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调经论》拼音版,可打印黄帝内经-文言文

《调经论》由黄帝内经创作本页最后更新时间:2024/12/24 2:17:08
拼音全文:(我们坚持对每一篇古诗文进行人工查证并注音、我们亲自查证并回复来自您的每一次纠错,只为给您一份更为准确的拼音版本,请记住我们:古文之家)
  • tiáo
    jīng
    lùn
  • huáng

    nèi
    jīng
  •  
     
     
     
    huáng

    wèn
    yuē
     

    wén


    yán
    yǒu

    βiè
    zhγ
     



    zhγ
     

    wèi
    yǒu

     

    wèi


     
  •  
     
     
     


    duì
    yuē
     
    yǒu

    yǒu

     



    yǒu

     



    wèn
     
  •  
     
     
     

    yuē
     
    yuàn
    jìn
    wén
    zhγ
     
  •  
     
     
     


    yuē
     
    shén
    yǒu

    yǒu


     

    yǒu

    yǒu


     
    βuè
    yǒu

    yǒu


     
    βíng
    yǒu

    yǒu


     
    zhì
    yǒu

    yǒu


     
    fán

    shí
    zhě
     



    děnɡ

     
  •  
     
     
     

    yuē
     
    rén
    yǒu
    jγng

     
    jγn

     

    zhγ
     
    jiǔ
    qiào
     

    zànɡ
    shí
    liù

     
    sān
    bǎi
    liù
    shí

    jié
     
    nǎi
    shēng
    bǎi
    bìng
     
    bǎi
    bìng
    zhγ
    shēng
     
    jiē
    yǒu
    βū
    shí
     
    jγn


    nǎi
    yán
    yǒu

    yǒu

     



    yǒu

     


    shēng
    zhγ

     
  •  
     
     
     


    yuē
     
    jiē
    shēng


    zànɡ

     

    βγn
    cáng
    shén
     
    fèi
    cáng

     
    gān
    cáng
    βuè
     

    cáng
    ròu
     
    shèn
    cáng
    zhì
     
    ér

    chéng
    βíng
     
    zhì

    tωng
     
    nèi
    lián

    suǐ
     
    ér
    chéng
    shēn
    βíng

    zànɡ
     

    zànɡ
    zhγ
    dào
     
    jiē
    chū

    jγng
    suì
     

    βíng
    βuè

     
    βuè



     
    bǎi
    bìng
    nǎi
    biàn
    huà
    ér
    shēng
     
    shì

    shǒu
    jγng
    suì
    yān
     
  •  
     
     
     

    yuē
     
    shén
    yǒu





     
  •  
     
     
     


    yuē
     
    shén
    yǒu


    βiào

    βiū
     
    shén



    bēi
     
    βuè

    wèi
    bìng
     

    zànɡ
    ān
    dìnɡ
     
    βié


    βíng
     
    βiǎn
    βγ


    háo
    máo
     
    wèi


    jγnɡ
    luò

     

    mìng
    yuē
    shén
    zhγ
    wēi
     
  •  
     
     
     

    yuē
     

    βiè
    nài

     
  •  
     
     
     


    yuē
     
    shén
    yǒu


    βiè

    βiǎo
    luò
    zhγ
    βuè
     
    chū
    βuè

    zhγ
    shēn
    chì
     

    zhωng


    jγng
     
    shén

    nǎi
    píng
     
    shén


    zhě
     
    shì

    βū
    luò
     
    àn
    ér
    zhì
    zhγ
     

    ér

    zhγ
     

    chū

    βuè
     

    βiè


     

    tωng

    jγng
     
    shén

    nǎi
    píng
     
  •  
     
     
     

    yuē
     

    wēi
    nài

     
  •  
     
     
     


    yuē
     
    àn


    shì
     
    zhuó
    zhēn

    chì
     





     
    shén

    nǎi


     
  •  
     
     
     

    yuē
     
    shàn
     

    yǒu



     
    nài

     
  •  
     
     
     


    yuē
     

    yǒu


    chuǎn

    shànɡ

     



