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礼记·曾子问》拼音版,可打印礼记-文言文

《礼记·曾子问》由礼记创作本页最后更新时间:2024/12/23 23:40:54
拼音全文:(我们坚持对每一篇古诗文进行人工查证并注音、我们亲自查证并回复来自您的每一次纠错,只为给您一份更为准确的拼音版本,请记住我们:古文之家)


  •  
    ·
    zēng

    wèn
  •  

    西
    hàn
     


  •  
     
     
     
    zγng

    wèn
    yuγ
     
     
    jωn
    hōng
    ér
    shì

    shγng
     

    zhī

     
     
    kǒng

    yuγ
     
     
    qīng
     
    βà

     
    shì
    cóng
    shè
    zhǔ
     
    běi
    miàn
     


    西
    jiγ
    nán
     
    tài
    zhù

    miǎn
     
    zhí
    shù

     
    shγng


    西
    jiγ
    jìn
    βěng
     

    shγnɡ
    tánɡ
     
    mìng


     
    zhù
    shγng
    sān
     
    gào
    yuγ
     
     
    mǒu
    zhī

    shγng
     
    gǎn
    gào
     
     
    shγng
     
    βiàn


    bìn
    βōng

    shàng
     

     
    jiàng
     
    zhòng
    zhǔ
    rén
     
    qīng
     
    βà

     
    shì
     
    fáng
    zhōng
     
    jiγ


    yǒng
     
    jìn

    āi
     
    fǎn
    wèi
     
    suì
    zhāo
    βiàn
     
    xiǎo
    zǎi
    shγng


     
    sān

     
    zhòng
    zhǔ
    rén
     
    qīng
     
    βà

     
    shì
     

    chω
    wèi
     
    běi
    miàn
     
    tài
    zǎi
     
    βà
    zōng
     
    tài
    zhù
    jiγ

    miǎn
     
    shào
    shī
    fèng


    cuī
     
    zhù
    xiān
     

    cóng
     
    zǎi
    zōng
    rén
    cónɡ
     

    mén
     

    zhě
    zhǐ
     

    shγng


    西
    jiγ
     
    bìn
    qián
    běi
    miàn
     
    zhù


    bìn
    βōng
    nán

     
    zhù
    shγng
    sān
    yuγ
     
     
    mǒu
    zhī

    mǒu
     
    cóng
    zhí
    shì
     
    gǎn
    jiàn
     
     

    bài

    sǎng

     
    zhù
     
    zǎi
     
    zōng
    rén
     
    zhòng
    zhǔ
    rén
     
    qīng
     
    βà

     
    shì
     

    yǒng
    sān
    zhě
    sān
     
    jiàng
    βōng
    fǎn
    wèi
     
    jiγ
    tǎn
     

    yǒng
     
    fáng
    zhōng

    yǒng
    sān
    zhě
    sān
     

    cuī
     
    zhàng
     
    βiàn
    chω
     
    tài
    zǎi
    mìng
    zhù
    shǐ
     

    míng
    biàn
    gào



    shān
    chuān
     
     
    zγng

    wèn
    yuγ
     
     


    zàng
    ér
    shì

    shγng
     


    zhī

     
     
    kǒng

    yuγ
     
     
    tài
    zǎi
     
    βà
    zōng
    cóng
    tài
    zhù
    ér
    gào


     
    sān
    yuè
     
    nǎi
    míng


     

    míng
    biàn
    gào

    shè

    zōnɡ
    miào
    shān
    chuān
     
     
  •  
     
     
     
    kǒng

    yuγ
     
     
    zhω
    hóu
    shì
    tiān

     

    gào


     
    βiàn


     
    miǎn
    ér
    chω
    shì
    cháo
     
    mìng
    zhù
    shǐ
    gào

    shè

     
    zōnɡ
    miào
     
    shān
    chuān
     
    nǎi
    mìng
    guó
    jiā

    guān
    ér
    hòu
    xíng
     
    βào
    ér
    chω
     
    gào
    zhě
     


    ér
    biàn
     
    guò
    shì
     
    fγi


     
    fán
    gào
     
    yòng
    shγng

     
    fǎn
     


    zhī
     
    zhω
    hóu
    xiānɡ
    jiàn
     

    gào


     
    cháo

    ér
    chω
    shì
    cháo
     
    mìng
    zhù
    shǐ
    gào


    miào
    suǒ
    guò
    shān
    chuān
     

    mìng
    guó
    jiā

    guān
     
    βào
    ér
    chω
     
    fǎn
     

    qīn
    gào



     
    nǎi
    mìng
    zhù
    shǐ
    gào
    zhì

    qián
    suǒ
    gào
    zhě
     
    ér
    hòu
    tīng
    cháo
    ér

     
     
  •  
     
     
     
    zγng

    wèn
    yuγ
     
     
    bìng
    yǒu
    sāng
     

    zhī

     

    xiān

    hòu
     
     
    kǒng

    yuγ
     
     
    zàng
     
    xiān
    qīng
    ér
    hòu
    zhòng
     

    βiàn

     
    xiān
    zhòng
    ér
    hòu
    qīng
     


     



    zàng
     

    βiàn
     
    xíng
    zàng

    āi

     
    fǎn
    zàng
    βiàn
     
    ér
    hòu


    bìn
     
    zhú
    xiω
    zàng
    shì
     



     
    xiān
    zhòng
    ér
    hòu
    qīng
     


     
     
    kǒng

    yuγ
     
     
    zōng

    suī

    shí
     


    zhǔ

     
    fγi
    zōng

     
    suī

    zhǔ



     
     
  •  
     
     
     
    zγng

    wèn
    yuγ
     
     
    jiāng
    guàn
    zi
     
    guàn
    zhě
    zhì
     

    ràng
    ér

     
    wén

    cuī
    βà
    gōng
    zhī
    sāng
     

    zhī

     
     
    kǒng

    yuγ
     
     
    nèi
    sāng

    fèi
     
    wài
    sāng

    guàn
    ér


     
    chè
    zhuàn
    ér
    sǎo
     

    wèi
    ér

     

    guàn
    zhě
    wèi
    zhì
     

    fèi
     

    jiāng
    guàn
    zi
    ér
    wèi



     
    ér
    yǒu

    cuī
     
    βà
    gōng
     
    xiǎo
    gōng
    zhī
    sāng
     

    yīn
    sānɡ

    ér
    guàn
     
     
     
    chú
    sāng

    gǎi
    guàn

     
     
    kǒng

    yuγ
     
     
    tiān


    zhω
    hóu
    βà

    miǎn
    biàn


    tài
    miào
     
    guī
    shè
    βiàn
     



     



    yǒu
    guàn
    jiào
     

    guàn

     


    ér
    guàn
     


    guàn
    sǎo
    βì
    ér



     


     
    ér
    jiàn


     
    shω

     
    ér
    hòu
    xiǎng
    guàn
    zhě
     
     
  •  
     
     
     
    zγng

    wèn
    yuγ
     
     


    zhī



    xíng

    chóu
    zhī
    shì

     
     
    kǒng

    yuγ
     
     
    wén
    zhī
     
    xiǎo
    xiánɡ
    zhě
     
    zhǔ
    rén
    liàn

    ér


     
    βiàn
    chóu

    bīn
     
    bīn


     


     

    zhě
     

    zhāo
    gōng
    liàn
    ér

    chóu
    xíng

     
    fγi


     
    xiào
    gōng
    βà
    xiánɡ
     
    βiàn
    chóu


     

    fγi


     
     
  •  
     
     
     
    zγng

    wèn
    yuγ
     
     
    βà
    gōng
    zhī
    sāng
     




    kuì
    βiàn
    zhī
    shì

     
     
    kǒng

    yuγ
     
     

    βà
    gōng
    ěr
     

    zhǎn
    cuī

    xià
    jiγ

     


     
     
    zγng

    yuγ
     
     


    qīng

    ér
    zhòng
    xiāng
    wéi

     
     
    kǒng

    yuγ
     
     
    fγi

    zhī
    wèi

     
    tiān

     
    zhω
    hóu
    zhī
    sāng
     
    zhǎn
    cuī
    zhě
    βiàn
     
    βà

     

    cuī
    zhě
    βiàn
     
    shì

    péng
    yǒu
    βiàn
     


     



    βà
    gōng

    xià
    zhě
     


     

    fǎn
    zhī
     
     
    zγng

    wèn
    yuγ
     
     
    xiǎo
    gōng






     
     
    kǒng

    yuγ
     
     


    xiǎo
    gōng
    ěr
     

    zhǎn
    cuī

    xià


     


     
     
    zγng

    yuγ
     
     


    qīng
    sāng
    ér
    chóng


     
     
    kǒng

    yuγ
     
     
    tiān

     
    zhω
    hóu
    zhī
    sāng


     

    zhǎn
    cuī
    zhě



     
    βà

     

    cuī
    zhě


     
    shì
     



     



    xiōng
    βì
    βà
    gōng

    xià
    zhě
     
     
    zγng

    wèn
    yuγ
     
     
    xiānɡ
    shí
     
    yǒu
    sānɡ







     
     
    kǒng

    yuγ
     
     



     
    yòu

    zhù

    rén
     
     
  •  
     
     
     
    zγng

    wèn
    yuγ
     
     
    fèi
    sānɡ

     




    kuì
    βiàn
    zhī
    shì

     
     
    kǒng

    yuγ
     
     
    tuō
    cuī

    βiàn
     
    fγi


     

    bìn
    xiànɡ


     
     
  •  
     
     
     
    zγng

    wèn
    yuγ
     
     
    hωn




     
    yǒu


     

    zhī



     


    zhī

     
     
    kǒng

    yuγ
     
     

