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三部九候论》拼音版,可打印(黄帝内经)-文言文

《三部九候论》由黄帝内经创作
拼音全文:(我们坚持对每一篇古诗文进行人工查证并注音、我们亲自查证并回复来自您的每一次纠错,只为给您一份更为准确的拼音版本,请记住我们:古文之家)
  • sān

    jiǔ
    hòu
    lùn
  • huáng

    nèi
    jīng
  •  
     
     
     


    yuē
     

    yǒu
    tiān
     

    yǒu

     

    yǒu
    rén
     
    tiān

    hòu
    fèi
     


    hòu
    xiōng
    zhōng
    zhī

     
    rén

    hòu
    xīn
     
  •  
     
     
     


    yuē
     
    yǒu
    xià

     
    yǒu
    zhōng

     
    yǒu
    shàng

     


    yǒu
    sān
    hòu
     
    sān
    hòu
    zhě
     
    yǒu
    tiān
     
    yǒu

     
    yǒu
    rén

     

    zhǐ
    ér
    dǎo
    zhī
     
    nǎi

    wéi
    zhēn
     
    shàng

    tiān
     
    liǎng
    é
    zhī
    dòng
    mài
     
    shàng


     
    liǎng
    jiá
    zhī
    dòng
    mài
     
    shàng

    rén
     
    ěr
    qián
    zhī
    dòng
    mài
     
    zhōng

    tiān
     
    shǒu
    tài
    yīn

     
    zhōng


     
    shǒu
    yánɡ
    mínɡ

     
    zhōng

    rén
     
    shǒu
    shào
    yīn

     
    xià

    tiān
     

    jué
    yīn

     
    xià


     

    shào
    yīn

     
    xià

    rén
     

    tài
    yīn

     

    xià

    zhī
    tiān

    hòu
    gān
     


    hòu
    shèn
     
    rén

    hòu

    wèi
    zhī

     
  •  
     
     
     


    yuē
     
    chá
    jiǔ
    hòu
     

    xiǎo
    zhě
    bìng
     


    zhě
    bìng
     


    zhě
    bìng
     

    chí
    zhě
    bìng
     


    zhě
    bìng
     

    hán
    zhě
    bìng
     

    xiàn
    xià
    zhě
    bìng
     

    zuǒ
    shǒu

    shàng
     
    shànɡ

    huái

    cùn
    àn
    zhī
     
    shù
    yòu
    shǒu

    dāng
    huái
    ér
    tán
    zhī
     

    yìng
    guò

    cùn

    shàng
     


    rán
    zhě

    bìng
     

    yìng

     
    zhòng
    shǒu
    gǔn
    gǔn
    rán
    zhě
    bìng
     
    zhòng
    shǒu


    rán
    zhě
    bìng
     

    yìng
    shàng

    néng
    zhì

    cùn
     
    tán
    zhī

    yìng
    zhě

     
    shì

    tuō
    ròu
    shēn


    zhě

     
    zhōng

    zhà
    shū
    zhà
    shuò
    zhě

     

    mài
    dài
    ér
    gōu
    zhě
     
    bìng
    zài
    luò
    mài
     
    jiǔ
    hòu
    zhī
    xiānɡ
    yīnɡ

     
    shàng
    xià
    ruò

     


    xiāng
    shī
     

    hòu
    hòu

    bìng
     
    èr
    hòu
    hòu

    bìng
    shèn
     
    sān
    hòu
    hòu

    bìng
    wēi
     
    suǒ
    wèi
    hòu
    zhě
     
    yìng



     
    chá


    zàng
     

    zhī

    shēnɡ
    zhī

     

    xiān
    zhī
    jīnɡ
    mài
     
    rán
    hòu
    zhī
    bìng
    mài
     
    zhēn
    zàng
    mài
    xiàn
    zhě
     
    shèng

     

    tài
    yáng

    jué
    zhě
     





    shēn
     


    dài
    yǎn
     
  •  
     
     
     

    yuē
     

    wèi
    sān

     
  •  
     
     
     


