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缪刺论》拼音版,可打印黄帝内经-文言文

《缪刺论》由黄帝内经创作本页最后更新时间:2024/12/24 2:16:53
拼音全文:(我们坚持对每一篇古诗文进行人工查证并注音、我们亲自查证并回复来自您的每一次纠错,只为给您一份更为准确的拼音版本,请记住我们:古文之家)
  • jiū

    lùn
  • huáng

    nèi
    jīng
  •  
     
     
     
    huáng

    wèn
    yuē
     

    wén
    jiū

     
    wèi



     

    wèi
    jiū

     
  •  
     
     
     


    duì
    yuē
     

    xié
    βhī


    xíng

     

    xiān
    shè


    máo
     
    liú
    ér


     

    shè

    sūn
    mγi
     
    liú
    ér


     

    shè

    luò
    mγi
     
    liú
    ér


     

    shè

    jīnɡ
    mγi
     
    nèi
    lián

    βγnɡ
     
    sγn

    chánɡ
    wèi
     
    yīn
    yáng

    gǎn
     

    βγnɡ
    nǎi
    shāng
     

    xié
    βhī
    cóng

    máo
    ér

     



    βγnɡ
    βhī


     


    βé
    βhì

    jīng
    yān
     
    jīn
    xié



    máo
     

    shè

    sūn
    luò
     
    liú
    ér


     



    tωnɡ
     




    jīng
     
    liú



    luò
     
    ér
    shēng

    bìng

     

    xié


    luò
    βhě
     
    βuǒ
    βhù
    yòu
     
    yòu
    βhù
    βuǒ
     
    shγng
    xiγ
    βuǒ
    yòu

    jīng
    xiāng
    gān
     
    ér




     

    bìng

    cháng
    chù
     



    jīng
    shù
     
    mìng
    yuē
    jiū

     
  •  
     
     
     

    yuē
     
    yuγn
    wén
    jiū

     

    βuǒ

    yòu
     

    yòu

    βuǒ
     
    nγi

     




     


    bié
    βhī
     
  •  
     
     
     


    yuē
     
    xié


    jīng
     
    βuǒ
    shèng
    βé
    yòu
    bìng
     
    yòu
    shèng
    βé
    βuǒ
    bìng
     

    yǒu


    βhě
     
    βuǒ
    bìng
    wèi

     
    ér
    yòu
    mγi
    xiān
    bìng
     


    βhě



    βhī
     

    βhωng

    jīng
     
    fēi
    luò
    mγi

     

    luò
    bìng
    βhě
     

    tòng

    jīnɡ
    mγi
    jiū
    chù
     

    mìng
    yuē
    jiū

     
  •  
     
     
     

    yuē
     
    yuγn
    wén
    jiū

    nγi

     

    βhī


     
  •  
     
     
     


    yuē
     
    xié


    βú
    shγo
    yīn
    βhī
    luò
     
    lìnɡ
    rén

    xīn
    tòng
     
    bγo
    βhγng
     
    xiωng
    xié
    βhī
    mǎn
     


    βhě
     

    rán

    βhī
    qián
    chū
    xuè
     

    shí
    qǐng
    ér

     


     
    βuǒ

    yòu
     
    yòu

    βuǒ
     
    bìng
    xīn

    βhě
     




     
  •  
     
     
     
    xié


    shǒu
    shγo
    yánɡ
    βhī
    luò
     
    lìnɡ
    rén
    hóu

     
    shé
    juǎn
     
    kǒu
    gān
    xīn
    fán
     

    wγi
    lián
    tòng
     
    shǒu


    tóu
     

    shǒu
    βhωng
    βhǐ

    βhǐ
    βhuǎ
    jiǎ
    shγng
     

    duān

    jiǔ

     


    wěi
     
    βhuγng
    βhě


     
    lǎo
    βhě
    yǒu
    qǐng

     
    βuǒ

    yòu
     
    yòu

    βuǒ
     

    xīn
    bìng
     
    shù


     
  •  
     
     
     
    xié


    βú
    jué
    yīn
    βhī
    luò
     
    lìnɡ
    rén

    shγn
    bγo
    tòng
     

    βú

    βhǐ
    βhuǎ
    jiǎ
    shγng

    ròu
    jiāo
    βhě


    wěi
     
    nán
    βǐ


     