    婿
    shǐ
    使
    rén
    βiào
     


    婿
    zhī



     


    zhī
    jiā

    shǐ
    使
    rén
    βiào
     

    sāng
    chγng

     

    sāng
    chγng

     



    zài
     

    chγng


    shì

     

    婿
     

    zàng
     

    婿
    zhī


    zhì
    mìng

    shì
    yuγ
     
     
    mǒu
    zhī

    yǒu


    zhī
    sāng
     

    βé

    wéi
    xiōng
    βì
     
    shǐ
    使
    mǒu
    zhì
    mìng
     
     

    shì

    nuò
     
    ér

    gǎn
    jià
     


     

    婿
     
    miǎn
    sānɡ
     

    zhī


    shǐ
    使
    rén
    qǐng
     

    婿


     
    ér
    hòu
    jià
    zhī
     


     

    zhī



     

    婿


    zhī
     
     
  •  
     
     
     
    zγng

    wèn
    yuγ
     
     
    qīn
    yínɡ
     

    zài

     
    ér

    婿
    zhī



     

    zhī

     
     
    kǒng

    yuγ
     
     

    gǎi


    shγn

     
    gǎo
    zǒng


    sāng
     

    zài

     
    ér

    zhī



     


    fǎn
     
     
     


    婿
    qīn
    yínɡ
     

    wèi
    zhì
     
    ér
    yǒu

    cuī
    βà
    gōng
    zhī
    sāng
     


    zhī

     
     
    kǒng

    yuγ
     
     
    nán


     
    gǎi


    wài

     


     
    gǎi


    nèi

     
    rán
    hòu

    wèi
    ér

     
     
    zγng

    wèn
    yuγ
     
     
    chú
    sāng



    hωn


     
     
    kǒng

    yuγ
     
     

     
    ɡuò
    shí


     


     
    yòu

    fǎn

    chω
     
     
    kǒng

    yuγ
     
     
    jià

    zhī
    jiā
     
    sān



    zhú
     

    xiāng


     


    zhī
    jiā
     
    sān



    yuè
     


    qīn

     
    sān
    yuè
    ér
    miào
    jiàn
     
    chγng
    lái


     


    ér



     
    chéng

    zhī


     
     
    zγng

    wèn
    yuγ
     
     

    wèi
    miào
    jiàn
    ér

     


    zhī

     
     
    kǒng

    yuγ
     
     

    qiān


     



    huáng

     

    婿

    zhàng
     

    fγi
     


     
    ɡuī
    zànɡ


    shì
    zhī
    βǎng
     
    shì
    wèi
    chéng


     
     
  •  
     
     
     
    zγng

    wèn
    yuγ
     
     


     
    yǒu


    ér


     

    zhī

     
     
    kǒng

    yuγ
     
     

    婿

    cuī
    ér
    βiào
     

    zàng
    ér
    chú
    zhī
     




    zhī
     
     
    zγng

    wèn
    yuγ
     
     
    sāng
    yǒu
    èr

     
    miào
    yǒu
    èr
    zhǔ
     


     
     
    kǒng

    yuγ
     
     
    tiān

    èr

     


    èr
    wáng
     
    cháng
    βì
    jiāo
    shè
     
    zωn

    èr
    shàng
     
    wèi
    zhī

    wéi


     

    zhě

    huán
    gōng


    bīnɡ
     
    zuò
    wěi
    zhǔ

    xíng
     

    fǎn
     
    cáng
    zhω

    rniào
     
    miào
    yǒu
    èr
    zhǔ
     

    huán
    gōng
    shǐ

     
    sāng
    zhī
    èr

     


    zhě
    wèi
    líng
    gōng
    shì

     
    zāo

    huán

    zhī
    sāng
     
    wèi
    jωn
    qǐng
    βiào
     
    āi
    gōng


    βé
    mìng
     
    gōng
    wéi
    zhǔ
     

    rén
    βiào
     
    kāng



    mén
    yòu
     
    běi
    miàn
     
    gōng

    ràng
    shγng

    βōng
    jiγ
     

    西
    xiàng
     

    shγng


    西
    jiγ
    βiào
     
    gōng
    bài
     
    xīng
     

     
    kāng

    bài

    sǎng

    wèi
     
    yǒu


    biàn

     
    jīn
    zhī
    èr

     


    kāng

    zhī
    guò

     
     
  •  
     
     
     
    zγng

    wèn
    yuγ
     
     

    zhě
    shī
    xíng
     


    qiān
    miào
    zhǔ
    xíng

     
     
    kǒng

    yuγ
     
     
    tiān

    xún
    shǒu
     

    qiān
    miào
    zhǔ
    xíng
     
    zài


    chγ
     
    yán

    yǒu
    zωn

     
    jīn



    miào
    zhī
    zhǔ

    xíng
     

    shī
    zhī

     
    βāng

    miào
     

    miào


    zhǔ
     

    zhǔ
    zhě
     
    wéi
    tiān

    bγng
     
    zhω
    hóu
    hōng



    guó
     

    xiá



     
    wéi

    zhǔ
    ěr
     

    wén
    zhω
    lǎo
    βān
    yuγ
     
    tiān

    bγng
     
    ɡuó
    jωn
    hōng
     

    zhù

    qún
    miào
    zhī
    zhǔ
    ér
    cáng
    zhω

    rniào
     


     


    chéng
    shì
    ér
    hòu
     
    zhǔ

    fǎn

    miào
     
    jωn


    guó
     
    tài
    zǎi

    qún
    miào
    zhī
    zhǔ

    cóng
     


     
    xiá



     

    zhù
    yíng

    miào
    zhī
    zhǔ
     
    zhǔ
     
    chω
    miào

    miào


     
    lǎo
    βān
    yún
     
     
    zγng

    wèn
    yuγ
     
     

    zhě
    shī
    xíng
     

    qiān
    zhǔ
     


    zhǔ
     
     
    kǒng

    yuγ
     
     
    zhǔ
    mìng
     
     
    wèn
    yuγ
     
     

    wèi

     
     
    kǒng

    yuγ
     
     
    tiān

     
    zhω
    hóu
    jiāng
    chω
     





    guī
    gào



     
    suì
    fèng

    chω
     
    zài

    zhāi
    chγ

    xíng
     
    měi
    shè
     
    βiàn
    yān
    ér
    hòu
    jiù
    shè
     
    fǎn

    gào
     
    shè
    βiàn

     
    liǎn


     
    cáng
    zhω
    liǎng
    jiγ
    zhī
    jiān
     
    nǎi
    chω
     
    gài
    guì
    mìng

     
     
  •  
     
     
     

    yóu
    wèn
    yuγ
     
     
    sāng




     


     
     
    kǒng

    yuγ
     
     
    fγi


     

    zhě
     
    nán

    wài
    yǒu

     
    nèi
    yǒu


     
    jωn
    mìng
    suǒ
    shǐ
    使
    jiào


     


    zhī
    yǒu
     

    zhě
     

    zhāo
    gōng
    shào
    sàng


     
    yǒu


    liáng
     




     
    gōng

    rěn

     

    sāng
    zhī
     
    yǒu


    wén
     
    yuγ
     
     

    zhī

     




     
    jīn

    jωn
    wèi
    zhī

     
    shì


    zhī

    ér
    luàn
    ɡuó


     
    ruò
    zhōng
    xíng
    zhī
     

    yǒu

    jiāng
    shω
    zhī


    hòu
    shì
     

    nǎi



     
     
    gōng
    yuγ
     
     

    zhě
    tiān

    liàn
    guān

    yàn

     
     
    gōng

    rěn

     
    suì
    liàn
    guān

    sāng


     
    sāng


     


    zhāo
    gōng
    shǐ

     
     
  •  
     
     
     
    zγng

    wèn
    yuγ
     
     
    zhω
    hóu

    jiàn
    tiān

     

    mén
     

    βé
    zhōng

     
    fèi
    zhě

     
     
    kǒng

    yuγ
     
     

     
     
    qǐnɡ
    wèn
    zhī
     
    yuγ
     
     
    tài
    miào
    huǒ
     

    shí
     
    hòu
    zhī
    sàng
     

    zhān

    shī
    róng
     

    fèi
     

    zhω
    hóu
    jiγ
    zài
    ér

    shí
     

    cóng
    tiān

    jiù

     



    fāng



    bīng
     
    tài
    miào
    huǒ
     

    cóng
    tiān

    jiù
    huǒ
     


    fāng


    bīng
     
     
    zγng

    wèn
    yuγ
     
     
    zhω
    hóu
    xiānɡ
    jiàn
     

    ràng

    mén
     

    βé
    zhōng

     
    fèi
    zhě

     
     
    kǒng

    yuγ
     
     
    liù
     
     
    qǐnɡ
    wèn
    zhī
     
    yuγ
     
     
    tiān

    bγng
     
    tài
    miào
    huǒ
     

    shí
     
    hòu

    rén
    zhī
    sàng
     

    zhān

    shī
    róng
     

    fèi
     
     
    zγng

    wèn
    yuγ
     
     
    tiān

    cháng
    βì
    jiāo
    shè


    zhī

     

    guǐ

    chén
     
    tiān

    bγng
     
    hòu
    zhī
    sàng
     

    zhī

     
     
    kǒng

    yuγ
     
     
    fèi
     
     
    zγng

    wèn
    yuγ
     
     
    βāng

    ér

    shí
     
    tài
    miào
    huǒ
     




    zhī

     
     
    kǒng

    yuγ
     
     
    jiγ

    ér


     

    shγng
    zhì
     
    wèi
    shā
     

    fèi
     
    tiān

    bγng
     
    wèi
    bìn
     


    zhī


    xínɡ
     

    bìn
    ér

     



     
    shī

     
    sān
    fàn

    yòu
     
    yìn

    zuò
    ér


     


    zhì

    fǎn

     


    zhī


    xínɡ
     

    zàng
    ér

     
    zhù

    xiàn
    ér

     
     
    zγng

    wèn
    yuγ
     
     
    zhω
    hóu
    zhī

    shè

     