    yuē
     
    jiǔ
    hòu
    zhī
    mài
     
    jiē
    chén

    xuán
    jué
    zhě
    wéi
    yīn
     
    zhǔ
    dōng
     



    bàn

     
    shèng
    zào
    chuǎn
    shuò
    zhě
    wéi
    yáng
     
    zhǔ
    xià
     



    zhōng

     
    shì

    hán

    bìng
    zhě
     

    píng
    dàn

     

    zhōng


    bìng
    zhě
     


    zhōng

     
    bìng
    fēng
    zhě
     




     
    bìng
    shuǐ
    zhě
     


    bàn

     

    mài
    zhà
    shū
    zhà
    shuò
    zhà
    chí
    zhà

    zhě
     

    chéng



     
    xíng
    ròu

    tuō
     
    jiǔ
    hòu
    suī
    tiáo
    yóu

     

    zhěn
    suī
    xiàn
     
    jiǔ
    hòu
    jiē
    cóng
    zhě


     
    suǒ
    yán


    zhě
     
    fēng

    zhī
    bìng
     

    jīng
    yuè
    zhī
    bìng
     


    zhěn
    zhī
    bìng
    ér
    fēi

     

    yán


     
    ruò
    yǒu

    zhěn
    zhī
    bìng
     

    mài
    hòu

    bài
    zhě


     


    yuě
    ài
     

    shěn
    wèn

    suǒ
    shǐ
    bìng
     

    jīn
    zhī
    suǒ
    fāng
    bìng
     
    ér
    hòu

    qiè
    xún

    mài
     
    shì

    jīnɡ
    luò

    chén
     

    shàng
    xià

    cóng
    xún
    zhī
     

    mài

    zhě

    bìng
     

    mài
    chí
    zhě
    bìng
     
    mài

    wǎng
    lái
    zhě

     


    zhuó
    zhě

     
  •  
     
     
     


    yuē
     

    yǒu
    tiān
     

    yǒu

     

    yǒu
    rén
     
    tiān

    hòu
    tóu
    jiǎo
    zhī

     


    hòu
    kǒu
    chǐ
    齿
    zhī

     
    rén

    hòu
    ěr

    zhī

     
    sān

    zhě
     

    yǒu
    tiān
     

    yǒu

     

    yǒu
    rén
     
    sān
    ér
    chéng
    tiān
     
    sān
    ér
    chéng

     
    sān
    ér
    chéng
    rén
     
    sān
    ér
    sān
    zhī
     


    wéi
    jiǔ
     
    jiǔ
    fēn
    wéi
    jiǔ

     
    jiǔ

    wéi
    jiǔ
    zàng
     

    shén
    zàng

     
    xíng
    zàng

     

    wéi
    jiǔ
    zàng
     

    zànɡ

    bài
     



    yāo
     
    yāo



     
  •  
     
     
     


    yuē
     
    tiān

    zhī
    zhì
    shù
     
    shǐ


     
    zhōnɡ

    jiǔ
    yān
     

    zhě
    tiān
     
    èr
    zhě

     
    sān
    zhě
    rén
     
    yīn
    ér
    sān
    zhī
     
    sān
    sān
    zhě
    jiǔ
     

    yìng
    jiǔ

     

    rén
    yǒu
    sān

     

    yǒu
    sān
    hòu
     

    jué

    shēnɡ
     

    chǔ
    bǎi
    bìng
     

    tiáo

    shí
     
    ér
    chú
    xié

     
  •  
     
     
     


    duì
    yuē
     
    miào

    zāi
    wèn

     

    tiān

    zhī
    zhì
    shù
     
  •  
     
     
     

    yuē
     

    hòu
    nài

     
    •  
       
       
       
      huáng

      wèn
      yuē
       

      wén
      jiǔ
      zhēn



       
      zhòng
      duō


       


      shènɡ
      shǔ
       

      yuàn
      wén
      yào
      dào
       

      zhǔ

      sūn
       
      chuán
      zhī
      hòu
      shì
       
      zhuó
      zhī

      suǐ
       
      cáng
      zhī
      gān
      fèi
       
      shà
      xuè
      ér
      shòu
       

      gǎn
      wàng
      xiè
       
      lìng

      tiān
      dào
       

      yǒu
      zhōnɡ
      shǐ
       
      shàng
      yìng
      tiān
      ɡuānɡ
      xīng
      chén


       
      xià


      shí

      xíng
       
      guì
      jiàn
      ɡēnɡ

       
      dōng
      yīn
      xià
      yáng
       

      rén
      yìng
      zhī
      nài

       
      yuàn
      wén

      fāng
       
    •  
       
       
       

