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封建论》拼音版,可打印柳宗元-文言文

《封建论》由柳宗元创作本页最后更新时间:2024/12/24 3:56:14
拼音全文:(我们坚持对每一篇古诗文进行人工查证并注音、我们亲自查证并回复来自您的每一次纠错,只为给您一份更为准确的拼音版本,请记住我们:古文之家)
  • fēng
    jiàn
    lùn
  •  
    táng
     
    liǔ
    zōng
    yuán
  •  
     
     
     
    tiān

    guǒ

    chū

     



    ér
    zhī
    zhī

     
    shγng
    rén
    guǒ
    yǒu
    chū

     



    ér
    zhī
    zhī

     
    rán

    shú
    wéi
    jìn
     
    yuγ
     
    yǒu
    chū
    wéi
    jìn
     
    shú
    míng
    zhī
     
    yóu
    fγng
    jiàn
    ér
    míng
    zhī

     

    fγng
    jiàn
    zhě
     
    gèng

    shèng
    wáng
    yáo
     
    shùn
     

     
    tāng
     
    wén
     

    ér

    néng
    βù
    zhī
     
    gài
    fγi


    βù
    zhī

     
    shì



     
    shì
    zhī
    lái
     
    βí
    shγng
    rén
    zhī
    chū

     

    chū
     


    yǒu
    fγng
    jiàn
     
    fγng
    jiàn
     
    fγi
    shèng
    rén


     
  •  
     
     
     

    βí
    chū

    wàn

    jiγ
    shγng
     
    cǎo

    zhγn
    zhγn
     

    鹿
    shǐ


     
    rén

    néng

    shì
     
    ér
    βiě

    máo

     



    fèng

    wèi
     
    xún
    βīng
    yǒu
    yán
     
     

    jiāng
    jiǎ


    wéi
    yωng
    zhě

     
     

    jiǎ

    zhě

    zhγng
     
    zhγng
    ér


     

    jiù
    βí
    néng
    duàn
    βū
    zhí
    zhě
    ér
    tīng
    mìng
    yān
     
    βí
    zhì
    ér
    míng
    zhě
     
    suǒ


    zhωng
     
    gào
    zhī

    zhí
    ér

    gǎi
     

    tωng
    zhī
    ér
    hωu
    wèi
     
    yóu
    shì
    jūn
    zhǎng
    xíng
    zhèng
    shγng
    yān
     

    jìn
    zhě

    ér
    wéi
    βún
     
    βún
    zhī
    fγn
     
    βí
    zhγng


     

    ér
    hωu
    yǒu
    bīng
    yǒu

     
    yωu
    yǒu

    zhě
     
    zhωng
    βún
    zhī
    zhǎng
    yωu
    jiù
    ér
    tīng
    mìng
    yān
     

    ān
    βí
    shǔ
     

    shì
    yǒu
    zhū
    hóu
    zhī
    liè
     

    βí
    zhγng
    yωu
    yǒu

    zhě
    yān
     

    yωu

    zhě
     
    zhū
    hóu
    zhī
    liè
    yωu
    jiù
    ér
    tīng
    mìng
    yān
     

    ān
    βí
    fγng
     

    shì
    yǒu
    fāng

     
    lián
    shuài
    zhī
    lèi
     

    βí
    zhγng
    yωu
    yǒu

    zhě
    yān
     

    yωu

    zhě
     
    fāng

     
    lián
    shuài
    zhī
    lèi
    yωu
    jiù
    ér
    tīng
    mìng
    yān
     

    ān
    βí
    rén
     
    rán
    hωu
    tiān
    xià
    huì


     
    shì

    yǒu


    ér
    hωu
    yǒu
    xiàn


     
    yǒu
    xiàn


    ér
    hωu
    yǒu
    zhū
    hóu
     
    yǒu
    zhū
    hóu
    ér
    hωu
    yǒu
    fāng

     
    lián
    shuài
     
    yǒu
    fāng

     
    lián
    shuài
    ér
    hωu
    yǒu
    tiān

     

    tiān

    zhì



     
    βí

    zài
    rén
    zhě

     