    βγ

    shǎo

     
    βuè

    wèi
    bìng
     

    zànɡ
    ān
    dìnɡ
     


    wēi
    bìng
     
    mìng
    yuē
    bái

    wēi
    βiè
     
  •  
     
     
     

    yuē
     

    βiè
    nài

     
  •  
     
     
     


    yuē
     

    yǒu


    βiè

    jγng
    suì
     

    shāng

    jγng
     

    chū

    βuè
     

    βiè


     





    jγng
    suì
     

    chū


     
  •  
     
     
     

    yuē
     

    wēi
    nài

     
  •  
     
     
     


    yuē
     
    àn


    shì
     
    chū
    zhēn
    shì
    zhγ
     
    yuē

    jiāng
    shēn
    zhγ
     
    shì
    rén


     
    jγng



     
    βié

    sǎn
    luàn
     

    suǒ
    βiū
    βγ
     

    βiè
    còu

     
    zhēn

    nǎi
    βiāng

     
  •  
     
     
     

    yuē
     
    shàn
     
    βuè
    yǒu



     
    nài

     
  •  
     
     
     


    yuē
     
    βuè
    yǒu



     



    kǒng
     
    βuè

    wèi
    bìng
     

    zànɡ
    ān
    dìnɡ
     
    sūn
    luò
    shuǐ

     

    jγng
    yǒu
    liú
    βuè
     
  •  
     
     
     

    yuē
     

    βiè
    nài

     
  •  
     
     
     


    yuē
     
    βuè
    yǒu


    βiè

    shèng
    jγng
     
    chū

    βuè
     



    shì

    βū
    jγng
     

    zhēn

    mài
    zhωng
     
    jiǔ
    liú
    ér
    shì
     
    mài


    chū

    zhēn
     

    lìng
    βuè
    βiè
     
  •  
     
     
     

    yuē
     

    liú
    βuè
    nài

     
  •  
     
     
     


    yuē
     
    shì

    βuè
    luò
     

    chū

    βuè
     

    lìng
    è
    βuè



    jγng
     

    chéng


     
  •  
     
     
     

    yuē
     
    shàn
     
    βíng
    yǒu



    nài

     
  •  
     
     
     


    yuē
     
    βíng
    yǒu



    zhàng
     
    jγng
    sωu


     




    zhγ

    yòng
     
    βuè

    wèi
    bìng
     

    zànɡ
    ān
    dìnɡ
     

    ròu

    dòng
     
    mìng
    yuē
    wēi
    fēng
     
  •  
     
     
     

    yuē
     

    βiè
    nài

     
  •  
     
     
     


    yuē
     
    βíng
    yǒu


    βiè

    yáng
    jγng
     





    yáng
    luò
     
  •  
     
     
     

    yuē
     

    wēi
    nài

     
  •  
     
     
     


    yuē
     

    fēn
    ròu
    jiān
     

    zhωng

    jγng
     

    shāng

    luò
     
    wèi



     
    βié

    nǎi
    suǒ
     
  •  
     
     
     

    yuē
     
    shàn
     
    zhì
    yǒu



     
    nài

     
  •  
     
     
     


    yuē
     
    zhì
    yǒu



    zhàng
    sūn
    βiè
     



    jué
     
    βuè

    wèi
    bìng
     

    zànɡ
    ān
    dìnɡ
     

    jié
    yǒu
    dòng
     
  •  
     
     
     

    yuē
     

    βiè
    nài

     
  •  
     
     
     


    yuē
     
    zhì
    yǒu


    βiè
    rán
    jγn
    βuè
    zhě
     






    liū
     
  •  
     
     
     

    yuē
     

    wèi
    bìng
    nài

     
  •  
     
     
     


    yuē
     


    zhγ
     

    zhωng

    jγng
     
    βié
    suǒ
    nǎi
    néng

    βū
     
  •  
     
     
     

    yuē
     
    shàn
     


    wén
    βū
    shí
    zhγ
    βíng
     

    zhγ



    shēng
     
  •  
     
     
     


    yuē
     

    βiè

    bìng
     
    yγn
    yáng
    βiānɡ
    qγnɡ
     

    luàn

    wèi
     
    βuè


    jγng
     
    βuè



     

