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天元纪大论》拼音版,可打印黄帝内经-文言文

《天元纪大论》由黄帝内经创作本页最后更新时间:2024/12/24 2:16:36
拼音全文:(我们坚持对每一篇古诗文进行人工查证并注音、我们亲自查证并回复来自您的每一次纠错,只为给您一份更为准确的拼音版本,请记住我们:古文之家)
  • tiān
    yuán


    lùn
  • huáng

    nèi
    jīng
  •  
     
     
     
    huáng
    βì
    wèn
    yuē
     
    tiān
    yǒu

    xíng


    wèi
     

    shēng
    hán
    shǔ
    zào
    shī
    湿
    fēng
     
    rén
    yǒu

    zànɡ
    huà


     

    shēng


    yōu

    kǒng
     
    lùn
    yán

    yùn
    xiāng

     
    ér
    jiē
    zhì
    zhī
     
    zhōng

    zhī

     
    zhōu
    ér

    shǐ
     


    zhī
    zhī

     
    yuàn
    wén


    sān
    yīn
    sān
    yáng
    zhī
    hòu
     
    nài


    zhī
     
  •  
     
     
     
    guǐ



    shǒu
    zài
    bài
    βuì
    yuē
     
    zhāo

    zāi
    wèn

     


    yùn
    yīn
    yáng
    zhγ
     
    tiān
    βì
    zhī
    βào

     
    wàn

    zhī
    gāng

     
    biàn
    huà
    zhī


     
    shēng
    shā
    zhī
    bγn
    shǐ
     
    shén
    míng
    zhī


     


    tōnɡ

     


    shēng
    wèi
    zhī
    huà
     


    wèi
    zhī
    biàn
     
    yīn
    yáng


    wèi
    zhī
    shén
     
    shén
    yòng

    fāng
    wèi
    zhī
    shèng
     

    biàn
    huà
    zhī
    wéi
    yòng

     
    zài
    tiān
    wéi
    xuán
     
    zài
    rén
    wéi
    βào
     
    zài
    βì
    wéi
    huà
     
    huà
    shēng

    wèi
     
    βào
    shēng
    zhì
     
    xuán
    shēng
    shén
     
    shén
    zài
    tiān
    wéi
    fēng
     
    zài
    βì
    wéi

     
    zài
    tiān
    wéi

     
    zài
    βì
    wéi
    huǒ
     
    zài
    tiān
    wéi
    shī
    湿
     
    zài
    βì
    wéi

     
    zài
    tiān
    wéi
    zào
     
    zài
    βì
    wéi
    jīn
     
    zài
    tiān
    wéi
    hán
     
    zài
    βì
    wéi
    shuǐ
     

    zài
    tiān
    wéi

     
    zài
    βì
    chéng
    xíng
     
    xíng

    xiāng
    gǎn
     
    ér
    huà
    shēng
    wàn


     
    rán
    tiān
    βì
    zhγ
     
    wàn

    zhī
    shàng
    xià

     
    zuǒ
    yòu
    zhγ
     
    yīn
    yáng
    zhī
    βào


     
    shuǐ
    huǒ
    zhγ
     
    yīn
    yáng
    zhī
    zhēnɡ
    zhào

     
    jīn

    zhγ
     
    shēng
    chéng
    zhī
    zhōnɡ
    shǐ

     

    yǒu
    βuō
    shǎo
     
    xíng
    yǒu
    shènɡ
    shuāi
     
    shàng
    xià
    xiāng
    zhào
    ér
    sǔn

    zhāng

     
  •  
     
     
     
    βì
    yuē
     
    yuàn
    wén

    yùn
    zhī
    zhǔ
    shí



     
  •  
     
     
     
    guǐ


    yuē
     


    yùn
    xínɡ
     

    zhōng


     
    fēi
    βú
    zhǔ
    shí

     
  •  
     
     
     
    βì
    yuē
     
    qǐng
    wén

    suǒ
    wèi

     
  •  
     
     
     
    guǐ


    yuē
     
    chén

    kǎo
     
    tài
    shǐ
    tiān
    yuán

     
    wén
    yuē
     
     
    tài

    liáo
    kuò
     
    zhào

    huà
    yuán
     
    wàn


    shǐ
     

    yùn
    zhōng
    tiān
     


    zhēn
    líng
     
    zǒng
    tǒng
    kūn
    yuán
     
    jiǔ
    xīng
    xuán
    lǎng
     

    yào
    zhōu
    xuán
     
    yuē
    yīn
    yuē
    yáng
     
    yuē
    rωu
    yuē
    gāng
     
    yōu
    xiǎn

    wèi
     
    hán
    shǔ
    chí
    zhāng
     
    shēng
    shēnɡ
    huà
    huà
     
    pǐn

    xián
    zhāng
     
     
    chén

    shí
    shì
     

    zhī
    wèi

     
  •  
     
     
     