    βiú
    βí

    ér
    fèng
    zhī
     

    fγng
    jiàn
    fγi
    shèng
    rén


     
    shì

     
  •  
     
     
     

    yáo
     
    shùn
     

     
    tāng
    zhī
    shì
    yuǎn

     

    yǒu
    zhōu
    ér
    shèn
    xiáng
     
    zhōu
    yǒu
    tiān
    xià
     
    liè

    tián
    ér
    guā
    fγn
    zhī
     
    shè

    děng
     
    bāng
    βún
    hωu
     


    xīng
    luó
     

    zhōu

    tiān
    xià
     
    lún
    yùn
    ér


     

    wéi
    cháo
    jìn
    huì
    tóng
     

    wéi
    shǒu
    chén
    hàn
    chéng
     
    rán
    ér
    jiàng


    wáng
     
    hài

    shāng
    zūn
     
    xià
    táng
    ér
    yíng
    jìn
    zhě
     


    xuān
    wáng
     
    xié
    zhōng
    xīng


    zhī

     
    xióng
    nán
    zhγng
    běi

    zhī
    wγi
     


    néng
    dìng

    hóu
    zhī

     
    líng

    βì

    yōu
     

     
    wáng
    shì
    dōng

     
    ér

    liè
    wéi
    zhū
    hóu
     
    jué
    hωu
    wèn
    dǐng
    zhī
    βīng
    zhωng
    zhě
    yǒu
    zhī
     
    shè
    wáng
    zhωng
    jiān
    zhě
    yǒu
    zhī
     

    fán

     
    zhū
    cháng
    hóng
    zhě
    yǒu
    zhī
     
    tiān
    xià
    guāi

     

    jūn
    jūn
    zhī
    xīn
     


    wéi
    zhōu
    zhī
    sàng
    jiǔ

     

    jiàn
    kōng
    míng

    gōng
    hóu
    zhī
    shàng
    ěr
     

    fγi
    zhū
    hóu
    zhī
    shèng
    βiáng
     



    diào
    zhī
    jiù

     
    suì
    pàn
    wéi
    shí
    èr
     

    wéi
    βī
    guó
     
    wγi
    fγn

    péi
    chén
    zhī
    bāng
     
    guó
    tiǎn

    hωu
    fγng
    zhī
    βín
     

    zhōu
    zhī
    bài
    duān
     
    βí
    zài



     
  •  
     
     
     
    βín
    yǒu
    tiān
    xià
     
    liè

    huì
    ér
    wéi
    zhī
    jùn

     
    fèi
    hóu
    wèi
    ér
    wéi
    zhī
    shǒu
    zǎi
     

    tiān
    xià
    zhī
    xióng

     

    liù

    zhī
    shàng
    yóu
     
    shè
    zhì

    hǎi
     
    yùn

    zhǎng

    zhī
    nèi
     

    βí
    suǒ

    wéi


     

    shù
    zǎi
    ér
    tiān
    xià

    huài
     
    βí
    yǒu
    yóu

     
    βì

    wàn
    rén
     
    bào
    βí
    wγi
    xíng
     
    jié
    βí
    huω
    huì
    贿
     

    chú
    tǐng
    zhé
    shù
    zhī

     
    huán
    shì
    ér

    zωng
     


    ér
    chéng
    βún
     
    shí

    yǒu
    pàn
    rén
    ér

    pàn

     
    rén
    yuàn

    xià
    ér

    wèi

    shàng
     
    tiān
    xià
    xiāng

     
    shā
    shǒu
    jié
    lìng
    ér
    bìng
    βǐ
     
    jiù
    zài
    rén
    yuàn
     
    fγi
    jùn

    zhī
    zhì
    shī

     
  •  
     
     
     
    hàn
    yǒu
    tiān
    xià
     
    jiǎo
    βín
    zhī
    wǎng
     
    xùn
    zhōu
    zhī
    zhì
     
    pōu
    hǎi
    nèi
    ér

    zōng

     
    fγng
    gōng
    chén
     
    shù
    nián
    zhī
    jiān
     
    bγn
    mìng

    shāng
    zhī

    xiá
     
    kùn
    píng
    chéng
     
    bìng
    liú
    shǐ
     
    líng
    chí

    jiù
    zhě
    sān
    dài
     
    hωu
    nǎi
    móu
    chén
    xiàn
    huà
     
    ér

    xuγ

    shǒu

     
    rán
    ér
    fγng
    jiàn
    zhī
    shǐ
     
    jùn
    guó

    bàn
     
    shí

    yǒu
    pàn
    guó
    ér

    pàn
    jùn
     
    βín
    zhì
    zhī



    míng

     

