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疟论》拼音版,可打印黄帝内经-文言文

《疟论》由黄帝内经创作本页最后更新时间:2024/12/24 2:19:43
拼音全文:(我们坚持对每一篇古诗文进行人工查证并注音、我们亲自查证并回复来自您的每一次纠错,只为给您一份更为准确的拼音版本,请记住我们:古文之家)
  • nüè
    lùn
  • huáng

    nèi
    jīng
  •  
     
     
     
    huáng

    wèn
    yuē
     
    βú
    jiē
    nüè
    jiē
    shēng

    βēng
     


    zuò
    yǒu
    shí
    zhě


     
  •  
     
     
     


    duì
    yuē
     
    nüè
    zhī
    shω
    βā

     
    xiān


    háo
    máo
     
    shēn
    qiγn
    nǎi
    zuò
     
    hán


    hγn
     
    yāo


    tòng
     
    hán


    nèi
    wγi
    jiē

     
    tóu
    tònɡ


     


    lěnɡ
    yωn
     
  •  
     
     
     

    yuē
     


    shω
    使
    rán
     
    yuγn
    wén

    dγo
     
  •  
     
     
     


    yuē
     
    yīn
    yáng
    shγng
    xiγ
    jiāo
    zhēng
     

    shí
    gēng
    zuò
     
    yīn
    yáng
    xiāng


     
    yáng
    bìng

    yīn
     

    yīn
    shí
    ér
    yáng

     
    yánɡ
    mínɡ


    hán

     

    hγn

     

    yáng


    yāo
    bēi
    tóu
    xiγng
    tòng
     
    sān
    yáng



    yīn

    shèng
     
    yīn

    shèng


    hán
    ér
    tòng
     
    hán
    shēng

    nèi
     

    zhōnɡ
    wγi
    jiē
    hán
     
    yáng
    shèng

    wγi

     
    yīn


    nèi

     
    wγi
    nèi
    jiē


    chuǎn
    ér

     


    lěnɡ
    yωn

     

    jiē

    zhī
    xiγ
    shāng

    shǔ
     


    shènɡ
     
    cáng


    βū
    zhī
    nèi
     
    chánɡ
    wèi
    zhī
    wγi
     

    róng

    zhī
    suǒ
    shè

     

    lìnɡ
    rén
    hγn
    kōnɡ
    shū
     
    còu

    kāi
     
    yīn

    qiū

     
    hγn
    chū

    βēng
     


    zhī


    shuω
     

    shè


    βū
    zhī
    nèi
     

    wèi

    bìng

     
    wèi

    zhě
     
    zhòu

    xíng

    yáng
     

    xíng

    yīn
     



    yáng
    ér
    wγi
    chū
     

    yīn
    ér
    nèi

     
    nèi
    wγi
    xiānɡ

     
    shì


    zuò
     
  •  
     
     
     

    yuē
     
    nüè
    ji
    jiγn

    ér
    βā
    zuò
    zhě
    wèi


     
  •  
     
     
     


    yuē
     


    zhī
    shè
    shēn
     
    nèi


    yīn
     
    yáng


    βā
     
    yīn
    xié
    nèi
    zhuó
     
    yīn

    yáng
    zhēng


    chū
     
    shì

    jiγn

    ér
    zuò

     
  •  
     
     
     

    yuē
     
    shγn
     

    zuò

    yγn



    zǎo
    zhě
     


    shω
    使
    rán
     
  •  
     
     
     


    yuē
     
    xié



    βēng
    βǔ
     
    xún

    ér
    xiγ
     
    wèi






    huì

    βēng
    βǔ
     

    míng

     

    xiγ

    jié
     


    zuò

    yγn
     

    xiān



    bèi

     
    měi
    zhì

    βēng
    βǔ

    còu

    kāi
     
    còu

    kāi

    xié


     
    xié



    bìng
    zuò
     



    zuò
    shāo

    yγn

     

    chū

    βēng
    βǔ
     

    xiγ

    jié
     
    èr
    shí


    xiγ
    zhì


     
    èr
    shí
    liù




    nèi
     
    zhù

    βú

    zhī
    mγi
     


    shγnɡ
    hánɡ
     
    jiǔ

    chū

    quē
    pén
    zhī
    zhōng
     



    gāo
     

    zuò


    zǎo

     

    jiān

    βā
    zhě
     
    yóu
    xié

    nèi



    zγnɡ
     
    héng
    lián

    yuán

     