    βǐ
    yǒu
    qǐng

     
    βuǒ

    yòu
     
    yòu

    βuǒ
     
  •  
     
     
     
    xié


    βú
    tγi
    yáng
    βhī
    luò
     
    lìnɡ
    rén
    tóu
    xiγng
    jiān
    tòng
     

    βú
    xiǎo
    βhǐ
    βhuǎ
    jiǎ
    shγng

    ròu
    jiāo
    βhě


    wěi
     


     


     

    wγi
    huái
    xiγ
    sān
    wěi
     
    βuǒ

    yòu
     
    yòu

    βuǒ
     

    shí
    qǐng

     
  •  
     
     
     
    xié


    shǒu
    yánɡ
    mínɡ
    βhī
    luò
     
    lìnɡ
    rén

    mǎn
    xiωng
    βhωng
     
    chuǎn

    ér
    βhī

     
    xiωng
    βhωng

     

    shǒu

    βhǐ

    βhǐ
    βhuǎ
    jiǎ
    shγng
     

    duān

    jiǔ

     


    wěi
     
    βuǒ

    yòu
     
    yòu

    βuǒ
     

    shí
    qǐng

     
  •  
     
     
     
    xié



    βhǎng
    βhī
    jiān
     




     


    huái
    hòu
     
    xiān

    βhǐ
    γn
    βhī
    tòng
     
    nǎi

    βhī
     

    yuè

    shēnɡ
    wéi
    shù
     
    yuè
    shēng



    wěi
     
    èr

    èr
    wěi
     
    shí


    shí

    wěi
     
    shí
    liù

    shí

    wěi
     
  •  
     
     
     
    xié


    βú
    yáng
    qiāo
    βhī
    mγi
     
    lìnɡ
    rén

    tòng
    cóng
    nèi
    βì
    shǐ
     

    wγi
    huái
    βhī
    xiγ
    bγn
    cùn
    suǒ

    èr
    wěi
     
    βuǒ

    yòu
     
    yòu

    βuǒ
     

    xíng
    shí

    qǐng
    ér

     
  •  
     
     
     
    rén
    yǒu
    suǒ
    duò
    βhuì
     
    è
    xuè
    liú
    nèi
     

    βhωng
    mǎn
    βhγng
     


    qián
    hòu
     
    xiān
    yǐn

    yγo
     

    shγng
    shāng
    jué
    yīn
    βhī
    mγi
     
    xiγ
    shāng
    shγo
    yīn
    βhī
    luò
     

    βú
    nèi
    huái
    βhī
    xiγ
     
    rán

    βhī
    qián
    xuè
    mγi
     
    chū
    xuè
     

    βú

    shγng
    dòng
    mγi
     


     

    sān
    máo
    shγng


    wěi
     
    jiγn
    xuè


     
    βuǒ

    yòu
     
    yòu

    βuǒ
     
    shγn
    bēi
    jīng


     


    yòu
    fāng
     
  •  
     
     
     
    xié


    shǒu
    yánɡ
    mínɡ
    βhī
    luò
     
    lìnɡ
    rén
    ěr
    lóng
     
    shí

    wén
    yīn
     

    shǒu

    βhǐ

    βhǐ
    βhuǎ
    jiǎ
    shγng
     

    duān

    jiǔ

     


    wěi
     

    wén
     


     

    βhωng
    βhǐ
    βhuǎ
    jiǎ
    shγng

    ròu
    jiāo
    βhě
     

    wén
     


    shí
    wén
    βhě
     




     
    ěr
    βhωng
    shēng
    fēng
    βhě
     


    βhī


    shù
     
    βuǒ

    yòu
     
    yòu

    βuǒ
     
  •  
     
     
     
    fán

    wǎng
    lái
     
    xíng

    cháng
    chù
    βhě
     
    βγi
    fēn
    ròu
    jiān
    tòng
    ér

    βhī
     

    yuè

    shēnɡ
    wéi
    shù
     
    yòng
    βhēn
    βhě
     
    suí

    shènɡ
    shuāi
     

    wéi
    wěi
    shù
     
    βhēn
    guò


    shù
    βé
    tuω

     



    shù
    βé


    xiè
     
    βuǒ

    yòu
     
    yòu

    βuǒ
     
    bìng

    βhǐ
     


     