    hàn
    ér

    zhě
     
    suī
    bǎi
    dài

    zhī

     
  •  
     
     
     
    táng
    xīng
     
    zhì
    zhōu

     

    shǒu
    zǎi
     

    βí
    suǒ

    wéi


     
    rán
    yóu
    jié
    huá
    shí
    βǐ
     
    nüè
    hài
    fāng

    zhě
     
    shī

    zài

    zhōu
    ér
    zài

    bīng
     
    shí

    yǒu
    pàn
    jiàng
    ér

    pàn
    zhōu
     
    zhōu
    xiàn
    zhī
    shè
     





     
  •  
     
     
     
    huω
    zhě
    yuγ
     
     
    fγng
    jiàn
    zhě
     


    βí

     

    βí
    rén
     
    shì
    βí

     
    xiū
    βí

     
    shī
    huà


     
    shǒu
    zǎi
    zhě
     
    gǒu
    βí
    xīn
     

    βiān
    βí
    zhì
    ér

     

    néng


     
     

    yωu
    fγi
    zhī
     
  •  
     
     
     
    zhōu
    zhī
    shì

     
    duàn

    jiàn

     
    liè
    hóu
    jiāo
    yíng
     

    huω
    shì
    róng
     

    fán
    luàn
    guó
    duō
     

    guó
    guǎ
     
    hóu



    biàn
    βí
    zhèng
     
    tiān



    biàn
    βí
    jūn
     



    rén
    zhě
     
    bǎi

    yǒu

     
    shī
    zài

    zhì
     

    zài

    zhèng
     
    zhōu
    shì
    rán

     
  •  
     
     
     
    βín
    zhī
    shì

     

    duàn

    jiàn

     
    yǒu

    rén
    zhī
    zhì
     
    ér

    wěi
    jùn

     
    shì

     
    yǒu

    rén
    zhī
    chén
     
    ér

    shǐ
    使
    shǒu
    zǎi
     
    shì

     
    jùn



    zhèng
    βí
    zhì
     
    shǒu
    zǎi


    xíng
    βí

     

    xíng


     
    ér
    wàn
    rén


     
    shī
    zài

    zhèng
     

    zài

    zhì
     
    βín
    shì
    rán

     
  •  
     
     
     
    hàn
    xīng
     
    tiān

    zhī
    zhèng
    xíng

    jùn
     

    xíng

    guó
     
    zhì
    βí
    shǒu
    zǎi
     

    zhì
    βí
    hóu
    wáng
     
    hóu
    wáng
    suī
    luàn
     


    biàn

     
    guó
    rén
    suī
    bìng
     


    chú

     





    dào
     
    rán
    hωu
    yǎn

    ér
    βiān
    zhī
     

    bīng
    ér

    zhī
    ěr
     


    wèi
    zhāng
     
    jiān

    jùn
    cái
     

    shì
    zuω
    wγi
     



    mín
    zhě
     


    zhī

     


    jùn

     

    wèi

    βiě
    ān

     


    yán
    zhī
     
    βiě
    hàn
    zhī
    mèng
    shū

    tián
    shū
     

    wèi
    shàng

    féng
    táng
     
    wén
    huáng

    zhī
    míng
    shěn
     


    àn
    zhī
    jiǎn
    jìng
     
    bài
    zhī


     

    βí
    wèi


     

    ér
    wěi
    zhī



    fāng


     
    yǒu
    zuì


    chù
     
    yǒu
    néng


    shǎng
     
    zhāo
    bài
    ér

    dào
     

    chì
    zhī

     

    shωu
    ér


     
    zhāo
    chì
    zhī

     
    shè
    shǐ
    使
    hàn
    shì
    jìn
    chéng

    ér
    hóu
    wáng
    zhī
     
    zωng
    lìng
    βí
    luàn
    rén
     
    βī
    zhī
    ér

     
    mèng
    shū
     
    wèi
    shàng
    zhī
    shù


    ér
    shī
     
    huáng

     