      yuē
       
      yuàn
      wén
      tiān

      zhī
      zhì
      shù
       


      rén
      xíng
      xuè

       
      tōng
      jué

      shēnɡ
       
      wéi
      zhī
      nài

       
    •  
       
       
       

      yuē
       
      zhōng

      zhī
      hòu
      nài

       
    •  
       
       
       

      yuē
       
      jué

      shēnɡ
      nài

       
    •  
       
       
       

      yuē
       
      dōng
      yīn
      xià
      yáng
      nài

       
    •  
       
       
       

      yuē
       


      zhì
      zhě
      nài

       
    •  
       
       
       


      yuē
       

      xiān
      duó

      xíng
      zhī
      féi
      shòu
       

      tiáo


      zhī

      shí
       
      shí

      xiè
      zhī
       



      zhī
       

      xiān


      xuè
      mài
      ér
      hòu
      tiáo
      zhī
       

      wèn

      bìng
       

      píng
      wéi

       
    •  
       
       
       


      yuē
       
      xíng
      shèng
      mài

       
      shǎo





      zhě
      wēi
       
      xíng
      shòu
      mài

       
      xiōng
      zhōng
      duō

      zhě

       
      xíng

      xiāng

      zhě
      shēng
       
      sān


      tiáo
      zhě
      bìng
       
      sān

      jiǔ
      hòu
      jiē
      xiāng
      shī
      zhě

       
      shàng
      xià
      zuǒ
      yòu
      zhī
      mài
      xiānɡ
      yīnɡ

      cān
      chōng
      zhě
      bìng
      shèn
       
      shàng
      xià
      zuǒ
      yòu
      xiāng
      shī


      shǔ
      zhě

       
      zhōng

      zhī
      hòu
      suī

      tiáo
       

      zhòng
      zàng
      xiāng
      shī
      zhě

       
      zhōng

      zhī
      hòu
      xiāng
      jiǎn
      zhě

       

      nèi
      xiàn
      zhě

       
    •  
       
       
       

      yuē
       
      shàng



      hòu
      zhī
       
    •  
       
       
       

      yuē
       


      zhī
      bìng
      zhī
      suǒ
      zài
       
    •  
       
       
       