    βòu

    chén
     
    wén
    tiān

    bγng
     
    hòu
    zhī
    sàng
     
    jωn
    hōng
     

    rén
    zhī
    sàng
     

    zhī

     
     
    kǒng

    yuγ
     
     
    fèi
     

    hōng

    zhì

    bìn
     


    zhì

    fǎn

     
    fèng
    shuài
    tiān

     
     
    zγng

    wèn
    yuγ
     
     
    βà

    zhī

     
    βǐng


    chén
     
    biān
    βòu

    shè
     

    βé
    chéng

     
    fèi
    zhě

     
     
    kǒng

    yuγ
     
     
    jiǔ
     
     
    qǐnɡ
    wèn
    zhī
     
    yuγ
     
     
    tiān

    bγng
     
    hòu
    zhī
    sàng
     
    jωn
    hōng
     

    rén
    zhī
    sàng
     
    jωn
    zhī
    tài
    miào
    huǒ
     

    shí
     
    sān
    nián
    zhī
    sāng
     

    cuī
     
    βà
    gōng
     
    jiγ
    fèi
     
    wài
    sāng


    cuī

    xià
     
    xíng

     


    cuī
    zhī


     
    shī

     
    sān
    fàn

    yòu
     
    yìn

    zuò
    ér


     
    βà
    gōng
    zuò
    ér


     
    xiǎo
    gōng
     

     
    shì
    zhōng
    zhī
    shì
    ér


     
    shì
    zhī
    suǒ


    zhě
     



     
    suǒ



    zhě




     
     
  •  
     
     
     
    zγng

    wèn
    yuγ
     
     
    sān
    nián
    zhī
    sāng
     
    βiào

     
     
    kǒng

    yuγ
     
     
    sān
    nián
    zhī
    sāng
     
    liàn
     

    qún

     


    xínɡ
     
    jωn



    shì
    qíng
     
    sān
    nián
    zhī
    sāng
    ér
    βiào

     




     
     
    zγng

    wèn
    yuγ
     
     
    βà

     
    shì
    yǒu

    sānɡ
     


    chú
    zhī

     
    ér
    yǒu
    jωn

    yān
     

    chú
    zhī


    zhī

     
     
    kǒng

    yuγ
     
     
    yǒu
    jωn
    sānɡ


    shγn
     

    gǎn


     
    yòu

    chú
    yān
     

    shì

    yǒu
    ɡuò
    shí
    ér

    chú

     
    jωn
    zhī
    sāng
     

    chú
    ér
    hòu
    yīn

     


     
     
    zγng

    wèn
    yuγ
     
     


    zhī
    sāng
     

    chú


     
     
    kǒng

    yuγ
     
     
    xiān
    wáng
    zhì

     
    ɡuò
    shí


     


     
    fγi

    néng

    chú

     
    huàn

    ɡuò

    zhì

     

    jωn

    ɡuò
    shí


     


     
     
  •  
     
     
     
    zγng

    wèn
    yuγ
     
     
    jωn
    hōng
     

    bìn
     
    ér
    chén
    yǒu


    zhī
    sàng
     


    zhī

     
     
    kǒng

    yuγ
     
     
    guī


    jiā
     
    yǒu
    yīn
    shì
     

    zhī
    jωn
    suǒ
     
    zhāo

    fǒu
     
     
    yuγ
     
     
    jωn


     
    ér
    chén
    yǒu


    zhī
    sāng
     


    zhī

     
     
    kǒng

    yuγ
     
     
    guī

    ér
    fǎn
    sòng
    jωn
     
     
    yuγ
     
     
    jωn
    wèi
    bìn
     
    ér
    chén
    yǒu


    zhī
    sāng
     


    zhī

     
     
    kǒng

    yuγ
     
     
    guī
    bìn
     
    fǎn

    jωn
    suǒ
     
    yǒu
    yīn
    shì

    guī
     
    zhāo

    fǒu
     
    βà

     
    shì
    lǎo
    xíng
    shì
     
    shì
     


    sωn
    xíng
    shì
     
    βà

    nèi

     
    yǒu
    yīn
    shì
     

    zhī
    jωn
    suǒ
     
    zhāo

    fǒu
     
     
  •  
     
     
     
    jiàn

    lěi
    guì
     
    yòu

    lěi
    zhǎnɡ
     


     
    wéi
    tiān

     
    chγng
    tiān

    lěi
    zhī
     
    zhω
    hóu
    xiāng
    lěi
     
    fγi


     
  •  
     
     
     
    zγng

    wèn
    yuγ
     
     
    jωn
    chω
    jiāng

    sān
    nián
    zhī
    jiè
     

    bγi
    cóng
     
    jωn
    hōng
     



    zhī

     
     
    kǒng

    yuγ
     
     
    gōng
    bìn

     



     
    biàn
    βié
     
    shω
    cuī
     
    fγi
     
    zhàng
     


    quγ
     
    shγng


    西
    jiγ
     

    xiǎo
    liàn
     


    miǎn
    ér
    cóng
    jiù
     


    mén
     
    shγng

    zuò
    jiγ
     
    jωn
    βà

    shì

    jié

     
     
    zγng

    wèn
    yuγ
     
     
    jωn
    zhī
    sāng

    yǐn
     
    wén


    zhī
    sāng
     

    zhī

     
     
    kǒng

    yuγ
     
     
    suì
     

    fγng
    ér
    guī
     



     
     
    zγng

    wèn
    yuγ
     
     


    zhī
    sāng

    yǐn
     


     
    wén
    jωn
    hōng
     

    zhī

     
     
    kǒng

    yuγ
     
     
    suì
     

    fγng
     
    gǎi

    ér
    wǎng
     
     
  •  
     
     
     
    zγng

    wèn
    yuγ
     
     
    zōng

    wéi
    shì
     
    shù

    wéi
    βà

     




    zhī

     
     
    kǒng

    yuγ
     
     

    shàng
    shγng


    zōng

    zhī
    jiā
     
    zhù
    yuγ
     
     
    xiào

    mǒu
    wéi
    jiè

    mǒu
    jiàn

    cháng
    shì
     
     
    ruò
    zōng

    yǒu
    zuì
     



    guó
     
    shù

    wéi
    βà

     



     
    zhù
    yuγ
     
     
    xiào

    mǒu
    shǐ
    使
    jiè

    mǒu
    zhí

    cháng
    shì
     
     
    shè
    zhǔ

    yàn

     


     


     

    suí

     

    pèi
     

    βiàn

    bīn
     
    bīn
    βiàn
    ér


     

    guī
    ròu
     



    bīn
    yuγ
     
     
    zōnɡ
    xiōnɡ
     
    zōnɡ
    βì
     
    zōng

    zài

    guó
     
    shǐ
    使
    mǒu

     
     
     
    zγng

    wèn
    yuγ
     
     
    zōng


    zài

    guó
     
    shù


    jué
    ér

    zhě
     




     
     
    kǒng

    yuγ
     
     

    zāi
     
     
    qǐnɡ
    wèn
     
     



    zhī

     
     
    kǒng

    yuγ
     
     
    wàng

    ér
    wéi
    tán
     

    shí

     
    ruò
    zōng


     
    gào


    ér
    hòu


    jiā
     
    zōng


     
    chγng
    míng

    yán
    xiào
     
    shγn

    ér

     

    yóu
    zhī

     
    yǒu
    shù


    zhě


     
    ruò


     
    jīn
    zhī

    zhě
     

    shǒu


     





     
     
  •  
     
     
     
    zγng

    wèn
    yuγ
     
     


    yǒu
    shī

     
    ruò
    yàn




     
     
    kǒng

    yuγ
     
     

    chéng
    sāng
    zhě

    yǒu
    shī
     
    shī


    sωn
     
    sωn
    yòu
     

    shǐ
    使
    rén
    bào
    zhī
     

    sωn
     



    tónɡ
    xìnɡ


     

    shāng

    yàn
     
    gài

    chéng

     

    chéng
    sāng
    ér

    shī
     
    shì
    shāng
    zhī

     
     
    kǒng

    yuγ
     
     
    yǒu
    yīn
    yàn
     
    yǒu
    yáng
    yàn
     
     
    zγng

    wèn
    yuγ
     
     
    shāng



     

    wèi
    yīn
    yàn
     
    yáng
    yàn
     
     
    kǒng

    yuγ
     
     
    zōng

    wéi
    shāng
    ér

     
    shù


    wéi
    hòu

     



     

    shγng
     

    shāng


     



     

    xuán
    jiǔ
     

    gào

    chéng
     
    shì
    wèi
    yīn
    yàn
     
    fán
    shāng
     


    hòu
    zhě
     


    zōng

    zhī
    jiā
     
    βānɡ
    shì
    zhī
    bái
     
    zωn

    βōng
    fáng
     
    shì
    wèi
    yáng
    yàn
     
     
  •  
     
     
     
    zγng

    wèn
    yuγ
     
     
    zàng
    yǐn
    zhì

    gèng
     

    yǒu
    shí
    zhī
     

    yǒu
    biàn

     
    qiě
    fǒu

     
     
    kǒng

    yuγ
     
     

    zhě

    cóng
    lǎo
    βān
    zhù
    zàng

    xiànɡ
    βǎnɡ
     

    gèng
     

    yǒu
    shí
    zhī
     
    lǎo
    βān
    yuγ
     
     
    qiω
     
    zhǐ
    jiù
     
    jiù
    βào
    yòu
     
    zhǐ


    tīng
    biàn
     
     

    míng
    fǎn
    ér
    hòu
    xíng
     
    yuγ
     
     