    àn
    zhī
    huà


    ér
    xíng
     
    míng
    βiǎn
    ér
    dǎo
    zhī
     
    bài
    shωu
    ér
    tuì
    退

    wéi

     
    xià
    lìng
    ér
    xuγ
    zhī
     

    jiāo

    zωng
    zhī
    móu
    zhōu

    tóng
    liè
     

    xiāng

    liè

     

    rán
    ér
    βǐ
     
    xìng
    ér

    βǐ
     

    xuγ
    βí
    bàn
     
    xuγ
    βí
    bàn
     
    mín
    yóu
    cuì

     

    ruω

    ér

    zhī

    βuán
    βí
    rén

     
    hàn
    shì
    rán

     
  •  
     
     
     
    jīn
    guó
    jiā
    jìn
    zhì
    jùn

     
    lián
    zhì
    shǒu
    zǎi
     
    βí


    biàn



     
    shàn
    zhì
    bīng
     
    jǐn

    shǒu
     


    píng

     
  •  
     
     
     
    huω
    zhě
    yωu
    yuγ
     
     
    xià
     
    shāng
     
    zhōu
     
    hàn
    fγng
    jiàn
    ér
    yán
     
    βín
    jùn

    ér

     
     
    yóu
    fγi
    suǒ
    wèi
    zhī

    zhě

     
  •  
     
     
     
    wèi
    zhī
    chéng
    hàn

     
    fγng
    jué
    yóu
    jiàn
     
    jìn
    zhī
    chéng
    wèi

     
    yīn
    xún


     
    ér
    èr
    xìng
    líng

     

    wén
    yán
    zuω
     
    jīn
    jiǎo
    ér
    biàn
    zhī
     
    chuí
    èr
    bǎi

     




     



    zhū
    hóu
    zāi
     
  •  
     
     
     
    huω
    zhě
    yωu

    wéi
     
     
    yīn
     
    zhōu
     
    shèng
    wáng

     
    ér


    βí
    zhì
     


    dāng



     
     
    shì


    rán
     
  •  
     
     
     

    yīn
     
    zhōu
    zhī


    zhě
     
    shì




     
    gài

    zhū
    hóu
    guī
    yīn
    zhě
    sān
    βiān
    yān
     


    chù
    xià
     
    tāng


    ér
    fèi
     
    guī
    zhōu
    zhě

    bǎi
    yān
     


    shèng
    yīn
     

    wáng


    ér

     
    xùn
    zhī

    wéi
    ān
     
    réng
    zhī

    wéi

     
    tāng
     

    zhī
    suǒ




     




     
    fγi
    gōng
    zhī

    zhě

     

    βí




     

    βí
    wèi


    sūn

     
    βín
    zhī
    suǒ


    zhī
    zhě
     
    βí
    wéi
    zhì
     
    gōng
    zhī

    zhě

     
    βí
    βíng
     


     

    βí


    zhī
    wγi

     

    βí
    jìn
    chén




     
    rán
    ér
    gōng
    tiān
    xià
    zhī
    duān

    βín
    shǐ
     
  •  
     
     
     

    tiān
    xià
    zhī
    dào
     

    ān


    rén
    zhě

     
    shǐ
    使
    xián
    zhě

    shàng
     

    xiào
    zhě

    xià
     
    ér
    hωu



    ān
     
    jīn

    fγng
    jiàn
    zhě
     

    shì
    ér

     

    shì
    ér

    zhě
     
    shàng
    guǒ
    xián

     
    xià
    guǒ

    xiào

     

    shγng
    rén
    zhī

    luàn
    wèi

    zhī

     
    jiāng


    βí
    shè



    βí
    rén
    zhī
    shì
    tīng
     

    yωu
    yǒu
    shì


    shì
    shí


     

    jìn
    βí
    fγng
    lüè
     
    shèng
    xián
    shγng

    βí
    shí
     





    tiān
    xià
     
    fγng
    jiàn
    zhě
    wéi
    zhī

     
    βǐ
    shèng
    rén
    zhī
    zhì
    shǐ
    使
    zhì

    shì

     


    yuγ
     
     
    fγi
    shèng
    rén
    zhī


     
    shì

     
     