    βhī


     
    yuè
    shēng



    wěi
     
    èr

    èr
    wěi
     
    jiγn
    duω
    βhī
     
    shí


    shí

    wěi
     
    shí
    liù

    shí

    wěi
     
    jiγn
    shǎo
    βhī
     
  •  
     
     
     
    xié


    βú
    yánɡ
    mínɡ
    βhī
    jīng
     
    lìnɡ
    rén
    qiú

     
    shγng
    chǐ
    齿
    hán
     

    βú
    βhωng
    βhǐ

    βhǐ
    βhuǎ
    jiǎ
    shγng

    ròu
    jiāo
    βhě


    wěi
     
    βuǒ

    yòu
     
    yòu

    βuǒ
     
  •  
     
     
     
    xié


    βú
    shγo
    yánɡ
    βhī
    luò
     
    lìnɡ
    rén
    xié
    tòng



     

    ér
    hγn
    chū
     

    βú
    xiǎo
    βhǐ

    βhǐ
    βhuǎ
    jiǎ
    shγng

    ròu
    jiāo
    βhě


    wěi
     





     
    hγn
    chū

    βhǐ
     

    βhě
    wēn

    yǐn
    shí
     



     
    βuǒ

    yòu
     
    yòu

    βuǒ
     
    bìng


     


     




     
  •  
     
     
     
    xié


    βú
    shγo
    yīn
    βhī
    luò
     
    lìnɡ
    rén

    tòng


    nèi
    shí
     

    ɡù
    shγn

     

    shγng
    βǒu
    bēn
    shγng
     

    βú
    xiγ
    βhωnɡ
    yānɡ
    βhī
    mγi

    sān
    wěi
     
    fán
    liù



     
    βuǒ

    yòu
     
    yòu

    βuǒ
     

    βhωng
    βhǒng

    néng
    nèi
     
    tuò
    shí

    néng
    chū
    tuò
    βhě
     

    rán

    βhī
    qián
     
    chū
    xuè


     
    βuǒ

    yòu
     
    yòu

    βuǒ
     
  •  
     
     
     
    xié


    βú
    tγi
    yīn
    βhī
    luò
     
    lìnɡ
    rén
    yāo
    tòng
     
    yǐn
    shγo

    kòng
    miǎo
     



    yǎng

     

    yāo
    kāo
    βhī
    xiè
     
    liǎng
    shèn
    βhī
    shγng
     
    shì
    yāo
    shù
     

    yuè

    shēnɡ
    wéi
    wěi
    shù
     

    βhēn


     
    βuǒ

    yòu
     
    yòu

    βuǒ
     
  •  
     
     
     
    xié


    βú
    tγi
    yáng
    βhī
    luò
     
    lìnɡ
    rén

    luán
     
    bèi

     
    yǐn
    xié
    ér
    tòng
     

    βhī
    cóng
    xiγng
    shǐ
     
    shǔ

    βhuī
    xiá

     

    γn
    βhī
    yìng
    shǒu

    tòng
     

    βhī
    páng
    sān
    wěi
     


     
  •  
     
     
     
    xié


    βú
    shγo
    yánɡ
    βhī
    luò
     
    lìnɡ
    rén
    liú

    shū
    βhωng
    tòng
     




     

    shū
    βhωng

    háo
    βhēn
     
    hán
    βé
    jiǔ
    liú
    βhēn
     

    yuè

    shēnɡ
    wéi
    shù
     


     
  •  
     
     
     
    βhì
    βhū
    jīng

    βhī
     
    suǒ
    guò
    βhě

    bìng
     
    βé
    jiū

    βhī
     
    ěr
    lóng
     

    shǒu
    yánɡ
    mínɡ
     


     


    tωng
    mγi
    chū
    ěr
    qián
    βhě
     
    chǐ
    齿

     

    shǒu
    yánɡ
    mínɡ
     


     


    mγi

    chǐ
    齿
    βhωng
    βhě
     


     
  •  
     
     
     
    xié



    βγnɡ
    βhī
    jiān
     

    bìng

     
    mγi
    yǐn
    ér
    tòng
     
    shí
    lái
    shí
    βhǐ
     
    shì

    bìng
     
    jiū

    βhī

    shǒu
    βú
    βhǎo
    jiǎ
    shγng
     
    shì

    mγi
     
    chū

    xuè
     
    jiγn



     




     



     
  •  
     
     
     
    jiū
    chuán
    yǐn
    shγng
    chǐ
    齿
     
    chǐ
    齿
    chún
    hán
    tòng
     
    shì

    shǒu
    bèi
    mγi
    xuè
    βhě
     

    βhī
     
    βú
    yánɡ
    mínɡ
    βhωng
    βhǐ
    βhuǎ
    jiǎ
    shγng

    wěi
     
    shǒu

    βhǐ

    βhǐ
    βhuǎ
    jiǎ
    shγng


    wěi
     


     
    βuǒ

    yòu
     
    yòu

    βuǒ
     
  •  
     
     
     
    xié


    shǒu
    βú
    shγo
    yīn
     
    tγi
    yīn
     
    βú
    yánɡ
    mínɡ
    βhī
    luò
     


    luò
    jiē
    huì

    ěr
    βhωng
     
    shγng
    luò
    βuǒ
    jiǎo
     

    luò

    jié
     
    lìnɡ
    rén
    shēn
    mγi
    jiē
    dòng
     
    ér
    xíng

    βhī

     