     
     
    fǎn
    zàng
     
    ér
    qiω
    wèn
    zhī
    yuγ
     
     

    jiù



    fǎn
    zhě

     

    yǒu
    shí
    zhī
     

    zhī


    zhī
    chí
    shù
     



    xíng
    zāi
     
     
    lǎo
    βān
    yuγ
     
     
    zhω
    hóu
    cháo
    tiān

     
    jiàn

    ér
    xíng
     
    βài

    ér
    shè
    βiàn
     
    βà

    shǐ
    使
     
    jiàn

    ér
    xíng
     
    βài

    ér
    shè
     

    jiù

    zǎo
    chω
     



    宿
     
    jiàn
    xīng
    ér
    xíng
    zhě
     
    wéi
    zuì
    rén

    bγn


    zhī
    sāng
    zhě

     

    yǒu
    shí
    zhī
     
    ān
    zhī


    jiàn
    xīng

     
    qiě
    jωn

    xínɡ

     


    rén
    zhī
    qīn
    βiàn
    huàn
     
     

    wén
    zhω
    lǎo
    βān
    yún
     
     
  •  
     
     
     
    zγng

    wèn
    yuγ
     
     
    wèi
    jωn
    shǐ
    使
    ér


    shè
     

    yuγ
     
    gōng
    guǎn

     

    ɡuǎn


     
    fán
    suǒ
    shǐ
    使
    zhī
    guó
     
    yǒu

    suǒ
    shòu
    shè
     

    gōng
    guǎn

     

    wèi

    ɡuǎn



     
     
    kǒng

    yuγ
     
     
    shàn

    wèn
    zhī

     

    qīng
     
    βà

     
    shì
    zhī
    jiā
     
    yuγ

    ɡuǎn
     
    gōng
    guǎn

    ɡōnɡ
    suǒ
    wéi
     
    yuγ
    gōng
    guǎn
     
    gōng
    guǎn

     

    zhī
    wèi

     
     
    zγng

    wèn
    yuγ
     
     
    xià
    shāng
     

    zhōu
    zàng

    yuán
     
    suì


    ér
    wǎng
     

    ěr


     
    jīn

    yuǎn
     


    zàng


    zhī

     
     
    kǒng

    yuγ
     
     

    wén
    zhω
    lǎo
    βān
    yuγ
     

    zhě
    shǐ

    yǒu

    ér

     
    xià
    shāng

     

    yuǎn
     
    shào
    gōng
    wèi
    zhī
    yuγ
     
     


    fǒu
    guān
    liǎn

    gōng
    zhōng
     
     
    shǐ

    yuγ
     
     

    gǎn

    zāi
     
     
    shào
    ɡōnɡ
    yán

    zhōu
    gōng
     
    zhōu
    gōng
    yuγ
     
     



     
     
    shǐ

    xíng
    zhī
     
    xià
    shāng
    yòng
    guān

    guān
     

    shǐ

    shǐ

     
     
  •  
     
     
     
    zγng

    wèn
    yuγ
     
     
    qīng
     
    βà

    jiāng
    wéi
    shī

    gōng
     
    shòu

    宿

     
    ér
    yǒu

    cuī
    nèi
    sāng
     


    zhī

     
     
    kǒng

    yuγ
     
     
    chω
     
    shè

    gōng
    guǎn

    βài
    shì
     


     
     
    kǒng

    yuγ
     
     
    shī
    biàn
    miǎn
    ér
    chω
     
    qīng
     
    βà

     
    shì
    jiγ
    xià
    zhī
     
    shī

    shì
     

    yǒu
    qián

     
     

    xià
    wèn
    yuγ
     
     
    sān
    nián
    zhī
    sāng


     
    jīn

    zhī
    shì



    zhě
     


     
    chω
    yǒu


     
     
    kǒng

    yuγ
     
     
    xià
    hòu
    shì
    sān
    nián
    zhī
    sāng
     

    bìn
    ér
    zhì
    shì
     
    yīn
    rén

    zàng
    ér
    zhì
    shì
     
     

     
    yuγ
     
     
    jωn


    βuó
    rén
    zhī
    qīn
     



    βuó
    qīn

     
     

    zhī
    wèi

     
     

    xià
    yuγ
     
     
    jīn

    zhī
    shì



    zhě
     
    fγi

     
     
    kǒng

    yuγ
     
     

    wén
    zhω
    lǎo
    βān
    yuγ
     

    zhě

    ɡōnɡ

    qín
    yǒu
    wèi
    wéi
    zhī

     
    jīn

    sān
    nián
    zhī
    sāng
     
    cóng


    zhě
     


    zhī

     
     