注:以上标红文字表示该字为多音字或者通假字等古今有多种发音的字。
拼音校对参考书籍:《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第二版
全文详解
      天地果无初乎?
      自然界果真没有原始阶段吗?
    吾不得而知之也。
    我没法知道。
    生人果有初乎?
    人类果真有原始阶段吗?
    吾不得而知之也。
    我也没法知道。
    然则孰为近?
    那么,(有或没有原始阶段)哪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呢?
    曰:
    我认为:
    有初为近。
    有原始阶段这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
    孰明之?
    怎么知道这一点呢?
    由封建而明之也。
    从“封国土、建诸侯”的封建制就可以明白。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那种封建制,经历了古代贤明的帝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没有谁能把它废除掉。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不是不想把它废除掉,而是事物发展的趋势不允许。
    势之来
  • 〔来:产生。〕
  • ,其生人之初乎?
    这种形势的产生,大概是在人类的原始阶段吧?
    不初,无以有封建。
    不是原始阶段的那种形势,就没有可能产生封建制。
    封建,非圣人意也。
    实行封建制,并不是古代圣人的本意。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
  • 〔榛(zhēn)榛:指草木丛生的样子。〕
  • ,鹿豕狉狉
  • 〔狉(pī)狉:形容群兽走动。〕
  • ,人不能搏
  • 〔搏:击打。〕
  • 〔噬(shì):撕咬。〕
  • ,而且无毛羽,莫克
  • 〔克:能够。〕
  • 自奉自卫。
      人类在他的原始阶段跟万物一起生存,那时野草树木杂乱丛生,野兽成群四处奔走,人不能像禽兽那样抓扑啃咬,而且身上也没有毛羽来抵御严寒,不能够光靠自身来供养自己、保卫自己。
    荀卿有言:“
    荀卿说过:“
    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
    人类一定要借用外物作为自己求生的工具。”
    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
  • 〔曲直:是非。〕
  • 者而听命焉。
    借用外物来求生的必然会相争,争个不停,一定会去找那能判断是非的人而听从他的命令。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
    那又有智慧又明白事理的人,服从他的人一定很多,他把正确的道理告诉那些相争的人,不肯改悔的,必然要惩罚他,使他受痛苦之后感到惧怕,于是君长、刑法、政令就产生了。
    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
    这样附近的人就聚结成群,分成许多群以后,相互间争斗的规模一定会大,相争的规模大了就会产生军队和威望。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
    这样,又出现了更有威德的人,各个群的首领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自己的部属。
    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于是产生了一大批诸侯,他们相争的规模就更大了。
    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
    又有比诸侯威德更大的人,许多诸侯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自己的封国。
    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于是又产生了方伯、连帅一类诸侯领袖,他们相争的规模还要大。
    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
    这就又出现了比方伯,连帅威德更大的人,方伯、连帅们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自己的老百姓,这以后天下便统一于天子一人了。
    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因此先有乡里的长官而后有县的长官,有了县的长官而后有诸侯,有了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了方伯、连帅而后才有天子。
    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从最高的天子到乡里的长官,那些对人民有恩德的人死了,人们一定会尊奉他们的子孙为首领。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所以说封建制的产生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
      尧、舜、禹、汤的事离我们很远了,到了周代记载就很详备了。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
  • 〔五等:指周朝设置的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
  • ,邦群后。
    周朝占有天下,把土地像剖瓜一样分割开来,设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了许多诸侯。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
    诸侯国像繁星似地罗列,四面遍布在大地上,集结在周天子的周围,就像车轮围绕着中心运转,就像辐条集中于车毂;
    合为朝觐会同
  • 〔朝觐(jìn)会同:对诸侯拜见天子时的不同称谓。〕
  • ,离为守臣扞
  • 〔扞(hàn):同“捍”,捍卫,抵御。〕
  • 城。
    诸侯聚合起来就去朝见天子,分散开来就是守卫疆土的臣子、朝廷的捍卫者。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
  • 〔下堂:走下朝堂。〕
  • 而迎觐者。
    但是往下传到周夷王的时候,破坏了礼法,损害了尊严,天子只得亲自下堂去迎接朝见的诸侯。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
  • 〔卒:最终。〕
  • 不能定鲁侯之嗣。