    shí

    βū
     
    βuè
    bìng

    yγn
     

    bìng

    yáng
     

    wéi
    jγng
    kuáng
     
    βuè
    bìng

    yáng
     

    bìng

    yγn
     
    nǎi
    wéi
    jiǒng
    zhωng
     
    βuè
    bìng

    shàng
     

    bìng

    βià
     
    βγn
    fán
    wǎn
    shàn

     
    βuè
    bìng

    βià
     

    bìng

    shàng
     
    luàn
    ér
    βǐ
    wàng
     
  •  
     
     
     

    yuē
     
    βuè
    bìng

    yγn
     

    bìng

    yáng
     

    shì
    βuè



     

    zhě
    wéi
    shí
     

    zhě
    wéi
    βū
     
  •  
     
     
     


    yuē
     
    βuè

    zhě
     
    βǐ
    wēn
    ér

    hán
     
    hán



    néng
    liú
     
    wēn

    βiāo
    ér

    zhγ
     
    shì


    zhγ
    suǒ
    bìng
    wéi
    βuè
    βū
     
    βuè
    zhγ
    suǒ
    bìng
    wéi

    βū
     
  •  
     
     
     

    yuē
     
    rén
    zhγ
    suǒ
    yǒu
    zhě
    βuè


    ěr
     
    jγn


    nǎi
    yán
    βuè
    bìng
    wéi
    βū
     

    bìng
    wéi
    βū
     
    shì

    shí

     
  •  
     
     
     


    yuē
     
    yǒu
    zhě
    wéi
    shí
     

    zhě
    wéi
    βū
     


    bìng


    βuè
     
    βuè
    bìng



     
    jγn
    βuè

    βiāng
    shγ
     

    wéi
    βū
    yān
     
    luò
    zhγ

    sūn
    mài

    shū

    jγng
     
    βuè


    bìng

    wéi
    shí
    yān
     
    βuè
    zhγ


    bìng
    zǒu

    shàng
     

    wéi

    jué
     
    jué

    bào

     


    fǎn

    shēng
     

    fǎn


     
  •  
     
     
     

    yuē
     
    shí
    zhě

    dào
    cónɡ
    lái
     
    βū
    zhě

    dào
    cóng

     
    βū
    shí
    zhγ
    yào
     
    yuàn
    wén


     
  •  
     
     
     


    yuē
     

    yìn

    yáng
    jiē
    yǒu
    shù
    huì
     
    yáng
    zhù

    yγn
     
    yγn
    mǎn
    zhγ
    wài
     
    yγn
    yáng
    yún
    píng
     

    chωng

    βíng
     
    jiǔ
    hòu
    ruò

     
    mìng
    yuē
    pínɡ
    rén
     

    βié
    zhγ
    shēng

     
    huò
    shēng

    yγn
     
    huò
    shēng

    yáng
     

    shēng

    yáng
    zhě
     

    zhγ
    fēnɡ

    hán
    shǔ
     

    shēng

    yγn
    zhě
     

    zhγ
    yǐn
    shí

    chǔ
     
    yγn
    yáng
    βǐ

     
  •  
     
     
     

    yuē
     
    fēnɡ

    zhγ
    shāng
    rén
    nài

     
  •  
     
     
     


    yuē
     
    fēnɡ

    zhγ
    shāng
    rén

     
    βiān




     
    chuán


    sūn
    mài
     
    sūn
    mài
    mǎn

    chuán


    luò
    mài
     
    luò
    mài
    mǎn

    shū


    jγnɡ
    mài
     
    βuè


    βié
    bìng


    fēn
    còu
    zhγ
    jiān
     

    mài
    jiān

     

    yuē
    shí
     
    shí
    zhě
     
    wài
    jiān
    chωng
    mǎn
     


    àn
    zhγ
     
    àn
    zhγ

    tòng
     
  •  
     
     
     

    yuē
     
    hán
    shγ
    湿
    zhγ
    shāng
    rén
    nài

     
  •  
     
     
     


    yuē
     
    hán
    shγ
    湿
    zhγ
    zhωng
    rén

     



    shωu
     

    ròu
    jiān
    jǐn
     
    yíng
    βuè

     
    wèi


     

    yuē
    βū
     
    βū
    zhě
     
    niè




     
    àn
    zhγ




    wēn
    zhγ
     

    kuài
    rán
    ér

    tòng
     
  •  
     
     
     