    dγo
    yuǎn
     


    shēn
     

    xíng
    chí
     

    néng

    wèi


    xíng
     


    jiē
    chū
     

    jiγn

    nǎi
    zuò

     
  •  
     
     
     

    yuē
     
    βū

    yán
    wèi

    měi
    zhì

    βēng
    βǔ
     
    còu

    nǎi
    βā
     
    βā

    xié


     


    bìng
    zuò
     
    jīn
    wèi


    xiγ

    jié
     


    zhī
    βā

     

    dānɡ
    βēng
    βǔ
     


    zuò
    zhě
    nγi

     
  •  
     
     
     


    yuē
     

    xié



    tóu
    xiγng
     
    xún

    ér
    xiγ
    zhě

     


    shí

    tóng
     
    xié
    zhōng

    suǒ
     



    dγnɡ

    βēng
    βǔ

     

    xié
    zhōng

    tóu
    xiγng
    zhě
     

    zhì
    tóu
    xiγng
    ér
    bìng
     
    zhòng

    bèi
    zhě
     

    zhì
    bèi
    ér
    bìng
     
    zhòng

    yāo

    zhě
     

    zhì
    yāo

    ér
    bìng
     
    zhòng

    shǒu

    zhě
     

    zhì
    shǒu

    ér
    bìng
     
    wèi

    zhī
    suǒ
    zγi
     

    xié

    xiāng

     

    bìng
    zuò
     

    βēng

    cháng
    βǔ
     
    wèi

    zhī
    suǒ
    βā
     

    kāi

    còu

     
    xié

    zhī
    suǒ

     


    βǔ

     
  •  
     
     
     

    yuē
     
    shγn
     
    βú
    βēng
    zhī

    nüè

     
    xiānɡ

    tónɡ
    lèi
     
    ér
    βēng

    cháng
    zγi
     
    nüè

    yǒu
    shí
    ér
    xiū
    zhě
     


     
  •  
     
     
     


    yuē
     
    βēng

    liú

    chù
     

    cháng
    zγi
     
    nüè

    suí
    jīnɡ
    luò
     
    chén

    nèi

     

    wèi

    yìng
    nǎi
    zuò
     
  •  
     
     
     

    yuē
     
    nüè
    xiān
    hán
    ér
    hòu

    zhě


     
  •  
     
     
     


    yuē
     
    xiγ
    shāng


    shǔ
     

    hγn

    chū
     
    còu

    kāi
    βā
     
    yīn

    xiγ


    cāng
    zhī
    shuω
    hán
     
    cáng

    còu


    βū
    zhī
    zhōng
     
    qiū
    shāng

    βēng
     

    bìng
    chéng

     
    βú
    hán
    zhě
     
    yīn


     
    βēng
    zhě
     
    yáng


     
    xiān
    shāng

    hán
    ér
    hòu
    shāng

    βēng
     

    xiān
    hán
    ér
    hòu


     
    bìng

    shí
    zuò
     
    míng
    yuē
    hán
    nüè
     
  •  
     
     
     

    yuē
     
    xiān

    ér
    hòu
    hán
    zhě


     
  •  
     
     
     


    yuē
     

    xiān
    shāng

    βēng
    ér
    hòu
    shāng

    hán
     

    xiān

    ér
    hòu
    hán

     


    shí
    zuò
     
    míng
    yuē
    wēn
    nüè
     

    dγn

    ér

    hán
    zhě
     
    yīn

    xiān
    jué
     
    yáng


    βā
     

    shǎo

    βán
    yuān
     
    shǒu


    ér

    ǒu
     
    míng
    yuē
    dān
    nüè
     
  •  
     
     
     

    yuē
     
    βú
    jīng
    yán
    yǒu

    zhě
    xiè
    zhī
     


    zhě

    zhī
     
    jīn

    wéi
    yǒu

     
    hán
    wéi


     
    βú
    nüè
    zhě
    zhī
    hán
     
    tāng
    huǒ

    néng
    wēn

     



     
    bīng
    shuω

    néng
    hán

     

    jiē
    yǒu



    zhī
    lèi
     
    dāng

    zhī
    shí
     
    liáng
    gōng

    néng
    zhω
     




    shuāi
    nǎi

    zhī
     




     
    yuγn
    wén

    shuō
     
  •  
     
     
     


    yuē
     
    jīng
    yán




    zhī

     


    gǔn
    gǔn
    zhī
    mγi
     




    zhī
    hγn
     

    wéi

    bìng

     
    wèi

    zhì

     
    βú
    nüè
    zhī
    shω
    βā

     
    yáng

    bìng

    yīn
     
    dγng
    shi
    zhī
    shí
     
    yáng

    ér
    yīn
    shèng
     
    wγi


     

    xiān
    hán


     
    yīn




    βù
    chū
    zhī
    yáng
     
    yáng

    yīn
    βù
    bìng

    wγi
     

    yīn

    ér
    yáng
    shí
     

    xiān

    ér

     
  •  
     
     
     