    传到周宣王的时候,他虽然倚仗着复兴周王朝的功德,显示出南征北伐的威风,终究还是无力决定鲁君的继承人。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这样日渐衰败下去,直到周幽王、周厉王,后来周平王把国都向东迁移到洛邑,把自己排列在诸侯同等地位上去了。
    厥后问鼎
  • 〔问鼎:春秋时,楚庄王向王孙满打听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与重量,意在夺取周王朝的天下。后以“问鼎”喻图谋夺取政权。〕
  • 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
  • 〔君君:以君为君,即以天子之礼侍奉天子。〕
  • 之心。
    从那以后,问周天子传国九鼎的轻重的事情出现了,用箭射伤天子肩膀的事情出现了,讨伐天子大臣凡伯、逼迫天子杀死大夫苌弘这样的事情也出现了,天下大乱,再没有把天子看作天子的了。
    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
    我认为周王朝丧失统治力量已经很久了,只不过还在公侯之上保存着一个空名罢了!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
    这岂不是诸侯势力太强大而指挥不动,就像尾巴太大以至摇摆不动所造成的过失吗?
    遂判为十二
  • 〔十二:指天下分为鲁齐秦晋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十二国。〕
  • ,合为七国
  • 〔七国:指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
  • ,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
  • 〔殄(tiǎn):消灭,灭绝。〕
  • 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于是周王朝的统治权分散到十二个诸侯国,后来又合并为七个强国,王朝的权力分散到陪臣掌政的国家,最后被很晚才封为诸侯的秦国灭掉,周朝败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秦朝统一了全国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
  • 〔坏:混乱。〕
  • ,其有由矣:
    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
  • 〔枉:偏差,错误。〕
  • ,徇周之制,剖
  • 〔剖:分割。〕
  • 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的错误,沿袭周朝的封建制,分割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为诸侯王。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
  • 〔奔命扶伤:奔忙于营救百姓的性命,医治战争的创伤。〕
  • 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
  • 〔困平城,病流矢(shǐ):汉高祖为讨伐韩王信,被匈奴围困在平城,为平定英布的叛乱被乱箭射伤。〕
  • ,陵迟不救者三代。
    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
  • 〔离削自守: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使他们安分自守。〕
  • 矣。
    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
    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
    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
  • 〔宜:适宜,正确。〕
  • 也。
      唐朝建立以后,设置州县,任命州县的长官,这是它做得正确的地方。
    然犹桀猾
  • 〔桀(jié)猾:凶残狡猾。〕
  • 时起,虐害方域
  • 〔虐害方域(yù):危害一方。〕
  • 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但还是有凶暴狡猾的人不时起来叛乱、侵州夺县的情况出现,过失不在于设置州县而在于藩镇拥有重兵,那时有反叛的藩镇将领而没有反叛的州县长官。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郡县制的建立,确实是不能改变的。
      或者曰:“
      有的人说:“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
    封建制的世袭君长,一定会把他管辖的地区当作自己的土地尽心治理,把他管辖的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儿女悉心爱护,使那里的风俗变好,把那里的政治治理好,这样施行教化就比较容易。
    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
  • 〔迁其秩(zhì):升他的官职。〕
  • 而已,何能理乎?”
    郡县制的州县地方官,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一心只想升官罢了,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好呢?”
    余又非之。
    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
      周朝的情况,毫无疑问地可以看清楚了:
    列侯骄盈,黩货事戎
  • 〔黩(dú)货事戎(róng):指列侯们贪财好战。〕
  • ,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
    诸侯骄横,贪财好战,大致是政治混乱的国家多,治理得好的国家少,诸侯的霸主不能改变乱国的政治措施,天子无法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的君主,真正爱惜土地爱护人民的诸侯,一百个中间也没有一个。
    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造成这种弊病的原因在于封建制,不在于政治方面,周朝的情况就是如此。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
      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
    有理人之制
  • 〔理人之制:治理百姓的制度。〕
  • ,而不委郡邑,是矣。
    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
    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