注:以上标红文字表示该字为多音字或者通假字等古今有多种发音的字。
拼音校对参考书籍:《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第二版
全文详解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
    国君死后灵枢停在殡宫,这时候世子诞生,该怎么行礼呢?”
    孔子曰:“
    孔子回答说:“
    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于西阶南。
    世子诞生的那天,卿、大夫、士都跟着摄主到殡宫,脸朝北,站在西阶的南面。
    大祝裨冕,执束帛,升自西阶尽等,不升堂,命毋哭。
    太祝身穿裨冕,手捧束帛,从西阶往上登,登上最高的台阶,但不跨进堂内,让在场的人都不要哭泣。
    祝声三,告曰:“
    然后,太祝长喊三声,向灵枢享告说:“
    某之子生,敢告。
    夫人某氏生了世子,特此察告。’
    升,奠币于殡东几上,哭,降。’
    说完登堂,把束帛放在灵枢东面的几案上,哭泣一阵,然后下堂。
    众主人、卿、大夫、士,房中,皆哭不踊。
    众主人、卿、大夫、士、妇女都开始哭泣,但不顿足。
    尽一哀,反位。
    众人尽情哭泣一次之后,都回到平常朝夕哭的位置。
    遂朝奠。
    于是举行朝奠。
    小宰升举币。
    礼毕,小宰走上堂,把放在几案上的束帛等祭品取下,埋在东西两阶之间。
    三日,众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北面。
    第三天,众主人、卿、大夫、士都来到殡宫,站在前天站的位置上,面向北。
    大宰、大宗、大祝皆裨冕。
    太宰、太宗、太祝都身著裨冕。
    少师奉子以衰;
    少师抱着世子和孝服。
    祝先,子从,宰宗人从。
    太祝走在前面,少师抱着世子跟在后面,太宰、宗人又跟在世子后面。
    入门,哭者止,子升自西阶。
    进入殡宫的门,众人都停止哭泣,少师抱着世子从西阶登堂,走到灵枢前。
    殡前北面。
    面朝北而立。
    祝立于殡东南隅。
    太祝则立在灵枢的东南角。
    祝声三曰:“
    长喊三声,向灵枢察告说:“
    某之子某,从执事,敢见。
    夫人某氏所生世子某,让执事陪同着,特来拜见。’
    子拜稽颡哭。’
    然后少师便抱着世子向灵枢稽颗再拜,哭泣。
    祝、宰、宗人、众主人、卿、大夫、士,哭踊三者三,降东反位,皆袒,子踊,房中亦踊三者三。
    太祝、太宰、宗人、众主人、卿、大夫、士都一齐哭,跺脚,跺脚三次为一节,共跺三节,众人都从西阶下堂,回到东边的原位,袒露左臂,少师抱着世子跺脚,妇女等人也跟着跺脚,也是跺三次为一节,跺够三节。
    袭衰,杖,奠出。
    然后让世子穿上孝服,拿着哭丧棒,举行朝奠。
    大宰命祝史,以名遍告于五祀山川。”
    礼毕,走出殡宫,太宰命令太祝、太史把世子的名字遍告五祀及山川诸神。”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如已葬而世子生,则如之何?”
    如果国君的灵枢已埋葬而世子出生,则应当如何、行礼?”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大宰、大宗从大祝而告于祢。
    太宰、太宗跟着太祝到殡宫去向神主察告。
    三月,乃名于祢,以名遍告及社稷宗庙山川。”
    到了三个月以后,又丢拜见神主,并给世子取名,然后把世子的名字遍告社樱、宗庙及山川诸神。
      孔子曰:“
      孔子说:“
    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祢。
    诸侯将去朝见天子,一定要在祖庙和父庙设祭察告。
    冕而出视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庙、山川。
    然后穿上裨冕听朝,命令祝官史官告祭于社傻、宗庙、山川诸神。
    乃命国家五官而后行,道而出。
    将国中事物托付给五大夫后再出发,出发的时候,还要举行祖道之祭,祈求旅途平安。
    告者,五日而遍,过是,非礼也。
    祝官和史官必须在五日之内将告祭进行完毕,超过五天,就不合礼。
    凡告,用牲币。
    凡举行告祭,都以束帛为供品。
    反,亦如之。
    返回时的告归祭祀也是如此。
    诸侯相见,必告于祢,朝服而出视朝。
    诸侯之间互访,也必须告祭于父庙,然后穿上朝服听朝。
    命祝史告于五庙所过山川。
    命令祝官、史官告祭于五庙和途经山川之神。
    亦命国家五官,道而出。
    同样也要对留守的五大夫郑重交代一番才动身,动身之前,举行祖道之祭,以祈求旅途平安。
    反,必亲告于祖祢。
    返回时,诸侯一定要亲自告祭于祖庙、父庙。
    乃命祝史告至于前所告者,而后听朝而入。”
    然后命令祝官史官向出发前曾祭告过的众神举行告归之祭,然后回到朝廷听理政事。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并有丧,如之何?
    如果有两个亲人同月而死,怎么办?
    何先何后?”
    操办丧事,谁先谁后呢?”
    孔子曰:“
    孔子答道:“
    葬,先轻而后重;
    葬事,先埋恩轻的,后埋恩重的;
    其奠也,先重而后轻;
    祭奠,先祭恩重的,后祭恩轻的。
    礼也。
    这是正礼。
    自启及葬,不奠,行葬不哀次;
    从启殡到下葬这段时间,因忙于埋葬恩轻者,所以对恩重者暂不设奠,出葬时,灵枢经过大门外的倚庐,孝子也不在此哭踊致哀,这是因为恩重者尚停枢殡宫。
    反葬奠,而后辞于殡,逐修葬事。
    葬毕恩轻者回来后,为恩重者设奠,然后将恩重者的启殡日期告诉宾客,接着就为恩重者举行葬礼。
    其虞也,先重而后轻,礼也。”
    至于葬后的虞祭,先祭恩重者,后祭恩轻者,才是正礼。”
    孔子曰:“
    孔子说:“
    宗子虽七十,无无主妇;
    宗子即使已经七十岁,也不能没有主妇。
    非宗子,虽无主妇可也。”
    如果不是宗子,即使没有主妇也是可以的。”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入,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
    将要为儿子举行加冠礼,被邀请参加冠礼的宾和赞者已经来到,并且已被以礼相迎让入庙内,这时候突然遇到齐衰或大功丧服关系的亲属的丧事,怎么办呢?”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馔而扫,即位而哭。
    这要看是哪种亲属,如果死者是与自己同一宗庙的族亲,就将冠礼停止,如果死者不是同一宗庙的族亲,冠礼可继续进行,但要简化掉由宾向冠者醴酒的节目,礼毕,把行冠礼的各种陈设撤去,再把庙中打扫一下,然后按照自己和死者的关系就位而哭。
    如冠者未至,则废。
    如果被邀请参加冠礼的宾和赞者尚未来到,冠礼就停止。
    如将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齐衰、大功、小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
    如果将要为儿子举行冠礼,但还没到选定的日期,主人忽然遇到了齐衰、大功、小功亲属的丧事,那就让儿子按照亲疏关系穿上相应的丧服,到时再加上丧冠。”
    “除丧不改冠乎?”
    曾子间道,“加丧冠的人在除丧之后是否还要补行冠礼呢?”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天子赐诸侯大夫冕弁服于大庙,归设奠,服赐服,于斯乎有冠醮,无冠醴。
    天子在太庙赐给未冠的诸侯、大夫冕服、弃服,他们在回去以后,设奠察告祖宗,然后就穿戴起受赐的冠服,在这种情况下,也只对冠者行酸礼,而不行醛礼,这说明不须补行冠礼改加吉冠。
    父没而冠,则已冠扫地而祭于祢;
    如果是父亲死后举行冠礼,那么,在冠礼三加之后,要打扫庙堂,向父亲的神主行祭告之礼。
    已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
    祭告礼毕,前去拜见伯父、叔父,然后设宴酬谢参加冠礼的宾客。”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祭如之何则不行旅酬之事矣?”
    祭祀在什么情况下才不进行旅酬呢?”
    孔子曰:“
    孔子答道:“
    闻之:
    我听说过的。
    小祥者,主人练祭而不旅,奠酬于宾,宾弗举,礼也。
    小祥的时候,主人改服练冠练服,但不举行旅酬,主人回敬宾的酒,宾接过来不饮而放下,不举杯劝饮,这是合乎礼的。
    昔者,鲁昭公练而举酬行旅,非礼也;
    从前,鲁昭公在小祥时就举行旅酬,这是性急了点,不合乎礼的要求。
    孝公大祥,奠酬弗举,亦非礼也。”
    鲁孝公在大祥时还不举行旅酬,这是拘谨了点,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大功之丧,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
    自己正穿大功丧服,可以参加别家的馈奠吗?”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岂大功耳!
    岂但大功可以。
    自斩衰以下皆可,礼也。”
    从斩衰以下的丧服都可以,这是礼所规定的嘛!”
    曾子曰:“
    曾子问道:“
    不以轻服而重相为乎?”
    这样做,岂不是看轻自己的丧服而注重别人的祭奠吗?”
    孔子曰:“
    孔子答道:“
    非此之谓也。
    不能这样说。
    天子、诸侯之丧,斩衰者奠;
    比如天子、诸侯死了,服斩衰的臣子要去祭奠;
    大夫,齐衰者奠;
    大夫死了,服齐衰的家臣要去祭奠。
    士则朋友奠;
    士死了,服大功的朋友要去祭奠。
    不足,则取于大功以下者;
    如果人数不够,才可以让服小功、绍麻的人来帮忙;
    不足,则反之。”
    如果人手还不够,就让每个人多做几件事情。
    曾子问曰:“
    这岂不是自斩衰以下的丧服都可以参与馈奠吗!”
    小功可以与于祭乎?”
    曾子问道,“身有小功丧服的人可以参加葬后之祭吗?”
    孔子曰:“
    孔子答道:“
    何必小功耳!
    不一定只有小功可以参加。
    自斩衰以下与祭,礼也。”
    自穿斩衰以下丧服的人都可以参加,这是礼所规定的。”
    曾子曰:“
    曾子问道:“
    不以轻丧而重祭乎?”
    这样的话,不是有点轻视丧服而看重丧祭了吗?”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天子、诸侯之丧祭也,不斩衰者不与祭;
    天子、诸侯的丧祭,不是穿斩衰丧服的人还没有资格参与。
    大夫,齐衰者与祭;
    大夫的丧祭,不是穿齐衰丧服的人不能参与石士的丧祭。
    士,祭不足,则取于兄弟大功以下者。”
    因为士无臣下,所以才让兄弟大功以下者参与。”
    曾子问曰:“
    曾子又问道:“
    相识,有丧服可以与于祭乎?”
    对于相识的人,自己身上正有丧服,可以参加他的吉祭吗?”
    孔子曰:“
    孔子答道:“
    缌不祭,又何助于人。”
    如果自身有丧服,那怕是最轻的练麻,连自家的吉祭都不可参与,哪里还谈得上参加他人的吉祭呢?”
      曾子问曰:“
      曾子又问道:“
    废丧服,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
    脱掉了丧服,可以参加他人的馈奠吗?”
    孔子曰:“
    孔子说:“
    说衰与奠,非礼也;
    刚脱掉丧服就参加他人的馈奠,显得忘掉哀痛太快了,这不符合礼的规定。
    以摈相可也。”
    如果做他人馈奠时的侯相,还差不多。”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昏礼既纳币,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则如之何?”
    婚礼已经进行到送过聘礼,连迎娶的吉日都择定了,如果忽然女方的父亲或母亲死了,那该怎么办呢?”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婿使人吊。
    南方要派人去吊丧。
    如婿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吊。
    如果是男方的父亲或母亲死,女方也应该派人到男方家吊丧。
    父丧称父,母丧称母。
    如果一方是丧父,另一方就以父亲的名义吊丧,如果一方是丧母,另一方就以母亲的名义吊丧;
    父母不在,则称伯父世母。
    如果父母不在,就得以伯父、伯母的名义。
    婿,已葬,婿之伯父致命女氏曰:“
    从男方来说,在料理完葬事之后,由男方的伯父出面向女方致意说:“
    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
