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覆:遮盖。
载:承担。
言大:夸大其词,吹嘘。
訾:诋毁,怨恨。
勿谄富,勿骄贫:《礼记 坊记》“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
已:停止。
端:直,正。
同:同样。
类:类别。
流俗:品行一般的普通人。
仁:指品德高尚的人。 :
果:果真。
畏:敬畏。
讳:隐瞒。
亲仁:亲近仁者。
进:进步。
过:错误。
小人:人格低下,品行不好的人。
进:进入。
坏:损害。
凡是人类,皆须相亲相爱,因为同顶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德行高尚者,名声自然崇高,人们内心真正敬重的是德行,而不是那些表面上权势高,地位高的人。
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们内心真正信服的德才,而不是那些嘴上谈论的大官,大人物,大财商。
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帮助别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应当欣赏学习。
不要献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纵自大,不要喜新厌旧。
别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扰,别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闲言闲语去打扰。
别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去揭短,别人的隐私,切记不要去宣扬。
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宣扬他人的恶行,就是在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互相劝善,德才共修,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亏欠。
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给予宜多,取得宜少。
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应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
欲报答别人的恩情,就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应该短期抱怨、长期报恩。
对待婢女和仆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
仗势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
同样是人,善恶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义博爱的人稀少。
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讳,不会察色献媚。
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是无限好的事情,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逐日减少。
不肯亲近仁义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奸邪小人就会趁虚而入,影响我们,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文学赏析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