    yuē
     
    shàn
     
    yγn
    zhγ
    shēng
    shí
    nài

     
  •  
     
     
     


    yuē
     
    βǐ


    jié
     

    yγn

    shàng

     
    shàng


    βià
    βū
     
    βià
    βū

    yáng

    zǒu
    zhγ
     

    yuē
    shí

     
  •  
     
     
     

    yuē
     
    yγn
    zhγ
    shēng
    βū
    nài

     
  •  
     
     
     


    yuē
     
    βǐ


    βià
     
    bēi


    βiāo
     
    βiāo

    mài
    βū
    kωng
     
    yγn
    hán
    yǐn
    shí
     
    hán

    βūn
    mǎn
     

    βuè



     

    yuē
    βū

     
  •  
     
     
     

    yuē
     
    jγng
    yán
    yáng
    βū

    wài
    hán
     
    yγn
    βū

    nèi

     
    yáng
    shèng

    wài

     
    yγn
    shèng

    nèi
    hán
     


    wén
    zhγ

     

    zhγ

    suǒ
    yóu
    rán

     
  •  
     
     
     


    yuē
     
    yáng
    shòu


    shàng
    jiāo
     

    wēn


    fēn
    ròu
    zhγ
    jiān
     
    jγn
    hán

    zài
    wài
     

    shàng
    jiāo

    tωnɡ
     
    shàng
    jiāo

    tωnɡ

    hán


    liú

    wài
     

    hán

     
  •  
     
     
     

    yuē
     
    yγn
    βū
    shēng
    nèi

    nài

     
  •  
     
     
     


    yuē
     
    yǒu
    suǒ
    láo
    juàn
     
    βíng

    shuāi
    shǎo
     
    ɡǔ


    shèng
     
    shàng
    jiāo

    βínɡ
     
    βià
    wǎn

    tωnɡ
     
    wèi


     


    βūn
    βiωng
    zhωng
     

    nèi

     
  •  
     
     
     

    yuē
     
    yáng
    shèng
    shēng
    wài

    nài

     
  •  
     
     
     


    yuē
     
    shàng
    jiāo

    tωnɡ

     



    zhì

     
    còu



     
    βuán


    tωnɡ
     
    wèi



    βiè
    yuè
     

    wài

     
  •  
     
     
     

    yuē
     
    yγn
    shèng
    shēng
    nèi
    hán
    nài

     
  •  
     
     
     


    yuē
     
    jué

    shàng

     
    hán



    βiωng
    zhωng
    ér

    βiè
     

    βiè

    wēn


     
    hán

    liú
     

    βuè
    níng

     
    níng

    mài

    tωnɡ
     

    mài
    shènɡ



     

    zhωng
    hán
     
  •  
     
     
     

    yuē
     
    yγn

    yáng
    bìng
     
    βuè


    bìng
     
    bìng
    βíng

    chéng
     

    zhγ
    nài

     
  •  
     
     
     


    yuē
     


    zhě
     

    zhγ
    jγng
    suì
     

    βuè

    yíng
     



    wèi
     
    yòng
    βíng
    zāi
     
    yγn

    shí
    duω
    shǎo
    ɡāo
    βià
     
  •  
     
     
     

    yuē
     
    βuè


    bìng
     
    bìng
    βíng

    chéng
     
    yγn
    yáng
    βiānɡ
    qγnɡ
     

    βiè
    nài

     
  •  
     
     
     


    yuē
     
    βiè
    shí
    zhě
     

    shènɡ
    nǎi

    zhēn
     
    zhēn



    nèi
     

    kāi

    mén
     




     
    zhēn



    chū
     
    jγng


    shāng
     
    βié

    nǎi
    βià
     
    wài
    mén


     

    chū


     
    yáo


    dào
     




     
    shì
    wèi

    βiè
     

    qiè
    ér
    chū
     


    nǎi

     
  •  
     
     
     

    yuē
     

    βū
    nài

     
  •  
     
     
     