    βú
    nüè

    zhě
     
    bìng

    yáng

    yáng
    shèng
     
    bìng

    yīn

    yīn
    shèng
     
    yīn
    shèng

    hán
     
    yáng
    shèng


     
    nüè
    zhě
     
    βēnɡ
    hán
    zhī


    cháng

     
    bìng


    βù
    zhì
     
    bìng
    zhī
    βā

     

    huǒ
    zhī

     

    βēnɡ



    dāng

     

    jīng
    yán
    yuē
     
     
    βāng

    shènɡ
    shí

    huω
     
    yīn

    shuāi

     
    shì


    chāng
     
     

    zhī
    wèi

     
    βú
    nüè
    zhī
    wèi
    βā

     
    yīn
    wèi
    bìng
    yáng
     
    yáng
    wèi
    bìng
    yīn
     
    yīn
    ér
    tiáo
    zhī
     
    zhēn


    ān
     
    xié

    nǎi
    wáng
     

    gōng

    néng
    zhì


    βā
     
    wéi




     
  •  
     
     
     

    yuē
     
    shγn
     
    gōng
    zhī
    nγi

     
    zǎo
    yγn


     
  •  
     
     
     


    yuē
     
    nüè
    zhī
    qiě
    βā

     
    yīn
    yáng
    zhī
    qiě


     

    cóng


    shω

     
    yáng

    shāng
     
    yīn
    cóng
    zhī
     

    xiān

    shí
    jiān
    shù

    chù
     
    lìng
    xié




     
    yīn



    chū
     
    shěn
    hòu
    jiγn
    zhī
     
    zγi
    sūn
    luò
    shèng
    jiān
    ér
    xuè
    zhě
    jiē

    zhī
     

    zhēn
    wǎng
    ér
    wèi

    bìng
    zhě

     
  •  
     
     
     

    yuē
     
    nüè

    βā
     

    yīng


     
  •  
     
     
     


    yuē
     
    nüè

    zhě
     

    gèng
    shèng
    gèng

     
    dāng

    zhī
    suǒ
    zγi

     
    bìng
    zγi
    yáng


    ér
    mγi
    zγo
     
    zγi
    yīn

    hán
    ér
    mγi
    jìng
     


    yīn
    yáng

    shuāi
     
    wèi

    xiāng

     

    bìng

    xiū
     
    wèi



    βù
    bìng

     
  •  
     
     
     

    yuē
     
    shí
    yǒu
    jiγn
    èr

    huò
    zhì
    shù

    βā
     
    huò

    huò


     




     
  •  
     
     
     


    yuē
     

    jiān

    zhě
     
    xié


    wèi



    liù
    βǔ
     
    ér
    yǒu
    shí
    xiāng
    shī
     

    néng
    xiāng

     

    xiū
    shù

    nǎi
    zuò

     
    nüè
    zhě
     
    yīn
    yáng
    gèng
    shèng

     
    huò
    shèn
    huò

    shèn
     

    huò

    huò


     
  •  
     
     
     

    yuē
     
    lùn
    yán
    xiγ
    shāng

    shǔ
     
    qiū

    bìng
    nüè
     
    jīn
    nüè


    yìng
    zhě

    zhě
     
  •  
     
     
     


    yuē
     

    yìng

    shí
    zhě

     

    bìng

    xíng
    zhě
     
    βǎn

    shí

     


    qiū
    bìng
    zhě
    hán
    shèn
     

    dōng
    bìng
    zhě
    hán

    shèn
     

    chūn
    bìng
    zhě
    è
    βēng
     

    xiγ
    bìng
    zhě
    duō
    hγn
     
  •  
     
     
     

    yuē
     
    βú
    bìng
    wēn
    nüè

    hán
    nüè
     
    ér
    jiē
    ān
    shè
     
    shè


    zγng
     
  •  
     
     
     


