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
- 《周易》!
- 离下巽上。
- 离下巽上。
- 家人:
- 家人卦:
- 利女贞。
- 占问妇女之事吉利。
- 彖曰:
- “彖词”说:
- 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 家人的爻象显示,六二阴爻居于内卦的中位,像妇女在内,以正道守其位,九五阳爻居于外卦的中位,像男人在外,以正道守其位,则是天地间的大义。
-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 一个家庭有尊严的家长,即父亲和母亲。
-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
- 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兄长要像个兄长,弟弟要像个弟弟,丈夫要像个丈夫,妻子要像个妻子,这样家道就端正了。
- 正家而天下定矣。
- 如果都能正其家,天下也就安定了。
- 象曰:
- “象辞”说:
- 风自火出,家人。
- 家人卦外卦为巽,巽为风,内卦为离,离为火,内火外风,风助火势,火助风威,二者相辅相成,是家人的卦象。
-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 君子从这个卦象中悟到,言辞一定要有内容才不至于空洞,德行一定要持之以恒才能彰显。
- 初九:
- 初九:
- 闲有家,悔亡。
- 防范家庭出现意外事故,没有悔恨。
- 象曰:
- “象辞”说:
- 闲有家,志未变也。
- 防范家庭出现意外事故就是防患于未然。
- 六二:
- 六二:
- 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 妇女在家里料理家务,安排膳食,没有失误,这是吉利之象。
- 象曰:
- “象辞”说:
- 六二之吉,顺以巽也。
- 六二爻辞之所以称吉利,是因为六二阴爻居九三阳爻之下,像妇人对男人顺从而又谦恭。
- 九三:
- 九三:
- 家人嗃嗃,悔,厉,吉。
- 贫困之家,众人嗷嗷待哺,这是愁苦的事情,但是假如能够辛勤劳作,就可以脱贫致富。
- 妇子嘻嘻,终吝。
- 而那些富贵之家,骄奢淫逸,妻妾儿女只知道嘻戏作乐,家道终将败落。
- 象曰:
- “象辞”说:
- 家人嗃嗃,未失也。
- 贫困之家,而能辛勤劳作,没有失掉正派的家风。
- 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 富贵人家,一味嘻戏作乐,就会有失勤俭之道。
- 六四:
- 六四:
- 富家,大吉。
- 富裕而幸福的家庭,大吉大利。
- 象曰:
- “象辞”说:
- 富家大吉,顺在位也。
- 富裕而幸福的家庭大吉大利,因为六四阴爻居于九五阳爻之下,像家人和顺而各守其职。
- 九五:
- 九五:
- 王假有家,勿恤,吉。
- 君王到家庙去祭祀祖先,不要忧虑,祖先福佑家人,凡事吉利。
- 象曰:
- “象辞”说:
- 王假有家,交相爱也。
- 君王到臣民之家,说明君臣相互爱护。
- 上九:
- 上九:
- 有孚威如,终吉。
- 君王掌握杀罚之柄,威风凛凛,权柄不移,终归吉利。
- 象曰:
- “象辞”说:
- 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 上九爻辞讲杀罚立威,终归吉利,因为君上能够反省己身,树立威望。
- 《大学》曰:“
- 《大学》说:“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德行的人,必须治理好他的国家;
-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 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家政;
-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 想管理好家政,必须先提高自己的修养;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 想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
-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 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必须先要有一个诚恳的态度;
-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 想要有诚恳的态度,必须先要有知识和才智;
- 致知在格物。
- 想获得知识就必须去探求事物的理。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通过探求事物的理获得知识,有了知识就会产生诚恳的态度,有了诚恳的态度就会端正自己的心意,心意端正就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就能够治理好国家,先治理好国家就能够平定整个天下。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 从天子到一般百姓,都要将提高自己的修养作为根本。
-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本乱而未治是不可能的,想把本来应该厚实的东西用薄的来代替,而把本来应该薄的东西用厚的来代替,都是不可能的!”