    某之子不幸遇到父或母之丧,居丧期间,不能和府上结为婚姻,特派我来致意。’
    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
    女方同意,但不把女儿另嫁他人,这是正礼。
    婿,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请,婿弗取,而后嫁之,礼也。
    男方除丧之后,女方父母派人到男方家重提婚事,这时候如果男方还不迎娶,女方就可以把女儿改嫁他人,这也是正礼。
    女之父母死,婿亦如之。”
    如果女方的父或母死,男方也要这样。”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亲迎,女在涂,而婿之父母死,如之何?”
    亲迎的那天,新娘已经上路,如果突然新郎的父亲或母亲去世,该怎么办?”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女改服布深衣,缟总以趋丧。
    新娘要立即改换服装,穿上布做的深衣,用白绢束发,赶往夫家参加丧礼。
    女在途,而女之父母死,则女反。”
    如果是新娘已经上路,而新娘的父亲或母亲突然去世,新娘就应立即折回娘家奔丧。”
    “如婿亲迎,女未至,而有齐衰大功之丧,则如之何?”
    曾子又问道,“如果新郎亲迎的那天,新娘还没来到,而新郎突然有齐衰、大功亲属去世,该怎么办?”
    孔子曰:“
    孔子答道:“
    男不入,改服于外次;
    新郎不进大门,在外次改换服装。
    女入,改服于内次;
    新娘则进入大门,在内次改换服装。
    然后即位而哭。”
    然后各就其位而哭。”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除丧则不复昏礼乎?”
    除丧之后不再补行婚礼了吗?”
    孔子曰:“
    孔子答道:“
    祭,过时不祭,礼也;
    拿祭礼来说,过了日期就不再补祭,这才合乎礼的规定。
    又何反于初?”
    婚礼还没有祭礼重要,又有什么理由再补办一次呢!”
    孔子曰:“
    孔子说:“
    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
    嫁女的人家,一连三夜不熄火把,是因为念及骨肉就要分离了。
    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娶媳妇的人家,一连三天不奏乐,是因为念及传宗接代、双亲日趋衰老。
    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
    新娘进门三月,要备礼祭祀公婆的亡灵,祝词中称之为‘来做媳妇’。
    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
    这样做了以后,才算是正式成为此家的媳妇。”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
    新娘没有庙见而死,该怎么力俘”。
    孔子曰:“
    孔子答道:“
    不迁于祖,不祔于皇姑,婿不杖、不菲、不次,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她的灵枢,出殡时不须朝见祖庙,她的神主也不附在祖姑神主之后,做丈夫的不须持丧棒,不须穿孝鞋,不须居丧次,归葬于她娘家的墓地,以表示她尚未成为男家的媳妇。”
      曾子问曰:“
      曾子又问道:“
    取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
    迎娶新娘的吉日已经商定而新娘突然去世,该怎么办?”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婿齐衰而吊,既葬而除之。
    婿应该穿着齐衰孝服前去吊丧,新娘下葬后即可除去孝服。
    夫死亦如之。”
    如果是丈夫突然死去,新娘也照此办理。”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丧有二孤,庙有二主,礼与?”
    丧事有两个主人,庙里有两个神主,这是合礼的吗?”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
    天无二日,国无二王,宗庙天地之祭,最尊贵的神也只有一个。
    未知其为礼也。
    由此看来,恐怕难说是合理的。
    昔者齐桓公亟举兵,作伪主以行。
    从前齐桓公屡次起兵南征北伐,做了个假神主随军同行。
    及反,藏诸祖庙。
    等到胜利归来,把假神主藏到祖庙。
    庙有二主,自桓公始也。
    一个庙里同时有两个神主,就是从齐桓公开始的。
    丧之二孤,则昔者卫灵公适鲁,遭季桓子之丧,卫君请吊,哀公辞不得命,公为主,客人吊。
    一宗丧事而有两个丧主,起因于从前卫灵公来鲁国访何,碰上了执政大臣季桓子之丧,卫君请求吊唁,鲁哀公推辞不掉,于是哀公自为丧主。
    康子立于门右,北面;
    卫君入吊时”桓子的儿子康子站在门的右边,面朝北。
    公揖让升自东阶,西乡;
    哀公揖请卫君上堂,自己从东阶升堂,面西而立;
    客升自西阶吊。
    卫君则从西阶升堂吊唁。
    公拜,兴,哭;
    哀公拜谢卫君之吊,起立,哭泣;
    康子拜稽颡于位,有司弗辩也。
    与此同时,康子在丧主的位置上也向卫君拜谢并向灵枢叩头,当时的司仪也没加纠正,就好像这宗丧事是有两个丧主似的。
    今之二孤,自季康子之过也。”
    现在丧事有两个丧主,是从季康子的违礼开始的。”
      曾子问曰:“
      曾子间道:“
    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
    古时候天子诸侯出师,必定要带着迁庙主同行吗?”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
    天子出外巡守,带着迁庙主同行,将迁庙主载于斋车,表示有所尊崇。
    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
    现在呢,天子巡守,带着太祖以下七个庙主同行,这就搞错了。
    当七庙、五庙无虚主;
    在正常情况下,天子七庙、诸侯五庙都不会空着而没有神主。
    虚主者,唯天子崩,诸侯薨与去其国,与祫祭于祖,为无主耳。
    庙空着而没有神主,只有在天子驾崩、诸侯去世和或被迫离开自己国家的时候才会出现,再就是在太祖庙中合祭群庙神主的时候,其他庙中也无神主。
    吾闻诸老聃曰:
    我听老聃说过:“
    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
    天子驾崩,诸侯国君去世,则由太祝把群庙的神主统统取来藏到太祖的庙里,这是礼的规定。
    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
    等到下葬并且举行了卒哭之祭以后,再把群庙之主送回各自的庙里。
    君去其国,大宰取群庙之主以从,礼也。
    国君逃难出奔,太宰就将群庙的神主取来同行,这也是礼当如此。
    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
    诸侯在太祖庙里合祭群庙的神主,就让太祝把其余四庙的神主迎来。
    主,出庙入庙必跸;
    凡是迎送神主出庙入庙,必须清除道路,禁止闲人通行。
    老聃云。”’
    这是老聃说的。”
    曾子问曰:“
    曾子又问道:“
    古者师行,无迁主,则何主?”
    古代诸侯出师,如果没有迁庙之主可以同行,那将用什么神主呢?”
    孔子曰:“
    孔子回答说:“
    主命。”
    那就不用神主而用神主的命令。”
    问曰:“
    曾子不懂,就又问道:“
    何谓也?”
    什么叫做神主的命令?”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天子、诸侯将出,必以币帛皮圭告于祖祢,遂奉以出,载于齐车以行。
    天子、诸侯在出行之前,一定要以币帛皮圭作供品向祖庙父庙举行告祭,祭毕,就恭敬地将这些币圭捧出,装到斋车上带着同行。
    每舍,奠焉而后就舍。
    每到一个休息的地方,先祭奠这些币圭才休息。
    反必告,设奠卒,敛币玉,藏诸两阶之间,乃出。
    回来以后,要在祖庙举行告至之祭,祭祀完毕,把这些作为‘主命’的币圭收集起来,埋到堂下的两阶之间,然后走出来。
    盖贵命也。”
    这样做就是表示尊敬神主的命令。”
      子游问曰:“
      子游问道:“
    丧慈母如母,礼与?”
    天子诸侯死了慈母就像死了生母一样示哀,合乎礼吗?”
    孔子曰:“
    孔子说:“
    非礼也。
    不合乎礼。
    古者,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
    从古到今,君王的儿子在外面有师傅,在家有慈母,他们是奉君王命令教育孩子的,孩子与他们哪有什么丧服关系呢?
    昔者,鲁昭公少丧其母,有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也,欲丧之,有司以闻,曰:“
    先前,鲁孝公年幼时死了母亲,他的慈母待他很好,等到慈母死,孝公忍心不下,要为她服孝,掌管礼典的官听到后,对孝公说:“
    古之礼,慈母无服,今也君为之服,是逆古之礼而乱国法也;
    古代礼法,慈母死,不为她服丧,你现在要为慈母服丧,这是违背古礼而扰乱国家法令啊!
    若终行之,则有司将书之以遗后世。
    如果你要坚持这样做,那么礼官就要记载下来流传后世。
    无乃不可乎!”
    大概不能这样做吧?
    公曰:“’
    孝公说:“
    古者天子练冠以燕居。
    没有关系,古时候天子为生母服丧平常是戴练冠的。’
    公弗忍也,遂练冠以丧慈母。’
    孝公不忍心不服丧,于是为慈母戴练冠服丧。
    丧慈母,自鲁昭公始也。”
    诸侯为慈母服丧,是从鲁孝公开始的。”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
    众多诸侯一同朝见天子,已经进入太庙的门,但未能把朝见之礼进行到底,不得不中途而废,这样的情况有几种?”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四。”
    四种。”
    请问之。
    曾子说,“请问是哪四种?”
    曰:“
    孔子答道:“
    大庙火,日食,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
    太庙失火,日蚀,王后去世,大雨琳湿衣服而有失仪容,在这四种情况下就停止行礼。
    如诸侯皆在而日食,则从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与其兵。
    如果所有诸侯都在场而发生日蚀,那就要跟随天子去救日,救的时候,哪一方的诸侯就穿哪一方颜色的衣服和拿着当方的武器;
    大庙火,则从天子救火,不以方色与兵。”
    如果是太庙失火,也要跟随天子去救火,但在诸侯的穿衣和武器方面没有要求。”
    曾子问曰:“
    曾子又问道:“
    诸侯相见,揖让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
    诸侯互相访问,主人已把客人礼让进门,但未能按程序行礼到底,不得不中途而废,这样的情况有几种?”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六。”
    六种。”
    请问之。
    曾子说,“请问哪六种?”
    曰:“
    孔子答道:“
    天子崩,大庙火,日食,后夫人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
    天子驾崩,太庙失火,日蚀,王后去世,国君夫人去世,大雨淋湿衣服而造成仪容不整,遇到这六种情况,就得中止行礼。”
    曾子问曰:“
    曾子又问道:“
    天子尝禘郊社五祀之祭,簠簋既陈,天子崩,后之丧,如之何?”
    天子宗庙之祭,天地之祭,七祀之祭,各项准备工作都已作好,这时如果天子突然驾崩,或者王后去世,该怎么办?”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废。”
    祭祀停止进行。”
    曾子问曰:“
    曾子又问道:“
    当祭而日食,太庙火,其祭也如之何?”
    如果正在祭祀的时候而发生了日蚀,或太庙失火,祭礼还要不要继续进行呢?”
    孔子曰:“
    孔子答道:“
    接祭而已矣。
    在这种情况下,要简化程序,赶快进行。
    如牲至,未杀,则废。
    如果栖牲已被牵来但尚未杀,祭礼就应停止。
    天子崩,未殡,五祀之祭不行;
    天子驾崩,灵枢未入殡宫之前,不举行五祀之祭,等到灵枢已迁入殡宫,然后举行祭祀。
    既殡而祭,其祭也,尸入,三饭不侑,酳不酢而已矣。
    但祭祀的程序要简化,尸入席之后,吃了三口饭,此后就不再劝吃,主人酌酒请尸漱口,尸在漱过之后也不再回敬主人,程序到此就算结束。