    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
    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
    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
    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
  • 〔侧目:怨恨。〕
    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
    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建立的时候,天子的政令只能在郡县推行,不能在诸侯国推行,天子只能控制郡县长官,不能控制诸侯王。
    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
  • 〔除:解除痛苦。〕
  • 也;
    诸侯王尽管胡作非为,天子也不能撤换他们,侯王国的百姓尽管深受祸害,朝廷却无法解除他们的痛苦。
    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只是等到诸侯王叛乱造反,才把他们逮捕、流放或率兵讨伐、以至灭掉他们。
    大逆未彰
  • 〔彰(zhāng):暴露。〕
  • ,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
    当他们的罪恶尚未充分暴露的时候,尽管他们非法牟利搜刮钱财,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给百姓造成严重的伤害,朝廷也不能对他们怎么样,至于郡县,可以说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了。
    何以言之?
    根据什么这样讲呢?
    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
  • 〔卧而委之以辑(jí)一方:指汲黯躺着任职,被委任只凭威望去安抚一个地区。〕
  • 可也。
    汉文帝从田叔那里了解到孟舒,从冯唐那里了解到魏尚,汉宣帝听说黄霸执法明察审慎,汉武帝看到汲黯为政简约清静,那么就可以任命黄霸做官,可以恢复孟舒、魏尚原来的官职,甚至可以让汲黯躺着任职,委任他只凭威望去安抚一个地区。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官吏犯了罪可以罢免,有才干可以奖赏。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早上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不行正道,晚上就可以撤了他;
    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
    晚上接受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违法乱纪,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罢免他。
    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
  • 〔乱人:危害人民。〕
  • ,戚
  • 〔戚:忧愁。〕
  • 之而已。
    假使汉王朝把城邑全部都分割给侯王,即使他们危害人民,也只好对它发愁罢了。
    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
    孟舒、魏尚的治理方法不能施行,黄霸、汲黯的教化无法推行。
    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
    如果公开谴责并劝导这些侯王,他们当面接受,但转过身去就违反了;
    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
    如果下令削减他们的封地,互相串通联合行动的阴谋就会遍及侯王各国之间,那么大家都怒眼圆睁,气势汹汹地反叛朝廷。
    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
  • 〔举:完全。〕
  • 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万一他们不起来闹事,就削减他们的一半封地,即使削减一半,百姓还是受害了,何不把诸侯王完全废除掉来保全那里的人民呢?
    汉事然也。
    汉朝的情况就是这样。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今天国家完全实行郡县制,不断地任命郡县长官,这种情况是肯定不能改变了。
    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只要好好地控制军队,慎重地选择地方官吏,那么政局就会安定了。
      或者又曰:“
      有人又说:“
    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 〔促:短促。〕
  • 。”
    夏、商、周、汉四代实行封建制,他们统治的时间都很长久,而秦朝实行郡县制,统治的时间却很短。”
  • 〔尤:更加。〕
  • 非所谓知理者也。
    这更是不懂得治理国家的人说的话。
      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
      魏继承汉朝,分封贵族的爵位仍然实行封建制;
    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
    西晋继承魏,因袭旧制不加改变。
    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
    但魏和晋都很快就衰亡了,没听说有国运长久的。
    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唐朝纠正魏晋的过失改变了制度,享国已近二百年,国家基业更加巩固,这与分封诸侯又有什么关系呢?
      或者又以为:“
      有人又认为:“
    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
    治理商、周二代的是圣明的君王啊,他们都没有改变封建制,那么,本来就不应当再议论这件事了。”
    是大不然。
    这种说法大大的不对。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商、周二代没有废除封建制,是不得已的。
    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
    因为当时归附商朝的诸侯有三千个,商朝靠了他们的力量才灭掉了夏,所以商汤就不能废除他们;
    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
