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左丘明)

《烛之武退秦师》由左丘明创作

题记: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鲁国-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说明:古文之家的工作重心是对古诗文进行校对并注音,我们所提供的译文、注释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聚合,仅供参考,文章所涉及的字、词发音请以拼音版作为主要参考。
    对照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公从之。”
    郑伯同意了。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许之。”
    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说,与郑人盟。”
    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击之。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公曰:“不可。
    晋文公说:“不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以乱易整,不武。
    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吾其还也。
    我们还是回去吧!”
    亦去之。”
    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 华书局199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烛之武〕,郑 国大夫。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 前621),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 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
    〔贰于楚〕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扎。
    〔函陵〕, 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郑伯〕指郑文公(?—前628),名捷,郑国国君。
    〔壮〕壮年。古时男子三十为“壮”。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也已〕,语气助词, 表示确定。
    〔许〕答应。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既〕已经。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敢,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 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国, 指晋国,地处秦郑之间。鄙,边邑,这里用作动 词。远,指郑国。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 增加土地呢?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 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 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外交使者。
    〔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共,同 “供”,供给。
    〔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为,给予。 赐,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 事。
    〔许君焦瑕〕(晋惠公)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 方。焦瑕,均在今河南三门峡一带。
    〔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 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 工事。版,指版筑的工事。
    〔既东封郑〕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封, 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肆其西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意思是,晋国灭 了郑国以后,必将进攻秦国。肆,延伸扩张。
    〔阙(quē)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
    〔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 从哪里。
    〔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表示希望祈 请。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杞子逢(páng)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的 大夫。
    〔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的舅舅),字子犯。
    〔公〕指晋文公。
    〔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 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 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微,没 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 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因,依靠。敝,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zhì)〕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 不明智的。与,结交同盟。知,同“智”。
    〔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 是不符合武德的。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 义准则。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示祈使。

左丘明相关作品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
      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打印版文档下载
    您一定感兴趣的合集(推荐)
    左丘明(春秋鲁国)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

    烛之武退秦师图片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