    βì
    yuē
     
    shàn
     

    wèi

    yǒu
    βuō
    shǎo
     
    xíng
    yǒu
    shènɡ
    shuāi
     
  •  
     
     
     
    guǐ


    yuē
     
    yīn
    yáng
    zhī

     

    yǒu
    βuō
    shǎo
     

    yuē
    sān
    yīn
    sān
    yáng

     
    xíng
    yǒu
    shènɡ
    shuāi
     
    wèi

    xíng
    zhī
    zhì
     

    yǒu
    tài
    guò



     


    shǐ

     
    yǒu

    ér
    wǎng
     


    suí
    zhī
     


    ér
    wǎng
     
    yǒu

    cωng
    zhī
     
    zhī
    yíng
    zhī
    suí
     




     
    yìng
    tiān
    wéi
    tiān

     
    chéng
    suì
    wéi
    suì
    zhí
     
    sān

    wéi
    zhì
     
  •  
     
     
     
    βì
    yuē
     
    shàng
    xià
    xiāng
    zhào
     
    nài

     
  •  
     
     
     
    guǐ


    yuē
     
    hán
    shǔ
    zào
    shī
    湿
    fēnɡ
    huǒ
     
    tiān
    zhī
    yīn
    yáng

     
    sān
    yīn
    sān
    yáng
    shàng
    fèng
    zhī
     

    huǒ

    jīn
    shuǐ
    huǒ
     
    βì
    zhī
    yīn
    yáng

     
    shēnɡ
    zhǎnɡ
    huà
    shōu
    cánɡ
    xià
    yìng
    zhī
     
    tiān

    yánɡ
    shēnɡ
    yīn
    zhǎng
     
    βì

    yáng
    shā
    yīn
    cáng
     
    tiān
    yǒu
    yīn
    yáng
     
    βì

    yǒu
    yīn
    yáng
     

    huǒ

    jīn
    shuǐ
    huǒ
     
    βì
    zhī
    yīn
    yáng

     
    shēnɡ
    zhǎnɡ
    huà
    shōu
    cánɡ
     

    yáng
    zhōng
    yǒu
    yīn
     
    yīn
    zhōnɡ
    yǒu
    yáng
     
    suǒ


    zhī
    tiān
    βì
    zhī
    yīn
    yáng
    zhγ
     
    yìng
    tiān
    zhī

    βòng
    ér


     


    suì
    ér
    yòu
    qiān
     
    yìng
    βì
    zhī

    jìng
    ér
    shǒu
    wèi
     

    liù

    ér
    huán
    huì
     
    βòng
    jìng
    xiāng
    zhào
     
    shàng
    xià
    xiāng
    lín
     
    yīn
    yáng
    xiānɡ
    cuò
     
    ér
    biàn
    yωu
    shēng

     
  •  
     
     
     
    βì
    yuē
     
    shàng
    xià
    zhōu

     

    yǒu
    shù

     
  •  
     
     
     
    guǐ


    yuē
     
    tiān

    liù
    wéi
    jié
     
    βì


    wéi
    zhì
     
    zhōu
    tiān

    zhγ
     
    liù

    wéi

    bèi
     
    zhōng
    βì

    zhγ
     

    suì
    wéi

    zhōu
     
    jūn
    huǒ

    míng
     
    xiāng
    huǒ

    wèi
     

    liù
    xiāng

     
    ér

    bǎi
    èr
    shí

    wéi


     
    fán
    sān
    shí
    suì
     
    qiān

    bǎi

    shí

     
    fán
    liù
    shí
    suì
    ér
    wéi

    zhōu
     


    tài
    guò
     

    jiē
    xiàn

     
  •  
     
     
     