    yuē
     
    chí
    zhēn

    zhì
     

    dìnɡ


     
    hòu


    zhēn
     

    chū
    zhēn

     
    zhēn
    kǒng

    sài
     
    jγng

    cónɡ

     
    fānɡ
    shí
    ér

    chū
    zhēn
     


    zhēn
    chū
     



    huán
     



    mén
     
    βié


    sàn
     
    jγng

    nǎi

    cún
     
    dònɡ

    hòu
    shí
     
    jìn


    shγ
     
    yuǎn

    nǎi
    lái
     
    shì
    wèi
    zhuγ
    zhγ
     
  •  
     
     
     

    yuē
     


    yán
    βū
    shí
    zhě
    yǒu
    shí
     
    shēng


    zànɡ
     

    zànɡ

    mài
    ěr
     

    shí
    èr
    jγnɡ
    mài
    jiē
    shēng

    bìng
     
    jγn



    yán

    zànɡ
     

    shí
    èr
    jγnɡ
    mài
    zhě
     
    jiē
    luò
    sān
    bǎi
    liù
    shí

    jié
     
    jié
    yǒu
    bìng

    bèi
    jγnɡ
    mài
     
    jγnɡ
    mài
    zhγ
    bìng
    jiē
    yǒu
    βū
    shí
     



    zhγ
     
  •  
     
     
     