-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 这才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这才是最高的知识和智慧。
-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 所谓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意思是说,连家都管理不好,而想去治理国家,这是不可能的。
-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 所以君子不出家门就教化了全国的人。
-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爱者所以使众也。
- 这是因为在家里体现了子女要侍奉父母亲,弟弟要侍奉兄长,长辈对晚辈既要慈爱又要指使他们。
- 《诗》云:“
- 《诗经》说:“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 美丽的桃树啊,枝叶繁茂;
-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妙令女子出嫁到丈夫家,使其家庭和顺。”
-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 将家人治理的非常和谐,而后可以去教导国人。
- 《诗》云:“
- 《诗经》说:“
- 宜兄宜弟。”
- 宜兄宜弟。”
-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 自己的兄弟之间非常和睦,而后就可以去教导国人了。
- 《诗》云:“
- 《诗经》说:“
-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 父亲处理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是兄弟之间处理关系的榜样,推而广之,成为全国民众足以效法的榜样。
-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 这就是治国先要能够齐家的道理。
- 《孝经》曰:
- 《孝经》说:
- 闺门之内具礼矣乎!
- 家虽小,但治理天下的方法都在其中了!
- 严父,严兄。
- 侍奉父亲,侍奉兄长。
- 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 对待妻子臣妾,就像对待百姓臣民一样,必须御之以道。
- 昔四岳荐舜于尧,曰:“
- 从前四方诸侯之长向尧推荐舜,说:“
- 瞽子,父顽、母嚚、象傲。
- 他是乐官瞽瞍的儿子。
- 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 他父亲心术不正,他的后母说话不诚实,弟弟象傲慢而不友好,但是舜能和他们和睦相处,他用孝行美德来感化他们,又加强自身修养,不流于邪恶。”
- 帝曰:“
- 尧帝说:“
- 我其试哉!
- 让我试试他吧!
- 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
- 我将两个女儿嫁给舜,通过两个女儿来观察舜的德行。”
- 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 于是尧帝命令两个女儿下到妫水的转弯处,嫁给舜。
- 帝曰:“
- 尧帝说:“
- 钦哉!”
- 严肃认真地处理政务吧!”
- 《诗》称文王之德曰:“
- 《诗经》称赞文王的德行说:“
-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 周文王能以身作则,用礼法感化妻子和兄弟,近而来教化全国百姓,治理国家。”
- 此皆圣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
- 这都是古代的圣人先治理好家,然后再治理国家的典范。
- 降及后世,爰自卿士以至匹夫,亦有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今采集以为《家范》。
- 到后世,上至卿士下至一般百姓,也有许多在家里遵守礼法,而且可以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的人和事,现在将这些典范事例收集起来,编成这本《家范》。
- 卫石碏曰:“
- 治家治家必以礼为先
-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 卫石碏说:“
- 齐晏婴曰:“
- 齐国人晏婴说:“
-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 君主和善,臣子谦恭;
- 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
- 父亲慈祥,儿子孝顺;
- 夫治家莫如礼。
- 丈夫温和,妻子柔顺;
- 男女之别,礼之大节也,故治家者必以为先。
- 婆母慈善,媳妇听话,这就叫礼。”
- 《礼》:
- 君主和善而又不违礼法,臣下忠君而没有二心,父亲对子女慈祥而且能够教育,子女对父母孝顺且能规劝其过错,兄长对弟弟爱护而且友善,弟弟对兄长敬重而又顺从,丈夫对妻子和气,妻子对丈夫温柔,婆母对媳妇慈祥,媳妇听命而又温婉,这一切是礼法中最规范的现象。
-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受;
- 治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讲究礼法。
- 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
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
- 男女有别,是礼之大节,所以治家者必须以礼为先。
- 女子许嫁,缨。
- 《礼记》规定:
- 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 男女不能在一起,不能共用衣架,不能共用毛巾和梳子,不能亲自传递和接受东西;
-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 嫂子与小叔不能互相往来问候;
-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斋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 庶母不能洗非亲生孩子的衣裳;
- 又,男女非祭非丧,不相授器。
- 女子订婚后,必须佩带香囊表示自己已有所归属。
- 其相授,则女受以篚。
- 女子出嫁后,若不是家中发生大的事情,不能回娘家。
- 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
- 姊妹、堂姊妹出嫁之后再回家,兄弟不能与她们同席而坐,也不能跟她们用同一个器皿吃饭。
- 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
- 男女之间,不经媒人撮合,不能互通姓名而相好;
- 男子入内,不啸不指;
夜行以烛,无烛则止。
- 另外,男女之间,如果不是遇到祭祀或举行丧礼,不能相互传递用具。
- 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
- 如果要相互传递,只能是男人把东西放进竹筐里递给女人,女人从竹筐里取。
- 夜行以烛,无烛则止。
- 实在没有竹筐,就需要男人先把东西放在地上,而后女人跪下去取。
- 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 内室女眷不能和外边的人取一口井里的水;
- 又,子生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 更不能在同一个炕上就寝;
- 男子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 也不能相互借东西。
- 女子十年不出。
- 男子如果要进入内室,不能啸叫,不能用手指指点点;
- 又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逾阈。
- 女子出门,一定要用东西遮蔽住脸;
- 又,国君、夫人、父母在,则有归宁。
- 在路上也有规矩:
- 没,则使卿宁。
- 男子从右边走,女子从左边走。
- 鲁公父文伯之母如季氏,康子在其朝,与之言,弗应;
- 另外,孩子长到七岁的时候,男女之间就不能在同一个炕席上就寝了,也不能坐在一起吃饭了。
- 从之及寝门,弗应而入。
- 这样是为了显示男女之间的区别。
- 康子辞于朝而入见,曰:“
- 男孩子长到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到外边去拜师傅学习,居宿在外边。
- 肥也不得闻命,无乃罪乎?”
- 女孩子即使到了十岁,也不能出去求学,永远都居住在内室里。
- 曰:“
寝门之内,妇人治其业焉,上下同之。
- 另外,妇人迎送客人也不能走出门外,即便是与自己的兄弟会面,也不能迈到门槛的外边。
- 夫外朝,子将业君之官职焉;
- 另外,对于公主来说,如果父皇和母后在世,那么公主出嫁之后要经常回家去看望父皇和母后;
- 内朝,子将庀季氏之政焉,皆非吾所敢言也,”
- 如果父皇和母后去世了,也应该派晚辈回去看望一下。
- 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
- 对于一般百姓家的女子来说,如果父母亲在,则要时常回去看望父母;
- 康子往焉,门而与之言,皆不逾阈。
- 如果父母去世了,也要派晚辈回去看望娘家人。
- 仲尼闻之,以为别于男女之礼矣。
汉万石君石奋,无文学,恭谨,举无与比。
- 鲁公父文伯的母亲是康子的从祖叔母,她到季氏那里造访的时候,康子正在朝中。
- 奋长子建、次甲、次乙、次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
- 康子和她说话,她不答应。
- 于是景帝曰:“
- 康子跟着她来到内室的门口,她仍然不和康子搭话,只顾自己进入里边。
- 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
- 康子觉得很奇怪,退朝后赶忙去拜见从祖叔母,说:“
- 故号备为万石君。
- 适才我没有听到您的吩咐,莫非我有什么地方做错了吗?”