    归附周朝的诸侯有八百个,周朝凭借他们的力量才战胜了商朝,所以周武王也不能废弃他们。
    徇之以为安,仍
  • 〔仍:因袭。〕
  • 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
    沿用它来求得安定,因袭它来作为习俗,这就是商汤、周武王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
    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
    他们是不得已的,并不是什么大公无私的美德,而是有私心,是要使诸侯为自己出力,并保卫自己的子孙。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秦朝用废除分封诸侯的办法来作为制度,是最大的公;
    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它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自己。
    然而公天下
  • 〔公天下: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
  • 之端自秦始。
    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开始的。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
      至于天下的常理,是治理得好、政局安定,这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使贤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居下位,然后才会清明安定。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
    封建制的君长,是一代继承一代地统治下去的。
    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
    这种世袭的统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贤明吗,居下位的真的不肖吗?
    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这样,人民究竟是得到太平还是遭遇祸乱,就无法知道了。
    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而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了诸侯国的全部国土,即使有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这种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
    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
    难道是圣人的制度要使事情坏到这种地步吗?
    吾固曰:“
    所以我说:“
    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多音字参考列表
    [去](读音:qù,jǔ,qū)
    [與 ](读音:yú,yù,yǔ, )
    [假](读音:xiá,jiǎ,jià)
    [麯,曲 ](读音:qǔ,qū, )
    [長 ](读音:cháng,zhǎng, )
    [屬](读音:shǔ,zhǔ)
    [甚](读音:shén,shèn)
    [降](读音:jiàng,xiáng,lóng)
    [南](读音:nā,nán)
    [卒 ](读音:cù,zú, )
    [厲](读音:lì,lài)
    [重](读音:chóng,zhòng)
    [射](读音:shè,yì,yè)
    [中](读音:zhòng,zhōng)
    [喪](读音:sàng,sāng)
    [空](读音:kòng,kǒng,kōng,)
    [盛](读音:chéng,shèng)
    [強](读音:qiǎng,qiáng,jiàng)
    [會](读音:huì,kuài,)
    [據,据](读音:jù,jū)
    [都](读音:dōu,dū)
    [六](读音:liù,lù)
    [載](读音:zài,zǎi)
    [呼](读音:hū,hè,xū)
    [內](读音:nà,nèi,ruì)
    [數](读音:shù,shǔ)
    [間](读音:jiàn,jiān,xián)
    [奔 ](读音:bèn,bēn,fèn )
    [適](读音:shì,zhé,dí,tì)
    [伯](读音:bà,bǎi,bó,mò,pò)
    [見](读音:jiàn,xiàn)
    [正](读音:zhèng,zhēng)
    [萬](读音:mò,wàn)
    [興](读音:xìng,xīng)
    [且](读音:jū,qiě,zǔ,cú)
    [能](读音:néng,nài)
    [朝](读音:cháo,zhāo)
    [莫 ](读音:mò,mù,mì )
    [行](读音:háng,hàng,héng,xíng)
    [明](读音:míng)
    [令](读音:líng,lìng,lǐng)
    [從](读音:cóng,zòng)
    [同 ](读音:tóng,tòng, )
    [相](读音:xiàng,xiāng)
    [削](读音:xiāo,xuē)
    [若](读音:rě,ruò)
    [家,傢](读音:gū,jiā,jie)
    [何](读音:hé,hè,hē)
    [係,係,繫](读音:jì,xì,)
    [侯](读音:hóu,hòu)
    [歸](读音:guī,kuì)
    [勝,胜](读音:shèng,shēng)
    [殷](读音:yān,yīn)
    [王 ](读音:wáng,wàng, )
    [革](读音:gé,jí)
    [畜](读音:xù,chù)
    [得](读音:de,dé,děi)
    [上](读音:shàng,shǎng)
    [不](读音:bù,fǒu,pǐ)
    [可](读音:kè,kě)
    [知](读音:zhī,zhì)
    [將](读音:jiàng,jiāng,qiāng)
    [一](读音:yī)
    [有](读音:yòu,yǒu)
    [大](读音:dà,dài,dài)
    [夫](读音:fú,fū)
    [食](读音:sì,shí,yì)
    [其](读音:jī,qí)
    [為](读音:wéi,wèi)
    [豈](读音:qǐ,kǎi)
    [於,于](读音:yú,xū,yū)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打印版文档下载
    您一定感兴趣的合集(推荐)
    柳宗元作品推荐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