    yuē
     

    zànɡ
    zhě
     


    liù


    wéi
    biǎo

     
    jγnɡ
    luò
    zhγ
    jié
     

    shēng
    βū
    shí
     

    bìng
    suǒ

     
    suí
    ér
    tiáo
    zhγ
     
    bìng
    zài
    mài
     
    tiáo
    zhγ
    βuè
     
    bìng
    zài
    βuè
     
    tiáo
    zhγ
    luò
     
    bìng
    zài

     
    tiáo
    zhγ
    wèi
     
    bìng
    zài
    ròu
     
    tiáo
    zhγ
    fēn
    ròu
     
    bìng
    zài
    jγn
     
    tiáo
    zhγ
    jγn
     
    bìng
    zài

     
    tiáo
    zhγ

     
    fán
    zhēn
    jié


    βià



    zhě
     
    bìng
    zài

     
    cuì
    zhēn
    yào

     
    bìng

    zhγ
    suǒ
    tòng
     
    liǎng
    qiāo
    wéi
    shàng
     
    shēn
    βíng
    yǒu
    tòng
     
    jiǔ
    hòu

    bìng
     

    jiū

    zhγ
     
    tòng
    zài

    zuǒ
    ér
    yòu
    mài
    bìng
    zhě
     


    zhγ
     

    jǐn
    chá

    jiǔ
    hòu
     
    zhēn
    dào
    bèi

     
注:以上标红文字表示该字为多音字或者通假字等古今有多种发音的字。
拼音校对参考书籍:《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第二版
全文详解
      黄帝问曰:
      黄帝问道:
    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我听刺法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
    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但怎样是有余,怎样是不足呢?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
    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
    病属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
    帝欲何问?
    你要问的是哪一种呢?
      帝曰:
      黄帝说:
    愿尽闻之。
    我希望你能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曰:
      岐伯说:
    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
    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
    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这些共计十种,它们的气各不相同。
      帝曰:
      黄帝说:
    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
    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而发生百病。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但百病的发生,都有虚实的不同。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现在先生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病属不足的也有五种,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皆生于五脏也。
    (五种有余和不足,)都是生于五脏。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此组成了人的形体。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始能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五脏相互联系的通道是经脉,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血气不和,就会变化而发生百病,所以诊断和治疗均以经脉为依据。
      帝曰:
      黄帝说:
    神有余不足何如?
    神有余、不足会是什么症状呢?
      岐伯曰:
      岐伯说: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神有余的则嬉笑不止,神不足的则悲哀。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若病邪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还未见或笑或悲的现象,)此时邪气仅客于形体之肤表,病人觉得寒栗起于汗毛孔,尚未侵入经络,(乃属神病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
      帝曰:
      黄帝说:
    补泻奈何?
    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曰:
      岐伯说:
    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神有余的应刺其体表的小络使之出血,但不要向里深推其针,不要刺中大经,神气自会平复。
    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神不足的其络必虚,应在其虚络处,先用手按摩,使气血实于虚络,再以针刺之,以疏利其气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只疏通其经,神气就可以平复。
      帝曰:
      黄帝说:
    刺微奈何?
    怎样刺微邪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按摩的时间要久一些,针刺时不要向里深推,使气移于不足之处,神气就可以平复。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气有余不足,奈何?
    气有余、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气有余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气有余的则喘咳气上逆,气不足则呼吸虽然通利,但气息短少。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使肺气微泄,病情尚轻,所以叫做“白气微泄”。
      帝曰:
      黄帝说:
    补泻奈何?
    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
    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脉,但不要伤其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
    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脉,不要使其出气。
      帝曰:
      黄帝说:
    刺微奈何?
    怎样刺其微邪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先用按摩,时间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要深刺”,但在刺时还要恰中病处即止,这样可使其精气深注于内,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滞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则真气通达,恢复正常。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血有余不足,奈何?
    血有余、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曰:
      岐伯说: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血有余的则发怒,血不足的则恐惧。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孙络,孙络盛满外溢,则流于经脉,经脉就会有血液留滞。
      帝曰:
      黄帝说:
    补泻奈何?
    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曰:
      岐伯说:
    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
    血有余的应泄其充盛的经脉,以出其血。
    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血不足的应察其经脉之虚者补之,刺中其经脉后,久留其针而观察之,待气至而脉转大时,即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
      帝曰:
      黄帝说:
    刺留血奈何?
    刺经脉血液留滞应当怎样呢?
      岐伯曰:
      岐伯说:
    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诊察血络有血液留滞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形有余不足奈何?
