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照翻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尽管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无法知道它的美味。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也无法体会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学习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意识到困惑之处。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发现不足,就能自我反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意识到困惑,就能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提升。
故曰:
所以说:
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兑命》曰:“
《兑命》中说:“
学学半。”
教是学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古代设立学校,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则设有大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两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查。
一年视离经辨志;
第一年考查学生是否能断句分章并理解经文大意;
三年视敬业乐群;
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并与同学和睦相处;
五年视博习亲师;
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涉猎知识并尊敬师长;
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第七年考查学生是否能讨论学术问题并识别朋友的好坏,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称为“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第九年,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坚定且不违背老师的教导,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称为“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唯有如此,才能教化百姓、改变风俗,让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愿意归顺,这就是大学教育的宗旨。
《记》曰:“
古书上说:“
蛾子时术之。”
求学的人应该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
其此之谓乎!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大学开学时,天子或官员会穿着礼服,备好祭菜来祭祀先哲,表达对师道的尊重。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学生们要吟诵《诗经·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首描写君臣和睦的诗篇,在开学之初便用为官之道勉励学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授课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理仪容,然后打开书箱;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同时展示戒尺,以规范学生的举止。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春季入学时,若没有经过占卜和大祭,就不会考查学生,让学生能够从容不迫地学习。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教师时常观察却不轻易评论,让问题在学生心中自然积累。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意发问,学习内容不会超越难度。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记》曰:“
古书上说:“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凡是学习,如果学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相关的事,如果学做士,就先树立士应有的志向。”
其此之谓乎!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大学之法:
大学的教学方法注重以下几点:
禁于未发之谓豫;
在错误尚未发生时加以防止,这叫预防;
当其可之谓时;
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及时;
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年龄特点施教,这叫循序渐进;
相观而善之谓摩。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经验。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而如果等到错误发生了再去禁止,就会引发抵触和抗拒;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即使后来加倍努力,也难以弥补;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教学杂乱无章而不按顺序进行,学业就会混乱而难有成效;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一个人独自学习,不与他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狭窄;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与品行不端的朋友交往,必然会违背老师的教导,谈论无关正课的内容,最终荒废学业。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这六点是导致教学失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