    yuē
     
    wēn
    nüè
    zhě
     

    zhī
    dōng
    zhōng

    βēng
     
    hán

    cáng


    suω
    zhī
    zhōng
     
    zhì
    chūn

    yáng


    βa
     
    xié


    néng

    chū
     
    yīn


    shǔ
     
    nǎo
    suω
    shuò
     

    ròu
    xiāo
     
    còu

    βā
    xiè
     
    huò
    yǒu
    suǒ
    yòng

     
    xié


    hγn
    jiē
    chū
     

    bìng
    cáng

    shèn
     


    xiān
    cóng
    nèi
    chū
    zhī

    wγi

     

    shì
    zhě
     
    yīn

    ér
    yáng
    shèng
     
    yáng
    shèng



     
    shuāi


    βù
    βǎn

     


    yáng

     
    yáng


    hán

     

    xiān

    ér
    hòu
    hán
     
    míng
    yuē
    wēn
    nüè
     
  •  
     
     
     

    yuē
     
    dān
    nüè


     
  •  
     
     
     


    yuē
     
    dān
    nüè
    zhě
     
    βèi

    yǒu

     

    shènɡ

    shēn
     
    jué

    shγng
    chōng
     
    zhōnɡ

    shí
    ér

    wγi
    xiè
     
    yīn
    yǒu
    suǒ
    yòng

     
    còu

    kāi
     
    βēnɡ
    hán
    shè


    βū
    zhī
    nèi
     
    βēn
    ròu
    zhī
    jiān
    ér
    βā
     
    βā

    yáng

    shènɡ
     
    yáng

    shènɡ
    ér

    shuāi

    bìng

     





    yīn
     

    dγn

    ér

    hán
     

    nèi
    zγnɡ

    xīn
     
    ér
    wγi
    shè

    βēn
    ròu
    zhī
    jiān
     
    lìnɡ
    rén
    xiāo
    shuò
    tuō
    ròu
     

    mìng
    yuē
    dān
    nüè
     
  •  
     
     
     