- 孝景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 从祖叔母回答道:“
- 子孙有过失,不诮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 在内室里边,是妇女们的事,上下都是这样。
- 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 在内,你要履行国君交给你的公务;
- 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必冠,申申如也。
- 在内,你又要处理季氏家里的事务。
- 僮仆欣欣如也,唯谨。
- 这些皆不是我所能够过问的。”
- 其执丧,哀戚甚。
子孙遵教,亦如之。
- 公父文伯的母亲是季康子的从祖叔母。
- 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 康子去看望她,她总是打开门和康子说话,从不迈出门限一步。
-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
- 孔子听说后,认为他们是认真遵守了男女有别的礼仪。
- 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
- 谦恭治家,尊贵集门
- 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牏,身自浣洒,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之,以为常。
- 汉朝的万石君石奋没有文化,但是他为人谦恭、谨慎,周围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
- 万石君徙居陵里。
- 石奋的大儿子石建、二儿子石甲、三儿子石乙、四儿子石庆,都因为温顺孝悌、为人谨慎而官至两千石。
- 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
- 于是汉景帝感叹道:“
- 万石君闻之,不食。
- 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两千石,作为人臣的尊贵和荣宠竟然都集中在了他一个人门上。”
- 庆恐,肉袒谢罪,不许。
- 所以将石奋称为“万石君”。
- 举宗及兄建肉袒。
- 孝景帝末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的俸禄告老还乡。
- 万石君让曰:“
- 他的子孙们当的都是小官,回家去拜见万石君的时候,万石君总要穿上朝服来会见他们,而且从不叫他们的名字。
- 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自如,固当!”
- 如果子孙们犯了错误,万石君从不责备他们,只是坐在侧面的座位上,吃饭的时候对着桌子不吃饭。
- 乃谢罢庆。
- 这样子孙就相互责备各自所犯的过失,然后求年岁大的人前去说情。
- 庆及诸子入里门,趋至家,万石君元朔五年卒。
- 子孙们跟在后边袒胸露背以表谢罪,立誓要改正错误。
- 建哭泣哀思,杖乃能行。
- 万石君这才同意原谅他们。
- 岁余,建亦死。
- 那些已经成年的子孙们经常在万石君身边侍立,即便是休闲时也要戴着帽子,表现出舒和的气氛。
- 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
- 家中的童子、仆人都是毕恭毕敬,欣然从命的样子。
- 樊重,字君云。
- 万石君操办丧事的时候,非常地哀痛悲伤。
- 世善农稼,好货殖。
- 他的子孙们也都听从他的教导,也和他表现得一个样。
- 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
- 万石君的家以孝顺和谦恭闻名于郡国,就连齐、鲁地区的一些儒者,也都自认为比不上。
- 其营经产业,物无所弃;
- 汉武帝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为写文章得罪了皇太后,皇太后就认为读书人知识虽然多,但是品质很差。
- 课役童隶,各得其宜。
- 而万石君家却因为默默地躬行礼法,为皇太后所称道,于是长子石建被提拔为郎中令,小儿子石庆被提拔为内史。
- 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乃至开广田土三百余顷。
- 石建已经老得头发都白了,可万石君却非常健康,没有一点病痛。
- 其所起庐舍,皆重堂高阁,陂渠灌注。
- 石建非常孝顺,他每隔五天就回家去看望父亲。
- 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 进入父亲的房间,小声向佣人打听父亲的身体情况,还亲自为父亲清洗内衣和便盆,洗干净就悄悄交给佣人,不敢让父亲万石君知道。
- 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 石建这样做已经成了习惯。
-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 后来万石君迁徙到陵里居住。
- 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
- 有一次,小儿子内史石庆喝醉了酒回来,已经进入了外门,还没有下车。
- 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