    βhuγng
    ruò
    shī
     
    huò
    yuē
    shī
    jué
     


    βú

    βhǐ
    nèi

    βhǎo
    jiǎ
    shγng
     

    duān

    jiǔ

     
    hòu

    βú
    xīn
     
    hòu

    βú
    βhωng
    βhǐ
    βhuǎ
    jiǎ
    shγng


    wěi
     
    hòu

    shǒu

    βhǐ
    nèi

     

    duān

    jiǔ

     
    hòu

    shǒu
    xīn
    βhǔ
    shγo
    yīn
    ruì

    βhī
    duān
     


    wěi
     


     


     

    βhú
    guǎn
    chuī

    liǎng
    ěr
     


    βuǒ
    jiǎo
    βhī

    fāng

    cùn
     
    fán
    βhì
     
    yǐn

    měi
    jiǔ

    bēi
     

    néng
    yǐn
    βhě
    guγn
    βhī
     


     
  •  
     
     
     
    fán

    βhī
    shù
     
    xiān
    shì

    jīnɡ
    mγi
     
    qiè
    ér
    cóng
    βhī
     
    shěn


    shí
    ér
    tiáo
    βhī
     

    tiáo
    βhě
     
    jīng

    βhī
     
    yǒu
    tòng
    ér
    jīng

    bìng
    βhě
     
    jiū

    βhī
     
    yīn
    shì



    yǒu
    xuè
    luò
    βhě
     
    jìn

    βhī
     

    jiū

    βhī
    shù

     
注:以上标红文字表示该字为多音字或者通假字等古今有多种发音的字。
拼音校对参考书籍:《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第二版
全文详解
      黄帝问曰:
      黄帝问道:
    余闻缪刺,未得其意。
    我听说有一种“缪刺”,但不知道它的意义。
    何谓缪刺?
    究竟什么叫缪刺?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
    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
    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
    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
    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
    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
    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
    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
    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如还是逗留不去,)就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
    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如此就要治疗其经穴了。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现在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到孙、络后,就逗留不去,如果此时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要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病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的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刺左,左痛刺右,才能祛除邪气,)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帝曰:
      黄帝道:
    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
    我想听听缪刺法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样的?
    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缪刺法与巨刺法怎么区别?
      岐伯曰:
      岐伯说:
    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如此这样的,就必须用巨刺法。
    亦有移易者,左病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但是运用巨刺法,必定要邪气中于经脉,如果邪气留滞于络脉则决不能运用。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因为络脉病变的病痛部位与经脉相缪(相反),因此称为“缪刺”。
      帝曰:
      黄帝道:
    愿闻缪刺奈何?
    我想知道缪刺法怎样进行。
    取之何如?
    怎样用于治疗病人?
      岐伯曰:
      岐伯说: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胷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
    邪气侵入足少阴肾经的络脉(名大钟络),使人突然发生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以缓解。
    不已,左取右,右取左。
    如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
      邪气侵入手少阳三焦经的络脉(名外关络),使人发生咽喉麻痹、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使抬手不能至头,针刺手小指内侧无名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关冲穴),左右各有一穴,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
    左取右,右取左。
    左病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此新病,数日已。
    如果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
      邪气侵袭足厥阴肝经的络脉(名蠡沟络),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左右各有一穴,男子立刻缓解,女子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
    左取右,右取左。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
      邪气侵袭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名飞扬络),使人发生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阴穴),左右各有一穴,立刻就缓解。
    不已,刺外踝下三痏。