      yuē
       
      jīng
      bìng
      zhě
      zhì

      jīng
       
      sūn
      luò
      bìng
      zhě
      zhì

      sūn
      luò
      xuè
       
      xuè
      bìng
      shēn
      yǒu
      tòng
      zhě
       
      zhì

      jīnɡ
      luò
       

      bìng
      zhě
      zài

      xié
       

      xié
      zhī
      mài

      jiū

      zhī
       
      liú
      shòu


       
      jié
      ér

      zhī
       
      shàng
      shí
      xià

       
      qiè
      ér
      cóng
      zhī
       
      suǒ

      jié
      luò
      mài
       

      chū

      xuè
       

      jiàn
      tōng
      zhī
       
      tóng
      zi
      gāo
      zhě
       
      tài
      yáng


       
      dài
      yǎn
      zhě
       
      tài
      yáng

      jué
       

      jué

      shēnɡ
      zhī
      yào
       



      chá

       
展开剩余的(50%)
注:以上标红文字表示该字为多音字或者通假字等古今有多种发音的字。
拼音校对参考书籍:《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第二版
全文详解
      黄帝问曰:
      黄帝问道:
    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
    我听先生讲了九针道理后,觉得丰富广博,不可尽述。
    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
    我想了解其中的主要道理,以嘱咐子孙,传于后世,铭心刻骨,永志不忘,并严守誓言,不敢妄泄,这些道理符合天体运行的规律,有始有终。
    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
    上应于日月星辰周历天度之标志,下符合四时五行阴阳盛衰的变化,盛衰之变化,冬阴与夏阳,人是怎样适应这些自然规律的呢?
    愿闻其方!
    希望你讲解这方面的道理。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
    妙乎哉问也!
    问得多好啊!
    此天地之至数。
    这是天地间至为深奥的道理。
      帝曰:
      黄帝道:
    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我愿闻天地的至数,与人的形体气血相通,以决断死生,是怎样一回事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天地的至数,开始于一,终止于九。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
    一奇数为阳代表天,二偶数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故以三代表人;
    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天地人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以应九野之数。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用它来决断死生,处理百病,从而调治虚实,祛除病邪。
      帝曰:
      黄帝道:
    何谓三部?
    什么叫做三部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
    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
    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每部各有三候,所谓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
    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必须有老师的当面指导,方能懂得部候准确之处。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
    上部(即头部)的天候,即两额(太阳穴)处动脉;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
    上部的地候,即两颊(大迎穴)处动脉;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上部的人候,即耳前(耳门穴)处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
    中部(即上肢)的天候,即手太阴(太渊穴、经渠穴)处动脉;
    中部地,手阳明也;
    中部的地候,即手阳明经(合谷穴)处动脉;
    中部人,手少阴也。
    中部的人候,即手少阴经(神门穴)处动脉。
    下部天,足厥阴也;
    下部(即下肢)的天候,即足厥阴经(足五里穴,男)或(太冲穴,女)处动脉;
    下部地,足少阴也;
    下部的地候,即足少阴经(太溪穴)处动脉;
    下部人,足太阴也。
    下部的人候,即足太阴经(箕门穴)处动脉。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故而下部之天候可以诊断肝脏之病变,下部之地候可以诊断肾脏之病变,下部之人候可以诊断脾胃之病变。
      帝曰:
      黄帝道:
    中部之候奈何?
    中部之候怎样?
      岐伯曰:
      岐伯说:
    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中部亦有天、地、人三候。
    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中部之天候可以诊断肺脏之病变,中部之地候可以诊断胸中之病变,中部之人候可以诊断心脏之病变。
      帝曰:
      黄帝道:
    上部以何候之?
    上部之候又怎样呢?
      岐伯曰:
      岐伯说:
    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上部也有天、地、人三候。
    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上部之天候可以诊断头部之病变,上部之地候可以诊断口齿之病变,上部之人候可以诊断耳目之病变。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候为天,三候为地,三候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
    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
    脉之九候,以应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
    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
    所以人有(肝、心、脾、肺、肾)五神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形脏,合为九脏。
    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若五脏以败,必见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征象。
      帝曰:
      黄帝道:
    以候奈何?
    诊察的方法怎样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以了解病人正气的虚实,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
    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必先去除血脉中的凝滞,而后调补气血的不足,不论治疗什么病都是以达到气血阴阳的平和为目的。
      帝曰:
      黄帝道:
    决死生奈何?
    怎样决断死生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如形体肥壮,脉反细,气短,呼吸困难,危险。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如形体瘦弱,脉反大,胸中喘满而多气的是死亡之症。
    形气相得者生。
    形体与脉象相应的生。
    参伍不调者病。
    脉象参差不调的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三部九候之脉与疾病完全不相适应的,主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鼓指如舂杵捣谷,参差不齐,病必严重。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若见上下之脉相差甚大,而又息数错乱不可计数的,是死亡征候。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
    中部之脉虽然独自调匀,而与其他众脏不相协调的。
    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也是死候。
    目内陷者死。
    目内陷的为正气衰竭现象,也是死候。
      帝曰:
      黄帝道:
    何以知病之所在?