    βì
    yuē
     


    zhī
    yán
     
    shàng
    zhōng
    tiān

     
    xià

    βì

     

    wèi


     

    yuàn
    wén
    ér
    cáng
    zhī
     
    shàng

    zhì
    mín
     
    xià

    zhì
    shēn
     
    shǐ
    使
    bǎi
    xìng
    zhāo
    zhù
     
    shàng
    xià

    qīn
     
    βé

    xià
    liú
     

    sūn

    yōu
     
    chuán
    zhī
    hòu
    shì
     

    yǒu
    zhōng
    shí
     

    βé
    wén

     
  •  
     
     
     
    guǐ


    yuē
     
    zhì
    shù
    zhī

     



    wēi
     

    lái

    jiàn
     

    wǎng

    zhuī
     
    jìng
    zhī
    zhγ
    chāng
     
    màn
    zhī
    zhγ
    wáng
     

    βào
    xíng

     

    βγi
    tiān
    yāng
     
    jǐn
    fènɡ
    tiān
    βào
     
    qǐng
    yán
    zhēn
    yào
     
  •  
     
     
     
    βì
    yuē
     
    shàn
    yán
    shǐ
    zhγ

    huì

    zhōng
     
    shàn
    yán
    jìn
    zhγ

    zhī

    yuǎn
     
    shì

    zhì
    shù

    ér
    βào

    huò
     
    suǒ
    wèi
    míng

     
    yuàn


    tuī
    ér

    zhī
     
    lìng
    yǒu
    tiáo

     
    jiǎn
    ér

    kuì
     
    jiǔ
    ér

    jué
     

    yòng
    nán
    wàng
     
    wéi
    zhī
    gāng

     
    zhì
    shù
    zhī
    yào
     
    yuàn
    jìn
    wén
    zhī
     
  •  
     
     
     
    guǐ


    yuē
     
    zhāo

    zāi
    wèn
     
    míng

    zāi
    βào
     


    zhī
    yìng

     
    xiǎng
    zhī
    yìng
    shēng

     
    chén
    wén
    zhī
     
    jiǎ

    zhī
    suì
     

    yùn
    tǒng
    zhī
     

    gēng
    zhī
    suì
     
    jīn
    yùn
    tǒng
    zhī
     
    bǐng
    xīn
    zhī
    suì
     
    shuǐ
    yùn
    tǒng
    zhī
     
    βīng
    rén
    zhī
    suì
     

    yùn
    tǒng
    zhī
     

    guǐ
    zhī
    suì
     
    huǒ
    yùn
    tǒng
    zhī
     
  •  
     
     
     
    βì
    yuē
     


    sān
    yīn
    sān
    yáng

    zhī
    nài

     
  •  
     
     
     
    guǐ


    yuē
     


    zhī
    suì
     
    shàng
    jiàn
    shào
    yīn
     
    chǒu
    wèi
    zhī
    suì
     
    shàng
    jiàn
    tài
    yīn
     
    yín
    shēn
    zhī
    suì
     
    shàng
    jiàn
    shào
    yánɡ
     
    mǎo
    yǒu
    zhī
    suì
     
    shàng
    jiàn
    yánɡ
    mínɡ
     
    chén

    zhī
    suì
     
    shàng
    jiàn
    tài
    yáng
     

    hài
    zhī
    suì
     
    shàng
    jiàn
    jué
    yīn
     
    shào
    yīn
    suǒ
    wèi
    biāo

     
    jué
    yīn
    suǒ
    wèi
    zhōng

     
    jué
    yīn
    zhī
    shàng
     
    fēng

    zhǔ
    zhī
     
    shào
    yīn
    zhī
    shàng
     


    zhǔ
    zhī
     
    tài
    yīn
    zhī
    shàng
     
    shī
    湿

    zhǔ
    zhī
     
    shào
    yánɡ
    zhī
    shàng
     
    xiāng
    huǒ
    zhǔ
    zhī
     
    yánɡ
    mínɡ
    zhī
    shàng
     
    zào

    zhǔ
    zhī
     
    tài
    yáng
    zhī
    shàng
     
    hán

    zhǔ
    zhī
     
    suǒ
    wèi
    bγn

     
    shì
    wèi
    liù
    yuán
     
  •  
     
     
     
    βì
    yuē
     
    guāng

    zāi
    βào
     
    míng

    zāi
    lùn
     
    qǐng
    zhù
    zhī

    bǎn
     
    cáng
    zhī
    jīn
    ɡuì
     
    shǔ
    yuē
     
    tiān
    yuán

     
     