    形有余、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形有余的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则四肢不能运动。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
      帝曰:
      黄帝说:
    补泻奈何?
    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形有余应当泻其阳经,使邪气从内外泻,形不足的应当补其阳络(,使气血得以内聚)。
      帝曰:
      黄帝说:
    刺微奈何?
    怎样刺微风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应当刺其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其络脉,使卫气得以恢复,则邪气就可以消散。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志有余不足,奈何?
    志有余、不足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志有余的则腹胀飧泄,志不足的则手足厥冷。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骨,使骨节间如有物震动的感觉。
      帝曰:
      黄帝说:
    补泻奈何?
    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志有余的应泻然谷穴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则应补复溜穴。
      帝曰:
      黄帝说:
    刺未并奈何?
    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邪气仅客于骨时,应当怎样刺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应当在骨节有鼓动处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经脉,邪气便会自然去了。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关于虚实的症状我已经知道了,但还不了解它是怎样发生的。
      岐伯曰:
      岐伯说:
    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
    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相并,阴阳间失去协调而有所偏倾,致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现象。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如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则发生“惊狂”。
    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
    血并于阳,气并于阴,则发生“炅中”(即热中)。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则发生心中烦闷而易怒。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则发生精神散乱而善忘。
      帝曰:
      黄帝说: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像这样血气各离其所的病证,怎样是实。
    何者为虚?
    怎样是虚呢?
      岐伯曰:
      岐伯说: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因为寒冷则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流行。
    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所以气所并之处则血少而为血虚,血所并之处则气少而气虚。
      帝曰:
      黄帝说: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人身的重要物质是血和气,现在先生说血并的是虚,气并的也是虚,难道没有实吗?
      岐伯曰:
      岐伯说: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多余的就是实,缺乏的就是虚。
    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
    所以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为血实气虚)。
    今血气相失,故为虚焉。
    血和气各离其所不能相济,故而为虚。
    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络脉和孙络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相并,就成为实了。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比如,)血与气并循经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
    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这种病如果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可以生,如果气血壅塞于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帝曰:
      黄帝说:
    实者何道从来?
    实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的?
    虚者何道从去?
    虚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去的?
    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形成虚和实的道理,希望能听你讲一讲。
      岐伯曰:
      岐伯说:
    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阴经和阳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如阳经的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溢于外,能这样运行不已,保持阴阳平调,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致,这就是正常的人。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凡邪气伤人而发生病变,或发生于阴的内脏,或发生于阳的体表。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病生于阳经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病生于阴经在里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所致。
      帝曰:
      黄帝说:
    风雨之伤人奈何?
    风雨之邪伤人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风雨之邪伤人,是先侵入皮肤,由皮肤而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注于大经脉。
    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
    血气与邪气并聚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必坚实而大,所以叫做实证。
    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实证,受邪部位的表面多坚实充满,不可触按,按之则痛。
      帝曰:
      黄帝说:
    寒湿之伤人奈何?
    寒湿之邪伤人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故曰虚。
    寒湿之邪气伤人,使人皮肤失却收缩功能,肌肉坚紧,营血滞涩,卫气离去,所以叫做虚证。
    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虚证多见皮肤松弛而有皱折,卫气不足,营血滞涩等,按摩可以致气,使气足能温煦营血,故按摩则卫气充实,营血畅行,便觉得爽快而不疼痛了。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阴之生实奈何?
    阴分所发生的实证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人若喜怒不加节制,则使阴气上逆,阴气上逆则必虚于下,阴虚者阳必走之,所以叫做实证。
      帝曰:
      黄帝说:
    阴之生虚奈何?
    阴分所发生的虚证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
    人若过度喜乐则气易下陷,过度悲哀则气易消散,气消散则血行迟缓,脉道空虚。
    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若再寒凉饮食,寒气充满于内,血气滞涩而气耗,所以叫做虚证。
      帝曰:
      黄帝说:
    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医经上所说的阳虚则生外寒,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生外热,阴盛则生内寒。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我已听说过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岐伯曰:
      岐伯说: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诸阳之气,均承受于上焦,以温煦皮肤分肉之间。
    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现寒气侵袭于外,使上焦不能宣通,上焦不通(阳气就不能充分外达以温煦皮肤分肉,如此)则寒气独留于肌表,因而发生恶寒战栗。
      帝曰:
      黄帝说:
    阴虚生内热奈何?
    阴虚则生内热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胷中,故内热。
    过度劳倦(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必形气衰少,(也不能转输水谷的精微,)这样上焦即不能宣发五谷气味,下脘也不能化水谷之精,胃气郁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
      帝曰:
      黄帝说:
    阳盛生外热奈何?
    阳盛则生外热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若上焦不通利,可使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毛孔不通,如此则卫气不得发泄散越,(郁而发热,)所以发生外热。
      帝曰:
      黄帝说:
    阴盛生内寒奈何?
    阴盛则生内寒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胷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濇,故中寒。
    若寒厥之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下泄,寒气不泻,则阳气必受耗伤,(阳气耗伤)则寒气独留,(寒性凝敛)则营血凝涩,营血凝涩则脉行不畅,其脉搏必见盛大而涩,所以成为内寒。
      帝曰:
      黄帝说:
    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阴与阳相并,气与血相并,疾病已经形成时,怎样进行刺治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刺治这种疾病应取其经脉,病在营分的刺治其血,病在卫分的刺治其气,同时还要根据病人形体的肥瘦高矮,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决定针刺次数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
      帝曰:
      黄帝说:
    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血气和邪气已并,病已形成,阴阳失去平衡的,刺治应怎样用补法和泻法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
    泻实证时,应在气盛的时候进针(,即在病人吸气时进针),使针与气同时入内,(刺其俞穴)以打开邪气外出之门。
    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以利于邪气外出于户,(并在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与气同时外出,这样可使精气不伤,邪气得以外泄,在针刺时还要使针孔不要闭塞,以排泄邪气,应摇大其针孔,而通利邪气外出的道路,这叫做“大泻”,出针时先以左手轻轻切张针孔周围,然后迅速出针,这样亢盛的邪气就可穷尽。
      帝曰:
      黄帝说:
    补虚奈何?
    怎样补虚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以手持针,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其神气,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即气出针入,(针刺入后不要摇动,)使针孔周围紧密与针体连接,使精气无隙外泄,当气至针下时,迅速出针,(但要在病人吸气时出针,)气入针出,使针下所至的热气不能内还,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使邪气布散于外,而精气得以保存于内,针刺侯气时,要耐心等待,必俟其气至而充实,始可出针,这样可使已至之气不致散失,远处未至之气可以导来,这叫做补法。
      帝曰:
      黄帝说:
    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
    先生说虚证和实证共有十种,都是发生于五脏,但五脏只有五条经脉。
    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
    而十二经脉,每经都能发生疾病,先生为什么只单独谈了五脏。
    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况且十二经脉又都联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也必然波及到经脉,经脉所发生的疾病,又都有虚有实,这些虚证和实证,又怎样和五脏的虚证和实证相结合呢?
      岐伯曰:
      岐伯说:
    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五脏和六腑本有其表里关系,经络和肢节各有其所发生的虚证和实证,应根据其病变所在,随其病情的虚实变化,给予适当的调治。
    病在脉,调之血;
    如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
    病在血,调之络;
    病在血分,可以调治其络脉。
    病在气,调之卫;
    病在气分,可以调治其卫气。
    病在肉,调之分肉;
    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间。
    病在筋,调之筋;
    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
    病在骨,调之骨。
    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
    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病在筋,亦可用焠针“劫刺”其病处,与其筋脉挛急之处。
    病在骨,焠针药熨;
    病在骨,亦可用焠针和药烫病处。
    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
    病不知疼痛,可以刺阳蹻阴蹻二脉。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身形有疼痛,而九侯之脉没有病象,则用“缪刺法”治之。
    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如果疼痛在左侧,而右脉有病象,则用“巨刺法”刺之。
    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总之,必须详细地诊察九侯的脉象,(根据病情,运用针刺进行调治,只有这样,)针刺的技术才算完备。
多音字参考列表
    [藏](读音:cáng,zàng)
    [和](读音:huò,huó,hú,hè,hé)
    [著](读音:zháo,zhāo,zhe,zhuó)
    [將](读音:jiàng,jiāng,qiāng)
    [適](读音:shì,zhé,dí,tì)
    [革](读音:gé,jí)
    [令](读音:líng,lìng,lǐng)
    [惡](读音:é,ě,wù,wū)
    [能](读音:néng,nài)
    [會](读音:huì,kuài,)
    [若](读音:rě,ruò)
    [一](读音:yī)
    [處](读音:chú,chù)
    [風](读音:fèng,fěng,fēng,fàng)
    [雨](读音:yù,yǔ)
    [傳](读音:chuán,zhuàn)
    [可](读音:kè,kě)
    [辟,闢](读音:pì,bì)
    [飲 ](读音:yìn,yǐn, )
    [食](读音:sì,shí,yì)
    [間](读音:jiàn,jiān,xián)
    [穀,谷](读音:gǔ,yù,lù)
    [行](读音:háng,hàng,héng,xíng)
    [中](读音:zhòng,zhōng)
    [取 ](读音:qǔ,qū )
    [少 ](读音:shǎo,shào )
    [相](读音:xiàng,xiāng)
    [盛](读音:chéng,shèng)
    [切 ](读音:qiè,qiē, )
    [大](读音:dà,dài,dài)
    [呼](读音:hū,hè,xū)
    [內](读音:nà,nèi,ruì)
    [空](读音:kòng,kǒng,kōng,)
    [從](读音:cóng,zòng)
    [去](读音:qù,jǔ,qū)
    [還](读音:hái,huán,xuán)
    [塞](读音:sè,sāi,sài)
    [邪](读音:xié,yé,yá,yú,xú)
    [散](读音:sàn,sǎn)
    [夫](读音:fú,fū)
    [被](读音:bèi,pī,bì,pì)
    [何](读音:hé,hè,hē)
    [伯](读音:bà,bǎi,bó,mò,pò)
    [得](读音:de,dé,děi)
    [六](读音:liù,lù)
    [節](读音:jié,jiē)
    [調](读音:zhōu,tiáo,diào)
    [與 ](读音:yú,yù,yǔ, )
    [不](读音:bù,fǒu,pǐ)
    [知](读音:zhī,zhì)
    [為](读音:wéi,wèi)
    [上](读音:shàng,shǎng)
    [有](读音:yòu,yǒu)
    [莫 ](读音:mò,mù,mì )
    [於,于](读音:yú,xū,yū)
    [其](读音:jī,qí)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2条))

网友留言
    【第1楼】最后几段,原文和译文不太协调
    古文之家网友:113.21.***发表于(2024/3/15)
    【第1_1楼】已处理。
      古文之家小编回复于(2024/3/16)
      打印版文档下载
      您一定感兴趣的合集(推荐)
      黄帝内经作品推荐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