- 万石君知道了这件事后,就又不吃饭,石庆非常害怕,袒胸露背向父亲请罪,万石君仍不原谅他。
- 县中称美,推为三老。
- 全宗族的人以及石庆的哥哥石建,都袒露胸背前来求告,万石君责备道:“
- 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
- 内史是身份显贵之人,进入里弄,连里中年岁大的人都要回避。
- 债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
- 可内史却一点礼法都不懂,坐在车上丝毫反应都没有。
- 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 这当然要受到惩罚。”
- 南阳冯良,志行高洁,遇妻子如君臣。
- 从此之后,石庆和其他几个哥哥一进入里门,就快步走进家。
- 宋侍中谢弘微从叔混以刘毅党见诛,混妻晋阳公主改造琅邪王练。
- 万石君于元朔五年去世。
- 公主虽执意不行,而诏与谢氏离绝。
- 过了一年,石建也去世了。
- 公主以混家委之弘微。
- 万石君的子孙们一个个都很孝顺,但是做得最好的要数石建。
- 混仍世宰相,一门两封,田业十余处,童役千人,唯有二女,年并数岁。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
- 勤俭致富,仗义疏财
- 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薄。
- 樊重,字君云。
- 宋武受命,晋阳公主降封东乡君,节义可嘉,听还谢氏。
- 他家世世代代都很擅长耕种庄稼,并且喜欢做生意。
- 自混亡至是九年,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不异平日。
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 樊重性情温和厚道,做事情很讲究法度。
- 东乡叹曰:“
- 他们家三代没有分家,财物共有,但子孙都相互礼敬,家里常常像官府一样讲究礼仪。
- 仆射生平重此一子,可谓知人,仆射为不亡矣。”
- 樊重经营家里的产业,非常得法,一点损失浪费都没有;
- 中外亲姻、里党、故旧,见东乡之归者,入门莫不叹息,或为流涕,感弘微之义也。
- 他使用仆人、佣工,能够人尽其用。
- 弘微性严正,举止必修礼度,婢仆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大小,敬之若神。
- 所以家里能够上下同心戮力,财产和利润每年都成倍增长。
- 及东乡君薨,遗财千万,园宅十余所,及会稽、吴兴、琅邪诸处。
- 以至于后来拥有田地三百余顷。
- 太傅安、司空琰时事业,奴僮犹数百人。
- 樊重家所建造的房舍都是层楼高阁,四周有陂渠灌注。
- 公私或谓:
- 樊重家还养鱼、养牲畜,乡里有穷困紧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一般都满足他们。
- 室内资财,宜归二女;
-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 田宅僮仆应属弘微。
弘微一物不取,自以私禄营葬。
-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
- 混女夫殷睿素好摴蒱,闻弘微不取财物,乃滥夺其妻妹及伯母两姑之分,以还戏责。
- 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
- 内人皆化。
- 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
- 弘微之让,一无所争。
- 樊重的钱财积累至成千上万,他便经常周济本家同族,施惠于乡里。
- 弘微舅子领军将军刘湛谓弘微曰:“
- 樊重的外孙何氏,兄弟之间为一些财产而争斗,樊重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索性送给他们两顷田地,来解决他们兄弟之间相互愤恨,相互诉讼。
- 天下事宜有裁衷,卿此不问,何以居官?”
- 本县的人都称道樊重的行为和品德,将他推为三老。
- 弘微笑而不答。
或有讥以谢氏累世财产充殷,君一朝弃掷,譬弃物江海,以为廉耳?
- 樊重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他平素所借给别人的钱财多达数百万,他在遗嘱中安顿子女们将那些有关借贷的文书契约全部烧掉。
- 弘微曰:“
- 向他借贷的那些人听说后都感到很惭愧,争先恐后地前去偿还。
- 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 樊重的孩子们都谨遵父亲的遗嘱,一概不接受。
- 今内人尚能无言,岂可道之使争!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 南阳的冯良,品行高洁,他把自己和妻子的关系处理的如同君臣关系一样,十分讲究礼仪和规矩。
- 刘君良,瀛州乐寿人,累世同居,兄弟至四从,皆如同气。
- 宋代侍中谢弘微的从叔谢混因为受刘毅一党的牵连,被处以死刑。
- 尺布斗粟,相与共之。
隋末,天下大饥,盗贼群起,君良妻欲其异居,乃密取庭树鸟雏交置巢中,于是群鸟大相与斗,举家怪之。
- 谢混的妻子晋阳公主改嫁琅邪王练。
- 妻乃说君良,曰:“
- 公主虽然执意不肯离去,但皇上下诏要她离开谢家,并与谢家断绝关系。
- 今天下大乱,争斗之秋,群鸟尚不能聚居,而况人乎?”