注:以上标红文字表示该字为多音字或者通假字等古今有多种发音的字。
拼音校对参考书籍:《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第二版
全文详解
      黄帝问曰:
      黄帝问道: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天上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从而产生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变化。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从而产生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变化。
    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予已知之矣。
    经论说,五运递相因袭,各有一定的主治季节,到了一年终结之时,又重新开始新的轮回,我已经知道这个变化规律了。
    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还想再听听五运和三阴三阳的结合是怎样的呢?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
      鬼臾区行稽首再拜大礼后回答说:
    昭乎哉问也!
    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五运和阴阳是天地自然界变化的一般规律,是自然万物的一个总纲,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和生长毁灭的根本,是宇宙间无穷尽的变化所在,这些道理哪能不通晓呢?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因而事物的开始发生叫做“化”,发展到极点叫做“变”,难以探测的阴阳变化叫做“神”,能够掌握和运用这种变化无边的原则的人叫做“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阴阳变化的作用,在天表现为玄妙深远无穷,在人表现为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在地表现为万物的生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物质的生化而产生五味,认识了自然规律而产生智慧,深远的宇宙空间而产生神明。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
    神明的作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所以在天为无形之气,在地为有形之质,形和气相互感召,就能变化和产生万物。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天复于上,地载于下,所以天地是万物的上下。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阳升于左,阴降于右,所以左右是阴阳的道路。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水属阴,火属阳,所以水火是阴阳的象征。
    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
    万物生发于春属木、成实于秋属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终始。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阴阳之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质在发展过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区别,在上之气和在下之质互相感召,事物太过和不及的形象就都显露出来了。
      帝曰:
      黄帝说:
    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我想听听关于五运分主四时是怎样的呢?
      鬼臾区曰:
      鬼臾区说:
    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五运各能主一年,不是单独只主四时。
      帝曰:
      黄帝说:
    请闻其所谓也。
    请你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听。
      鬼臾区曰:
      鬼臾区说:
    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
    臣仔细研读《太始天元册》,文中说:“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广阔无边的天空,是物质生化之本元的基础,万物资生的开始,五运行于天道终而复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气,概括大地生化的本元,九星悬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转,于是万物有阴阳的不断变化,有柔刚的不同性质,幽暗和显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现,寒冷和暑热按一定的季节往来,这些生生不息之机,变化无穷之道,宇宙万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现出来了。”
    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我家研究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这个意思。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什么叫气有多少,形有盛衰呢?
      鬼臾区曰:
      鬼臾区说: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阴气和阳气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所以叫做三阴三阳。
    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形有盛衰,指天干所主的运气,各有太过不及的区别。
    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
    例如开始是太过的阳年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不及的阴年,不及的阴年过后,从之而来的是太过的阳年。
    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
    只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属于什么气,随之而至的是属于什么气,对一年中运气的盛衰情况,就可以预先知道。
    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凡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符的,属于“天符”之年,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岁支的五行相同的,属于“岁直”之年,一年的中运之起与司天之气、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属于“三合”之年。
      帝曰:
      黄帝说:
    上下相召,奈何?
    天气和地气互相感召是怎样的呢?
      鬼臾区曰:
      鬼臾区说: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三阴三阳上承之。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木、(君)火、土、金、水、(相)火,是地的阴阳,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上半年天气主之,春夏为天之阴阳,主生主长,下半年地气主之,秋冬为地之阴阳,主杀主藏。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
    天气有阴阳,地气也有阴阳。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因此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
    所以想要知道天地的变化情况,就要了解,五行应于天干而为五运,常动而不息,故五年之间,自东向西。