    怎样知道病的部位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从诊察九候脉的异常变化,就能知病变部位,九候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现象。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
    以左手加于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按着,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者之左手即有振动的感觉,如其振动的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
    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
    如其振动急剧而大,应手快速而浑乱不清的,为病态;
    中手徐徐然者病;
    若振动微弱,应手迟缓,应为病态;
    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如若振动不能上及五寸,用较大的力量弹之,仍没有反应,是为死候。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
    身体极度消瘦,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征。
    中部乍疏乍数者死。
    中部之脉或快或慢,无规律,为气脉败乱之兆,亦为死征。
    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如脉代而钩,为病在络脉。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
    九候之脉,应相互适应,上下如一,不应该有参差。
    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
    如九候之中有一候不一致,则病必危险。
    所谓后者,应不俱也。
    所谓不一致,就是九候之间,脉动的不相适应。
    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
    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以知死生的时间,临症诊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脏脉象,到了胜己的时间,变要死亡。
    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目睛上视。
      帝曰:
      黄帝道:
    冬阴夏阳奈何?
    冬为阴,夏为阳,脉象与之相应如何?
      岐伯曰:
      岐伯说:
    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
    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冬令死于阴气极盛之夜半;
    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如脉盛大躁动喘而疾数的,为阳,主夏令,所以死于阳气旺盛之日中;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
    寒热交作的病,死于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
    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
    热中及热病,死于日中阳极之时;
    病风者,以日夕死。
    病风死于傍晚阳衰之时;
    病水者,以夜半死。
    病水死于夜半阴极之时。
    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其脉象忽疏、忽数、忽迟、忽急,(是脾气内绝的征象,在平旦、日中、日夕、夜半之时,)一天中如四季之气温交换的时候死亡;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若形坏肉脱,虽九候协调,犹是死亡的征象;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假使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候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候。
    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所说不死的病,指心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见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不相同,所以说不是死候。
    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若七诊出现、其脉候有败坏现象的,这是死征,死的时候,必发呃逆等证候。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
    所以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他的起病情形和现在症状,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脉搏,以观察其经络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顺。
    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如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是病,脉不往来的,是死候,久病肉脱,皮肤干枯且显露出筋骨的,亦是死候。
      帝曰:
      黄帝道:
    其可治者奈何?
    那些可治的病,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
      岐伯说:
    经病者治其经。
    病在经的,刺其经;
    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
    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使它出血;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
    血病而有身痛症状的,则治其经与络。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
    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缪刺法治之。
    留瘦不移,节而刺之。
    若邪气久留不移,当于四肢八溪之间、骨节交会之处刺之。
    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
    上实下虚,当切按气脉,而探索气脉络郁结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
    瞳子高者,太阳不足;
    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
    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目上视而又定直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诀,不可不认真研究。
多音字参考列表
    [夫](读音:fú,fū)
    [屬](读音:shǔ,zhǔ)
    [傳](读音:chuán,zhuàn)
    [藏](读音:cáng,zàng)
    [令](读音:líng,lìng,lǐng)
    [行](读音:háng,hàng,héng,xíng)
    [於,于](读音:yú,xū,yū)
    [處](读音:chú,chù)
    [明](读音:míng)
    [度](读音:dù,duó)
    [少 ](读音:shǎo,shào )
    [參](读音:cān,cēn,sān,shēn)
    [內](读音:nà,nèi,ruì)
    [大](读音:dà,dài,dài)
    [過](读音:guò,guō)
    [能](读音:néng,nài)
    [彈](读音:dàn,tán)
    [去](读音:qù,jǔ,qū)
    [得](读音:de,dé,děi)
    [相](读音:xiàng,xiāng)
    [一](读音:yī)
    [甚](读音:shén,shèn)
    [](读音:yìng,yīng)
    [期](读音:qī,jī)
    [知](读音:zhī,zhì)
    [勝,胜](读音:shèng,shēng)
    [盛](读音:chéng,shèng)
    [為](读音:wéi,wèi)
    [中](读音:zhòng,zhōng)
    [數](读音:shù,shǔ)
    [乘](读音:chéng,shèng)
    [調](读音:zhōu,tiáo,diào)
    [風](读音:fèng,fěng,fēng,fàng)
    [若](读音:rě,ruò)
    [與 ](读音:yú,yù,yǔ, )
    [著](读音:zháo,zhāo,zhe,zhuó)
    [何](读音:hé,hè,hē)
    [伯](读音:bà,bǎi,bó,mò,pò)
    [有](读音:yòu,yǒu)
    [奇](读音:jī,qí)
    [邪](读音:xié,yé,yá,yú,xú)
    [節](读音:jié,jiē)
    [上](读音:shàng,shǎng)
    [切 ](读音:qiè,qiē, )
    [從](读音:cóng,zòng)
    [其](读音:jī,qí)
    [見](读音:jiàn,xiàn)
    [可](读音:kè,kě)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打印版文档下载
    黄帝内经作品推荐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