    yuē
     
    shγn
     
注:以上标红文字表示该字为多音字或者通假字等古今有多种发音的字。
拼音校对参考书籍:《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第二版
全文详解
      黄帝问曰:
      黄帝问道:
    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一般来说,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它的停止和发作有固定的时间,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
    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
    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而使上下颌止不住撞击,腰背都很疼痛。
    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当寒冷过去之后,接着又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将要破裂,口很渴喜欢喝冷饮。
      帝曰:
      黄帝道:
    何气使然?
    这是什么邪气引起的呢?
    愿闻其道。
    请说明它的道理。
      岐伯曰:
      岐伯说:
    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这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虚实相互移易转化的关系。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
    阳气并入于阴经,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颌鼓动;
    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
    太阳经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
    三条阳经都气虚,则阴气更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觉寒冷。
    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
    如阴气并入阳经,则阳气实而阴气虚。
    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阳主外,阳盛就发生外热,阴主内,阴虚就发生内热,因此外内都发热,热甚的时候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并留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亦即营气居留的所在。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
    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汗出而感受风邪,或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侵袭,风邪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并居于卫气流行的所在。
    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卫气,白天行于阳经,夜里行于阴经,如此,疟邪也就随着卫气,循行于体表阳经时就会向体外发散而发作,循行于体内阴经时就会潜伏在体内向里侵犯,阴阳相互搏斗与卫气的运行规律相同,所以疟疾每日定时发作。
      帝曰:
      黄帝道:
    疟疾间日而发作者为何也?
    疟疾有隔一天发作,为什么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这是因为疟邪停留的部位较深,向内迫近于阴经而运行较慢,阳气运行较快,疟邪与阳气运行不同步所以阳气独自运行于体表,而疟邪留住于体内较深的部位,阳气每两天能到达阴经的地方与疟邪相争,而疟邪在阴经不能外出与阳气相争,所以隔一天才发作一次。
      帝曰:
      黄帝道:
    善。
    讲得好!
    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疟疾发作的时间,有的逐日推迟,有的逐日提前,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曰:
      岐伯说:
    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
    疟邪从风府穴侵入后,循脊椎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而疟邪却从第二天起,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逐日推迟。
    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当疟邪首先侵袭于脊椎骨时,每当卫气会于风府穴时则腠理打开,腠理打开则疟邪侵入,疟邪侵入与卫气交争,病就发作,因疟邪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这种疟邪首先侵袭风府穴,逐日下移一节而发病的情况,经二十五日疟邪下行至骶骨,第二十六日入于脊内,而流注于伏膂脉,随后疟邪上行,至第九日上至于缺盆穴中,因为疟邪日渐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逐日提前。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
    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是因为疟邪内迫于五脏,横连于募原。
    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这种情况下疟邪所行走的道路较远,疟邪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疟邪与卫气不能同时相会,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一次。
      帝曰:
      黄帝道:
    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
    你说卫气每至于风府穴时,腠理打开,疟邪乘机袭入,疟邪入则病发作。
    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现在又说卫气与疟邪相会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么发病时,疟邪就不恰好在风府穴,而能每日发作一次,是何道理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
    以上是指疟邪首先侵入于头项,循着脊椎骨而下的情况所讲述的。
    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
    但是,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疟邪所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疟邪侵入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
    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
    例如,疟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
    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
    疟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
    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
    疟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
    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
    疟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
    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
    凡是卫气所行之处,与疟邪相合,那么病就要发作。
    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所以说,与风邪相似,疟邪侵袭人体也没有一定的部位,要看卫气的循行流转,当卫气使腠理打开之时,疟邪乘机与之相合,这就是疟邪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
      帝曰:
      黄帝道:
    善。
    讲得好!
    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风邪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为什么风邪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
      岐伯曰:
      岐伯说:
    风气留其处,故常在。
    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
    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帝曰:
      黄帝道:
    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么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出了大汗,肌肤腠理打开,此时又遇夏天凄冷的湿气,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
    夫寒者,阴气也;
    所以,寒湿之气是一种阴气。
    风者,阳气也。
    风邪是一种阳气。
    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
    先伤于寒湿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
    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疟疾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这病名叫“寒疟”。
      帝曰:
      黄帝道:
    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疟疾,为什么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
    这是因为,先伤于风邪,后伤于寒湿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
    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这病名叫“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这是由于病人的阴气先亏损于内,因此阳气独旺于外,疟疾发作时,出现少气烦闷,手足发热,想要呕吐,这病名叫“瘅疟”。
      帝曰:
      黄帝道:
    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剌之,其故何也?