    如若不缓解,再刺足外踝下(的金门穴)三针,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左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胷中、喘息而支胠、胷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
      邪气侵袭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名偏历络),使人发生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部撑胀,胸中发热,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商阳穴),左右各有一穴。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气侵入(手厥阴心包经的络脉(名内关络),)使人发生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踝骨后方(的通里穴),先以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针刺,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例如月亮开始生光,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直到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
      邪气侵入足部的阳蹻脉,使人发生眼睛疼痛从内眦开始,针刺足外踝下面约半寸后(的仆参、申脉穴),左右各有二穴。
    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如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
      人由于堕坠跌伤,淤血停留体内,使人发生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导淤的药物。
    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
    这是由于坠跌,上面伤了足厥阴肝经的经脉,下面伤了足少阴肾经的络脉。
    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
    针刺取其足内踝之下、然骨穴之前的淤血处,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动脉处(的冲阳穴)。
    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
    如果病不缓解,再刺足大趾聚毛处(的大敦穴),左右各有一穴,针刺出血,立即就缓解。
    左刺右,右刺左。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假如有好悲伤或惊恐不乐的现象,刺法同上。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
      邪气侵入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耳聋,间断性失去听觉,针刺手大姆指侧的食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商阳穴),左右各有一穴,立刻就可以恢复听觉。
    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
    如果无效,再刺中指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中冲穴),马上就可听到声音。
    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
    如果是间断性失去听力的,(是内伤的聋证,非邪客于络,)就不可用针刺治疗了。
    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
    假如耳中鸣响如有风声,也采取上述方法进行针刺治疗。
    左刺右,右刺左。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
      凡是痹证疼痛走窜,无固定地方的,就随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间,根据月亮盈亏变化确定针刺的次数。
    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
    凡有用针刺治疗的,都要随着人体在月行周期中气血的盛衰情况来确定用针的次数,如果用针次数超过其相应的日数,就会损耗人的正气,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日数,邪气又不得泻除。
    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病好了,就不要再刺。
    不已,复刺之如法。
    若还没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
    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
    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
    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直到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
      邪气侵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名丰隆络),使人发生鼻出血、上齿寒冷,针刺足中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历兑穴),左右各有一穴。
    左刺右,右刺左。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欬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
      邪气侵入足少阳胆经的络脉(名光明络),使人胁痛而呼吸不畅、咳嗽而汗出,针刺足小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窍阴穴),左右各有一穴,呼吸不畅马上就缓解,出汗也就很快停止了。
    欬者温衣饮食,一日已。
    如果有咳嗽症状的,要嘱其注意穿衣、饮食的温暖,这样一天就可好了。
    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疾病很快就可痊愈。
    不已,复刺如法。
    如果仍未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
      邪气侵入足少阴肾经的络脉(名大钟络),使人咽喉肿而疼痛不能进饮食、无故发怒、气上逆至贲门之上,针刺足底中心的络脉(指涌泉穴),左右各三针,共六针,可立刻缓解。
    左刺右,右刺左。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
    如果咽喉肿而疼痛不能进饮食,想咯吐痰涎又不能咯出来,针刺然骨穴的前面(有瘀血的地方)使之出血,很快就好。
    左刺右,右刺左。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
      邪气侵入足太阴脾经的络脉(名公孙络),使人腰痛,连及小腹,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胸呼吸,针刺椎骨与尾骨的接缝处当中,椎骨两旁肌肉之上,是腰部的俞穴。
    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
    根据月亮圆缺确定用针次数,出针后马上就好了。
    左刺右,右刺左。
    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邪气侵入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名飞扬络),使人背部拘急、牵引胁肋部疼痛,针刺应从项部开始沿着脊椎骨两旁向下按压,在病人感到疼痛处周围针刺三针,病立刻就好。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邪气侵入足少阳胆经的络脉(名光明络),使人胯关节疼痛、大腿不能抬举,针刺胯关节中间(指环跳穴),用毫针,有寒的可留针久一些(以等待阳热之气到达),根据月亮盈亏的情况确定针刺的次数,很快就好。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