    自启至于反哭,五祀之祭不行;
    自启殡到葬后反哭期间,不可举行五祀之祭。
    已葬而祭,祝毕献而已。”
    葬后虽然可以进行,但也要简化程序,进行到主人向祝献酒就算结束。”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诸侯之祭社稷,俎豆既陈,闻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如之何?”
    诸侯的祭祀社稠,所有的礼器已经摆设停当,这时忽然听到天子驾崩、王后去世、国君去世、国君夫人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废。
    祭祀立刻停止。
    自薨比至于殡,自启至于反哭,奉帅天子。”
    从初死到入殡,从启殡到反哭,这期间”祭与不祭,如何祭,都遵循天子在这种情况下的作法。”
    曾子问曰:“
    曾子间道:“
    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笾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
    大夫的宗庙之祭,各种祭品都已准备妥当,但却不能进行到底,以至中途而废,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孔子曰:“
    孔子答道:“
    九。”
    原因有九。”
    请问之。
    曾子又问,“请问哪九种原因?”
    曰:“
    孔子答道:“
    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君之大庙火、日食、三年之丧、齐衰、大功,皆废。
    禾子驾崩,王后去世,国君去世,国君夫人去世,国君的太庙失火,日蚀,父母去世,祖父母、伯父母去世,堂兄弟去世,遇到这九种情况发生,祭祀就要停止。
    外丧自齐衰以下,行也。
    至于外族亲属去世,凡齐衰以下者,祭祀都可继续进行,但也应简化程序。
    其齐衰之祭也,尸入,三饭不侑,酳不酢而已矣;
    具体地说,外丧属于齐衰亲属者,在祭祀时,尸入室内,吃了三口饭,便不再劝他继续吃,食毕,主人酌酒请尸漱口,尸漱过后便不再回敬。
    大功酢而已矣;
    进行到这节目就应结束,外丧属于大功之亲的,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尸回敬主人酒的节目;
    小功、缌,室中之事而已矣。
    外丧属于小功、绍麻之亲的,祭祀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到主人、主妇、宾长向尸献酒为止。
    士之所以异者,缌不祭,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
    在这个问题上,士和大夫所不同的是,即使有绍麻之亲在祭祀时去世,祭祀也应停止,但是,如果所祭的祖先与死者已经没有丧服关系,那么祭祀可以照常进行。”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三年之丧,吊乎?”
    在居父母之丧期间,可以到别人家去吊丧吗?”
    孔子曰:“
    孔子答道:“
    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
    居父母之丧,到了小祥的时候,还不和众人立在一起,不和众人一道走路。
    君子礼以饰情,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
    君子是通过礼来表达感情的,现在你自己正处在丧失父母的极大沉痛之中而到别人家去吊丧哭泣,这种哭泣岂不成为虚假的了吗?”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
    大夫、士正在为私亲挂孝,到了可以除孝的时候了,而国君忽然去世,又须要为国君穿斩衰的孝服,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孝服还除去不除去?”
    孔子曰:“
    孔子答道:“
    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
    如果是正在为国君穿孝服,就不敢再为自己的亲人穿孝服,因为为国君的孝服重于为私亲的孝服,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原有的孝服是没有理由除掉的。
    于是乎有过时而弗除也。
    于是乎就出现了大夫、士过了丧期还不能除去孝服的现象。
    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礼也。”
    等到为国君服丧期满,才可以为私亲举行小祥、大祥之祭,这是合乎礼的。”
    曾子问曰:“
    曾子又问道:“
    父母之丧,弗除可乎?”
    为父母所穿的孝服,永远不除可以吗?”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先王制礼,过时弗举,礼也;
    先王制定礼仪,错过了时间就不再举行,这是正理。
    非弗能勿除也,患其过于制也,故君子过时不祭,礼也。”
    先王并不是不能作出永远不除的规定,问题是人们是否都能做到,既然不能做到,那么还是规定个时限为好,所以君子错过了祭祀的时间就不再补行,这是合乎礼的。”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
    国君死,灵枢已经停在殡宫,这时候臣子忽然得知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归居于家,有殷事,则之君所,朝夕否。”
    臣子应该回家料理父母的丧事,但每逢初一、十五举行殷奠时,要赶回国君的殡宫,至于朝夕之奠,可以不回去。”
    曰:“
    曾子又问:“
    君既启,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
    国君的灵枢已经启殡,这时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归哭而反送君。”
    应该穿着为国君的孝服回家哭泣致哀,然后赶快折回为国君送葬。”
    曰:“
    曾子又问:“
    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
    国君死,尚未停枢殡宫,这时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归殡,反于君所,有殷事则归,朝夕否。
    臣子可以回家料理丧事,直到父母入殡,,然后再回到国君的殡宫,家中初一、十五的殷奠,可以回去,至于朝夕奠,就不再回去。
    大夫,室老行事;
    大夫家的朝夕奠,由室老代行;
    士,则子孙行事。
    士家的朝夕奠,由子孙代行。
    大夫内子,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
    大夫的正妻,每逢初一、十五的殷奠,也要到国君的殡宫去参加,至于朝夕奠,可以不去。”
      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
      卑贱者不能为尊贵者作诛,晚辈不能为长辈作诛,这是礼的规定。
    唯天子,称天以诔之。
    虽然贵为天子,也要以天的名义为他作诛。
    诸侯相诔,非礼也。
    诸侯互相作诛,不合礼的规定。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君出疆以三年之戒,以椑从。
    国君出国都要预备不测的后事,要随带内棺。
    君薨,其入如之何?”
    如果国君真的死了,应当如何把棺柩运回来呢?”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共殡服,则子麻,弁绖,疏衰,菲,杖。
    给执事人等提供殡服,国君的儿子头戴麻弁加麻绖,身穿齐衰丧服,脚穿草鞋,手扶丧棒。
    入自阙,升自西阶。
    灵枢从打坏庙墙的阙口进入,从堂的西阶抬上殡宫。
    如小敛,则子免而从柩,入自门,升自阼阶。
    如果死者是小敛后运回来的,他的儿子就头戴着免跟在灵枢后面,从大门进来,从堂的东阶抬上殡宫,其礼数和生前一样。
    君大夫士一节也。”
    大夫、士遇到这样的情况,都是用一样的仪节。”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君之丧既引,闻父母之丧,如之何?”
    国君的灵枢已经出殡发引,这时候臣子突然得到父母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
    孔子曰:“
    孔子回答:“
    遂。
    那就要先把国君的灵枢送到墓地。
    既封而归,不俟子。”
    下了棺就可以回家料理丧事,不必再等国君的儿子封土、谢宾、谢乡人了。”
    曾子问曰:“
    曾子又问:“
    父母之丧既引,及涂,闻君薨,如之何?”
    父母的灵枢已经出殡上路,这时候突然听到国君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
    孔子曰:“
    孔子答道:“
    遂。
    应该先把父母的灵枢送到墓地。
    既封,改服而往。”
    下棺之后,就连忙改换服装去奔国君之丧。”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其祭也如之何?”
    宗子的爵位是士,而庶子却是大夫,庶子祭祀祖先时,应该用什么等级呢?”
    孔子曰:“
    孔子答道:“
    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
    用大夫的礼,备少牢祭于宗子之家。
    祝曰:“
    祝辞要说:“
    孝子某为介子某荐其常事。
    孝子某代替介子进献供品祭祀。’
    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祝曰:“’
    如果宗子有罪,住在别的国家,而庶子爵为大夫,祭祀的时候,祝辞就要说:“
    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
    孝子某让介子某代行祭祀。’
    摄主不厌祭,不旅,不假,不绥祭,不配。’
    凡代替宗子主持的祭祀,就要简化程序,不厌祭,不旅酬,不祝福,不绥祭,祝词中不讲以某妃配食的话。
    布奠于宾,宾奠而不举,不归肉。
    代主人向宾劝酒时,宾取过酒杯放下,不举杯进行旅酬、祭的末了,也不向来宾分赠祭肉。
    其辞于宾曰:“
    庶子对来宾致辞说:“
    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
    宗兄(或宗弟、或宗子)现在他国,所以派我代主祭祀,并让我向诸位致意。’
    ”曾子问曰:“’
    ”曾子间道:“
    宗子去在他国,庶子无爵而居者,可以祭乎?”
    宗子有罪逃到他国,住在本国而没有爵位的庶子,可以代替宗子祭祀祖先吗?”
    孔子曰:“
    孔子答道:“
    祭哉!”
    可以祭祀。”
    请问:“
    曾子又问:“
    其祭如之何?”
    请问该怎么祭祀?”
    孔子曰:“
    孔子答道:“
    望墓而为坛,以时祭。
    庶子可以在朝着祖先墓地的方向上筑坛,一年四季按时祭祀。
    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
    如果宗子已经去世,则可以先到祖先墓地把情况禀告,然后在自己家中进行祭祀。
    宗子死,称名不言孝,身没而已。
    因为宗子已经不在,所以祭祀就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但不得自称‘孝子’,直到身死为止。
    子游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义也。
    子游的那帮学生中,有以庶子身份祭祖的,就是照此道理办事。
    今之祭者,不首其义,故诬于祭也。”
    如今庶子的祭祀,不推求古礼的意义,所以祭祀时都随意乱来。”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祭必有尸乎?
    祭祀一定是有尸吗?
    若厌祭亦可乎?”
    像餍祭那样也可以吗?”
    孔子曰:“
    孔子答道:“
    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
    祭祀成年的死者,一定要有尸,尸必须以同昭或同穆的孙辈充当。
    孙幼,则使人抱之。
    亲孙子如果年龄太小,充当尸时可以使人抱着。
    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
    如果死者没有亲孙子,可以从同姓的孙子辈中挑选一个。
    祭殇必厌,盖弗成也。