    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
    每运转换一次,六气应于地支,为三阴三阳,其运行较迟,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环周一次。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由于动和静互相感召,天气和地气互相加临,阴气和阳气互相交错,而运气的变化就发生了。
      帝曰:
      黄帝说:
    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天气和地气,循环周旋,有没有定数呢?
      鬼臾区曰:
      鬼臾区说: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司天之气,以六为节,司地之气,以五为制。
    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
    司天之气,六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备。
    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司地之气,五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周。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主运之气的火运,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
    六气和五运互相结合,七百二十气,谓之一纪,共三十年。
    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
    一千四百四十气,共六十年而成为一周,在这六十年中。
    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气和运的太过和不及,都可以出现了。
      帝曰:
      黄帝说:
    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
    先生所谈论的,上则终尽天气,下则穷究地理,可以说是很详尽了。
    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我想在听后把它保存下来,上以调治百姓的疾苦,下以保养自己的身体,并使百姓也都明白这些道理,上下和睦亲爱,德泽广泛流行,并能传之于子孙后世,使他们不必发生忧虑,并且没有终了的时候,可以再听你谈谈吗?
      鬼臾区曰:
      鬼臾区说:
    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气运结合的机理,很是切近而深切,它来的时候,可以看得见,它去的时候,是可以追溯的,遵从这些规律,就能繁荣昌盛,违背这些规律,就要损折夭亡,不遵守这些规律,而只按个人的意志去行事,必然要遇到天然的灾殃,现在请让我根据自然规律讲讲其中的至理要道。
      帝曰:
      黄帝说:
    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
    凡是善于谈论事理的起始,也必能领会其终结,善于谈论近的,也必然就知道远的。
    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
    这样,气运的至数虽很深远,而其中的道理并不至被迷惑,这就是所谓明了的意思。
    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
    请先生把这些道理,进一步加以推演,使它更有条理,简明而又不贫乏,永远相传而不至于绝亡,容易掌握而不会忘记,使其能提纲挈领。
    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至理扼要,我想听你详细地讲讲。
      鬼臾区曰:
      鬼臾区说:
    昭乎哉问!
    你说的道理很明白。
    明乎哉道!
    提的问题也很高明啊!
    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
    好像鼓槌击在鼓上的应声,又像发出声音立即得到回响一样。
    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
    臣听说过,凡是甲、已年都是土运治理。
    乙庚之岁,金运统之;
    乙、庚年都是金运治理。
    丙辛之岁,水运统之;
    丙、辛年都是水运治理。
    丁壬之岁,木运统之;
    丁、壬年都是木运治理。
    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戊、癸年都是火运治理。
      帝曰:
      黄帝说:
    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三阴三阳与六气是怎样相合的呢?
      鬼臾区曰:
      鬼臾区说:
    子午之岁,上见少阴;
    子、午年是少阴司天。
    丑未之岁,上见太阴;
    丑、末年是太阴司天。
    寅申之岁,上见少阳;
    寅、申年是少阳司天。
    卯酉之岁,上见阳明;
    卯、酉年是阳明司天。
    辰戌之岁,上见太阳;
    辰、戌是太阳司天。
    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巳、亥年是厥阴司天。
    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少阴是起首,厥阴是终结。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厥阴司天,风气主令。
    少阴之上,热气主之;
    少阴司天,热气(君火,暑)主令。
    太阴之上,湿气主之;
    太阴司天,湿气主令。
    少阳之上,相火主之;
    少阳司天,相火主令。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
    阳明司天,燥气主令。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太阳司天,寒气主令。
    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这就是三阴三阳的本元,所以叫做六元。
      帝曰:
      黄帝说:
    光乎哉道!
    你的论述很伟大。
    明乎哉论!
    也很高明啊!
    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我将把它刻在玉版上,藏在金匮里,题上名字,叫做《天元纪》。
多音字参考列表
    [萬](读音:mò,wàn)
    [旋](读音:xuán,xuàn)
    [盛](读音:chéng,shèng)
    [從](读音:cóng,zòng)
    [與 ](读音:yú,yù,yǔ, )
    [長 ](读音:cháng,zhǎng, )
    [中](读音:zhòng,zhōng)
    [節](读音:jié,jiē)
    [期](读音:qī,jī)
    [一](读音:yī)
    [過](读音:guò,guō)
    [和](读音:huò,huó,hú,hè,hé)
    [澤](读音:zé,shì,yì,duó)
    [傳](读音:chuán,zhuàn)
    [迫 ](读音:pǎi,pò, )
    [可](读音:kè,kě)
    [行](读音:háng,hàng,héng,xíng)
    [得](读音:de,dé,děi)
    [會](读音:huì,kuài,)
    [知](读音:zhī,zhì)
    [夫](读音:fú,fū)
    [令](读音:líng,lìng,lǐng)
    [有](读音:yòu,yǒu)
    [不](读音:bù,fǒu,pǐ)
    [難](读音:nán,nàn,nuó)
    [為](读音:wéi,wèi)
    [數](读音:shù,shǔ)
    [](读音:yìng,yīng)
    [甲](读音:jiá,xiá)
    [其](读音:jī,qí)
    [於,于](读音:yú,xū,yū)
    [何](读音:hé,hè,hē)
    [見](读音:jiàn,xiàn)
    [風](读音:fèng,fěng,fēng,fàng)
    [少 ](读音:shǎo,shào )
    [相](读音:xiàng,xiāng)
    [上](读音:shàng,shǎng)
    [六](读音:liù,lù)
    [明](读音:míng)
    [請](读音:qǐng,qìng,qīng)
    [著](读音:zhù,zhuó)
    [藏](读音:cáng,zàng)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打印版文档下载
    您一定感兴趣的合集(推荐)
    黄帝内经作品推荐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