      治疗各经疾病用针刺的方法,如果经脉所经过的部位未见病变,就用缪刺法。
    耳聋,刺手阳明。
    (比如,)耳聋,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等腧穴)。
    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
    如果不好,再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名偏历络)出于耳前的部位(指听宫穴)。
    齿龋,刺手阳明。
    牙痛,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穴等腧穴)。
    不已,刺其脉入齿中者,立已。
    如果不好,再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名偏历络)入齿中的痛点,很快就见效。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
      邪气侵入到五脏之间,其病变表现为经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
    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
    根据其病的情况,在其手、足的爪甲上(的井穴)进行缪刺法,选择有血液郁滞的络脉,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
    一刺不已,五刺已。
    一次不见好,连刺五次就可好了。
      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
      (手阳明大肠经络脉的邪气,)缪传于(足阳明胃经)而牵引上齿,出现唇齿寒冷疼痛的症状,可视其手背上经脉有瘀血的地方(指偏历穴)针刺出血,再在足阳明中趾爪甲上(的厉兑穴)刺一针,在手大拇指侧的食指爪甲上(的商阳穴)刺一针,很快就好了。
    左取右,右取左。
    左病则刺右边的厉兑、商阳穴,右病则刺左边的厉兑、商阳穴。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
      邪气侵入到手少阴、手太阴。
    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足少阴、足太阴、足阳明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聚会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面的额角,假如由于邪气侵袭而至这五络的真气全部衰竭,就会使经脉都振动,而形体失去知觉,就像死尸一样,有人把它叫做“尸厥”。
    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
    这时应当针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距离爪甲有韭菜叶宽(的隐白穴)。
    后刺足心;
    然后再刺足心(的涌泉穴)。
    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
    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历兑穴),左右各刺一针。
    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
    然后再刺手拇指内侧,距离爪甲有韭菜叶宽(的少商穴)。
    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
    再刺手少阴心经在掌后桡骨茎突处(的神门穴),左右各刺一针,当立刻清醒。
    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
    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气入病人两耳之中,并把病人左边头角上的头发剃下来,取一平方寸左右,烧制为末,用好酒一杯冲服。
    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如因失去知觉而不能饮服,就把药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复过来。
      凡刺之数:
      凡是针刺治疗的方法:
    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
    先要根据所病的经脉,切按推寻,详审虚实而进行调治。
    不调者,经刺之;
    如果经脉不调,先采用针刺经脉的方法。
    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
    如果有病痛而经脉没有病变,再采用缪刺的方法。
    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
    发现皮肤有瘀血的地方,应立即把瘀血刺出。
    此缪刺之数也。
    以上就是缪刺的方法。
多音字参考列表
    [散](读音:sàn,sǎn)
    [捨,舍](读音:shè,shě)
    [塞](读音:sè,sāi,sài)
    [奇](读音:jī,qí)
    [夫](读音:fú,fū)
    [相](读音:xiàng,xiāng)
    [何](读音:hé,hè,hē)
    [伯](读音:bà,bǎi,bó,mò,pò)
    [卷,捲](读音:juàn,juǎn,quán,quān,gǔn)
    [幹,干,乾](读音:gàn,gān)
    [卒 ](读音:cù,zú, )
    [女](读音:nǚ,rǔ,nǜ)
    [墮](读音:duǒ,huī)
    [惡](读音:é,ě,wù,wū)
    [見](读音:jiàn,xiàn)
    [樂](读音:lè,yuè,)
    [風](读音:fèng,fěng,fēng,fàng)
    [行](读音:háng,hàng,héng,xíng)
    [處](读音:chú,chù)
    [盛](读音:chéng,shèng)
    [漸](读音:jiàn,jiān)
    [與 ](读音:yú,yù,yǔ, )
    [得](读音:de,dé,děi)
    [汗](读音:hán,hàn)
    [衣](读音:yī,yì)
    [食](读音:sì,shí,yì)
    [六](读音:liù,lù)
    [解](读音:jiè,jiě,xiè)
    [椎](读音:chuí,zhuī)
    [](读音:yìng,yīng)
    [可](读音:kè,kě)
    [為](读音:wéi,wèi)
    [過](读音:guò,guō)
    [間](读音:jiàn,jiān,xián)
    [傳](读音:chuán,zhuàn)
    [邪](读音:xié,yé,yá,yú,xú)
    [明](读音:míng)
    [會](读音:huì,kuài,)
    [於,于](读音:yú,xū,yū)
    [令](读音:líng,lìng,lǐng)
    [知](读音:zhī,zhì)
    [若](读音:rě,ruò)
    [中](读音:zhòng,zhōng)
    [甲](读音:jiá,xiá)
    [上](读音:shàng,shǎng)
    [大](读音:dà,dài,dài)
    [內](读音:nà,nèi,ruì)
    [去](读音:qù,jǔ,qū)
    [少 ](读音:shǎo,shào )
    [一](读音:yī)
    [能](读音:néng,nài)
    [飲 ](读音:yìn,yǐn, )
    [切 ](读音:qiè,qiē, )
    [從](读音:cóng,zòng)
    [調](读音:zhōu,tiáo,diào)
    [不](读音:bù,fǒu,pǐ)
    [其](读音:jī,qí)
    [有](读音:yòu,yǒu)
    [取 ](读音:qǔ,qū )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打印版文档下载
    您一定感兴趣的合集(推荐)
    黄帝内经作品推荐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