    祭未成年而死者,就没有尸,采用餍祭,因为他还没有成年。
    祭成丧而无尸,是殇之也。”
    祭成年死者而无尸,那等于把他们当作荡来看待了。”
    孔子曰:“
    孔子又说:“
    有阴厌,有阳厌。”
    厌祭有两种,一是阴厌,一是阳厌。”
    曾子问曰:“
    曾子间道:“
    殇不祔祭,何谓阴厌、阳厌?”
    祭荡的礼数简单,什么叫阴厌、阳厌?”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宗子为殇而死,庶子弗为后也。
    “宗子没有成年而死,其他庶子是不能作他的后嗣的。
    其吉祭,特牲。
    在为其衬庙而举行的吉祭时,用一条牛作牺牲。
    祭殇不举,无肵俎,无玄酒,不告利成,是谓阴厌。
    但因为他是未成年而死,所以不举肺脊,没有所姐,没有玄酒,最后也不报告养尸之礼完成,这就叫阴厌。
    凡殇,与无后者,祭于宗子之家,当室之白,尊于东房,是谓阳厌。”
    凡其他未成年而死者,以及死而无后者,都祭于宗子之家,把祭品摆设在室内的西北角,把酒蹲设在东房,这就叫阳厌。”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
    出葬已经发引”柩车已经上路,这时忽然遇到日食,是改变葬礼呢?
    且不乎?”
    还是不改变?”
    孔子曰:“
    孔子答道:“
    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
    从前我跟着老聃在巷党帮人家出葬,柩车也已上路,突然发生日食,老聃喊道:“
    丘!
    孔丘!
    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
    把灵枢停下,靠着路的右边停放,叫大家停止哭泣,等天象变了再走。’
    既明反而后行。’
    日食过后,柩车又继续前进。
    曰:“
    老聃说:“
    礼也。
    按礼就应这样做。’
    反葬,而丘问之曰:“’
    葬毕返回,我就请教老聃:“
    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则岂如行哉?
    柩车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日蚀这种现象,谁也不知道要持续多久”与其在路旁等候,还不如继续前进呢。’
    老聃曰:“
    ,老聃说:“
    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
    诸侯去朝见天子,每天日出而行,傍晚太阳尚未落山就找个地方休息,并且祭奠随行的迁庙主。
    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
    大夫出使,也是每天日出而行,太阳未落就找个地方休息。
    夫柩不早出,不暮宿。
    灵枢不可在天亮之前就出殡,也不可到天黑下来才止宿。
    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
    披星戴月而赶路的,大概只有罪人和奔父母之丧的人吧。
    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
    遇到日食,天空一片黑暗,我们怎么会知道天空不定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星星呢,如果继续前行,岂不是与夜行一样吗?
    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患。
    君子行事依礼,总不能使别人的亲属有遇上灾祸的危险呀。’
    吾闻诸老聃云。”’
    我听到老聃是这样说的。”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为君使而卒于舍,礼曰:
    奉国君之命出使他国,不幸而死于主国馆舍,礼书上说:“
    公馆复,私馆不复。
    死在公家的驿馆里可以招魂,死在私人的馆舍里就不招魂。
    凡所使之国,有司所授舍,则公馆已,何谓私馆不复也?”’
    可是出使到别的国家,该国负责接待的人总是要为使者安排住处的,这可以看作就是公家的馆舍,那么,所谓‘死在私人的馆舍就不招魂’是指什么呢?”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善乎问之也!
    这个问题问得好!
    自卿、大夫、士之家,曰私馆;
    住在卿、大夫、士之家叫做私人馆舍。
    公馆与公所为,曰公馆。
    诸侯建的宾馆和国君指定的下榻处叫做公家馆舍。
    公馆复,此之谓也。”
    所谓‘死在公家的馆舍可以招魂”指的就是这些地方。”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下殇:
    八岁到十一岁的孩子死后。
    土周葬于园,遂舆机而往,途迩故也。
    在园子中挖个坑,坑的四周用砖砌上,然后用‘机’把尸体抬去下葬,这是因为路途很近的缘故。
    今墓远,则其葬也如之何?”
    如果墓地较远,其葬法该怎样办呢?”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吾闻诸老聃曰:
    我听老聃讲过:“
    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
    从前史佚有个儿子去世了,年龄也是八到十一岁。
    墓远,召公谓之曰:“
    墓地较远,召公对史佚说:“
    何以不棺敛于宫中?
    你为什么不在家里大敛入棺后再入葬呢?”’
    史佚曰:“
    史佚说:“
    吾敢乎哉?
    这是违礼的事,我不敢那样做?”’
    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
    召公就在周公面前讲了此事,周公就说:“
    岂不可?
    那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史佚行之。
    于是史佚就照召公说的做了。
    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下殇在家大敛入棺再出葬的事,是从史佚开始的。”
      曾子问曰:“
      曾子问道:“
    卿、大夫将为尸于公,受宿矣,而有齐衰内丧,则如之何?”
    卿大夫将在国君的祭祀中作尸,已经接受邀请并斋戒了,这时突然有家门内齐衰之亲去世,该怎么办?”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出,舍于公馆以待事,礼也。”
    那就要离开家,住在国君的公馆里等待祭祀,这才合乎礼法。”
    孔子曰:“
    孔子又说:“
    尸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驱。”
    做尸的人冠戴而出家门,卿大夫碰见他,都要下车致敬,做尸的人必须倚靠着车轼答礼,做尸的人出门,前面必定要有开道的人。”
    子夏问曰:“
    子夏问道:“
    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辟也者,礼与?
    居父母之丧,卒哭之后,接到参加征战的命令就不能推辞,这是礼当如此呢?
    初有司与?”
    还是从前主管的人规定的呢?”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夏后氏三年之丧,既殡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
    居父母之丧,在夏代是父母入殡后就告假守丧,在殷代是父母入葬后告假,到周代是卒哭之后告假,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孝子专心致志地守孝三年。
    《记》曰:“
    古《记》上说:“
    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
    有德行的人,不剥夺别人对父母的哀情,也不剥夺自己的哀情。’
    此之谓乎?”’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子夏曰:“
    子夏又问道:“
    金革之事无辟也者,非与?”
    如此说来,卒哭之后不能辞避战争征召是不合礼的?”
    孔子曰:“
    孔子答道:“
    吾闻诸老聃曰:
    我听老腆讲过:“
    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
    从前鲁公伯禽在特定情况下,卒哭之后兴兵讨伐过。
    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但现在许多人在守丧期间,为了私利而从事战争,我就不知道合礼性何在了。”
多音字参考列表
    [南](读音:nā,nán)
    [降](读音:jiàng,xiáng,lóng)
    [期](读音:qī,jī)
    [重](读音:chóng,zhòng)
    [識](读音:shí,zhì)
    [樂](读音:lè,yuè,)
    [女](读音:nǚ,rǔ,nǜ)
    [適](读音:shì,zhé,dí,tì)
    [鄉](读音:xiāng,xiàng,xiǎng)
    [興](读音:xìng,xīng)
    [載](读音:zài,zǎi)
    [車](读音:chē,jū)
    [藏](读音:cáng,zàng)
    [間](读音:jiàn,jiān,xián)
    [教](读音:jiào,jiāo)
    [少 ](读音:shǎo,shào )
    [遺](读音:wèi,yí,​suí)
    [燕](读音:yàn,yān)
    [冠](读音:guàn,guān)
    [揖](读音:yī,jí,yì)
    [六](读音:liù,lù)
    [雨](读音:yù,yǔ)
    [得](读音:de,dé,děi)
    [幾,几](读音:jǐ,jī)
    [王 ](读音:wáng,wàng, )
    [能](读音:néng,nài)
    [過](读音:guò,guō)
    [長 ](读音:cháng,zhǎng, )
    [相](读音:xiàng,xiāng)
    [闕](读音:jué,què,quē)
    [一](读音:yī)
    [節](读音:jié,jiē)
    [上](读音:shàng,shǎng)
    [假](读音:xiá,jiǎ,jià)
    [歸](读音:guī,kuì)
    [去](读音:qù,jǔ,qū)
    [請](读音:qǐng,qìng,qīng)
    [稱](读音:chèn,chèng,chēng)
    [冇](读音:méi,mò)
    [若](读音:rě,ruò)
    [取 ](读音:qǔ,qū )
    [同 ](读音:tóng,tòng, )
    [祭](读音:jì,zhài)
    [巷](读音:hàng,xiàng)
    [明](读音:míng)
    [數](读音:shù,shǔ)
    [侯](读音:hóu,hòu)
    [朝](读音:cháo,zhāo)
    [逮](读音:dài,dǎi,dì)
    [奔 ](读音:bèn,bēn,fèn )
    [食](读音:sì,shí,yì)
    [見](读音:jiàn,xiàn)
    [且](读音:jū,qiě,zǔ,cú)
    [家,傢](读音:gū,jiā,jie)
    [中](读音:zhòng,zhōng)
    [豈](读音:qǐ,kǎi)
    [行](读音:háng,hàng,héng,xíng)
    [衣](读音:yī,yì)
    [將](读音:jiàng,jiāng,qiāng)
    宿[宿](读音:sù,xiù,xiǔ)
    [內](读音:nà,nèi,ruì)
    [何](读音:hé,hè,hē)
    [捨,舍](读音:shè,shě)
    [於,于](读音:yú,xū,yū)
    [大](读音:dà,dài,dài)
    [夫](读音:fú,fū)
    [卒 ](读音:cù,zú, )
    [殷](读音:yān,yīn)
    [不](读音:bù,fǒu,pǐ)
    [可](读音:kè,kě)
    [革](读音:gé,jí)
    [辟,闢](读音:pì,bì)
    [與 ](读音:yú,yù,yǔ, )
    [伯](读音:bà,bǎi,bó,mò,pò)
    [有](读音:yòu,yǒu)
    [為](读音:wéi,wèi)
    [喪](读音:sàng,sāng)
    [從](读音:cóng,zòng)
    [其](读音:jī,qí)
    [吾](读音:wú,yù)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打印版文档下载
    您一定感兴趣的合集(推荐)
    礼记作品推荐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