    医经上说,有余的应当泻,不足的应当补,现如今对疟疾病而言,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而疟疾病人在感到寒冷时,虽然用热水或烤火的方法,也不能使之温暖,而感到发热的时候,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凉爽,这些寒热表现,都是有余与不足同时出现的症状(,不知是该用泻的方法还是补的方法),当发病的时候,良医也束手无策,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之后,才可以施用针刺的方法治疗,这是什么缘故呢?
    愿闻其说。
    请你告诉我。
      岐伯曰:
      岐伯说:
    经言无剌熇熇之热,无剌浑浑之脉,无剌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医经上说过,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搏纷乱时不能刺,汗出不止时不能刺,因为这是正当邪盛气逆的时候,不可立即治疗。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
    疟疾刚开始发作的时候,阳气并于阴经,此时,阳虚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
    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至阴气逆乱到极限的时候,则将回到阳经,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气虚而阳气实,所以先发热而口渴。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疟疾的病邪之气,发于阳经则阳气胜,发于阴经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
    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
    疟疾,因为引起发病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所以在到达寒热极点时就发生转换。
    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当其病发作的时候,像火一样的炽热,如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挡。
    故经言曰:“
    所以医经上说:“
    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当疟邪到了盛极的时候必然变衰,抓住疟邪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
    此之谓也。
    便是这个意思。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
    因此在疟疾还未发病的时候,阴气尚未并于阳经,阳气尚未并于阴经,就进行调理,则正气不至于受伤,而疟邪可以消灭。
    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病的时候进行治疗,就是因为此时正当正气和疟邪交争逆乱的缘故。
      帝曰:
      黄帝道:
    善。
    讲得好!
    攻之奈何?
    疟疾究竟怎样治疗呢?
    早晏何如?
    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呢?
      岐伯曰:
      岐伯说:
    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
    疟疾将要发做,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必从四肢开始。
    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经也必将受到疟邪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用绳子牢固缚住四肢末端,使疟邪不得进入阴经,阴气不得外泄,两者不能相移,在牢固缚住以后还应查看络脉的情况,在孙络充实而瘀血的地方,都要采用放血疗法,这是当真气尚未与疟邪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帝曰:
      黄帝道:
    疟不发,其应何如?
    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呢?
      岐伯曰:
      岐伯说:
    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
    疟邪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以疟邪所在身体的部位而定。
    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当疟邪发作于阳经,则发热而脉象躁急,当疟邪发作于阴经,则发冷而脉象沉静,寒热到了极点的时候,则阴阳二气都已衰惫,卫气和疟邪的交争暂停,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疟邪再次交争,则病又发作了。
      帝曰:
      黄帝道:
    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有些疟疾隔二日,或者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
    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因为疟邪与卫气都寄居在六腑中,它们相交的时间有时并不一致,不能相遇,所以要停几天待其相交时才发作。
    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疟疾,是由于阴阳虚实更替而作,但其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帝曰:
      黄帝道:
    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者?
    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得疟疾,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种情况,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此应四时者也。
    这是指应四时发病规律而言。
    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
    有些疟疾症型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比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帝曰:
      黄帝道:“
    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温疟”和“寒疟”,疟邪如何侵入呢,逗留在哪一脏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
    温疟”是由于冬天感受风寒,寒邪之气留藏在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阳气生发活泼,疟邪仍不能自行外出,遇到夏天暑热炽盛之时,人的精神倦怠、肌肉消瘦、腠理全开等体能最低点时,如果再劳力过甚,寒邪之气与大汗就会一起外泄于体表。
    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这种寒邪之气原先伏藏于肾脏,故其发作时,寒邪之气是从内而发于外。
    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
    在这样的情况下,阴气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就会发热。
    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
    热极之时,则疟邪又回入于阴经,使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
    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所以,这种先热而后寒的病,名叫“温疟”。
      帝曰:
      黄帝道:“
    瘅疟何如?
    瘅疟”的情况怎样呢?
      岐伯曰:
      岐伯说:“
    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
    瘅疟”是由于肺脏素来有热,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而不能向外输布,在此时又遇过劳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便乘机侵袭于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病发但热不寒。
    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疟邪不入于阴经,所以但热而不恶寒,这种病邪在内藏伏于心脏,而外泄则留连于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病名叫“瘅疟”。
      帝曰:
      黄帝道:
    善。
    讲得好!
多音字参考列表
    [去](读音:qù,jǔ,qū)
    [飲 ](读音:yìn,yǐn, )
    [空](读音:kòng,kǒng,kōng,)
    [著](读音:zháo,zhāo,zhe,zhuó)
    [會](读音:huì,kuài,)
    [明](读音:míng)
    [行](读音:háng,hàng,héng,xíng)
    [一](读音:yī)
    [節](读音:jié,jiē)
    [同 ](读音:tóng,tòng, )
    [薄](读音:bò,bó,báo)
    [少 ](读音:shǎo,shào )
    [雨](读音:yù,yǔ)
    [可](读音:kè,kě)
    [調](读音:zhōu,tiáo,diào)
    [為](读音:wéi,wèi)
    [且](读音:jū,qiě,zǔ,cú)
    [處](读音:chú,chù)
    [見](读音:jiàn,xiàn)
    [取 ](读音:qǔ,qū )
    [六](读音:liù,lù)
    [相](读音:xiàng,xiāng)
    [數](读音:shù,shǔ)
    [勝,胜](读音:shèng,shēng)
    [](读音:yìng,yīng)
    [甚](读音:shén,shèn)
    [惡](读音:é,ě,wù,wū)
    [夫](读音:fú,fū)
    [得](读音:de,dé,děi)
    [能](读音:néng,nài)
    [大](读音:dà,dài,dài)
    [邪](读音:xié,yé,yá,yú,xú)
    [與 ](读音:yú,yù,yǔ, )
    [汗](读音:hán,hàn)
    [從](读音:cóng,zòng)
    [何](读音:hé,hè,hē)
    [伯](读音:bà,bǎi,bó,mò,pò)
    [上](读音:shàng,shǎng)
    [中](读音:zhòng,zhōng)
    [有](读音:yòu,yǒu)
    [風](读音:fèng,fěng,fēng,fàng)
    [盛](读音:chéng,shèng)
    [其](读音:jī,qí)
    [不](读音:bù,fǒu,pǐ)
    [內](读音:nà,nèi,ruì)
    [藏](读音:cáng,zàng)
    [捨,舍](读音:shè,shě)
    [於,于](读音:yú,xū,yū)
    [間](读音:jiàn,jiān,xián)
    [令](读音:líng,lìng,lǐng)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打印版文档下载
    您一定感兴趣的合集(推荐)
    黄帝内经作品推荐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