- 公主只好将谢混家的事情委托给谢弘微。
- 君良以为然,遂相与析居。
- 谢混是当世宰相,一门两封,家里拥有田业十多处,童仆杂役上千人,惟独有两个女孩子,年纪都才几岁。
- 月余,君良乃知其谋,夜揽妻发,骂曰:“
- 谢弘微经营谢混家的生意和产业如同给公家办事一样秉公执法,即使是一分钱、一尺帛,进出都有帐目。
- 破家贼,乃汝耶!”
- 宋武帝登基后,晋阳公主被降封为东乡君,因为她颇守大节义理,受到人们的称赞,因此朝廷允许她再重新回到谢家。
- 悉召兄弟,哭而告之,立逐其妻,复聚居如初。
乡里依之,以避盗贼,号曰义成堡。
- 从谢混死到现在已有九年,但谢家的房宇仍然修整一新,仓库里的粮食放得满满的,家里的佣人杂役仍像以前一样多,而且耕种、开垦的田地比过去都多。
- 宅有六院,共一厨。
- 东乡君感叹地说:“
- 子弟数十人,皆以礼法,贞观六年,诏旌表其门。
- 仆射平生很看重弘微,他可以称得上了解人啊,仆射虽死,但香火不灭。”
- 张公艺,郓州寿张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
- 大家都在感叹谢弘微的仁义。
- 麟德中,高宗封泰山,过寿张,幸其宅,召见公艺,问所以能睦族之道。
公艺请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
- 他在奴婢仆人的面前不随便说笑,因此家里从上到下都对他非常尊敬。
- 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协,由尊长衣食,或者不均;
- 东乡君去世之后,留下的财产成千上万,另有庄园、宅第十余所,遍布会稽、吴兴、琅邪等地。
- 卑幼礼节,或有不备。
- 到太傅安、司空琰的时候,谢混家经营产业的奴仆童役仍然有数百人之多。
- 更相责望,遂成乖争。
- 当时社会上有舆论认为,谢混家的财产,室内的钱财应归谢混的两个女儿所有,其余的田宅童仆应当属于弘微。
- 苟能相与忍之,则常睦雍矣。
- 然而,谢弘微连一件东西都没有拿,连给东乡君举行葬礼的开销都是用自己的俸禄支付的。
- 唐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在公卿间最名。
- 家里的人都忍让他,谢弘微更是一无所争。
- 有家法,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等皆束带。
- 弘微的妻弟领军将军刘湛对谢弘微说:“
- 晨省于中门之北。
- 天下的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裁决,你连这件不公平的家事都不去过问,又怎么可以去做官呢?”
- 公绰决公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
- 谢弘微却只笑不答。
- 烛至,则以次命子弟一人执经史立烛前,躬读一过毕,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
- 有的人讽刺谢弘微说,谢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财产非常多,可是却在一时间就全部抛弃了,就好象扔到了大海里一样,但谢弘微竟然还以为这样做是廉洁呢,岂不是傻瓜!
- 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
- 但谢弘微却说:“
- 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
- 亲戚之间争夺财产,是最让人瞧不起的,现在连家里的女人们都能够不说话,我怎么可以引导他们去争斗呢?
- 其遇饥岁,则诸子皆蔬食,曰:“
- 眼下财产或多或少,但还不至于匮乏,等到死了之后,又怎么能分得清财产是谁的呢?”
- 昔吾兄弟侍先君为丹州刺史,以学业未成不听食肉,吾不敢忘也。”
姑姊妹侄有孤嫠者,虽疏远,必为择婿嫁之,皆用刻木妆奁,缬文绢为资装。
- 刘君良,瀛州乐寿人。
- 常言,必待资装丰备,何如嫁不失时。
- 他们家好几代都同在一个大家庭中居住,即使是四从的兄弟,也和同胞兄弟一样亲密和气。
- 及公绰卒,仲郢一遵其法。
- 哪怕是一尺布,一斗米,大家都是共同享有。
- 国朝公卿能守先法久而不衰者,唯故李相昉家。
- 隋朝末年,天下发生了大的饥荒,强盗贼寇非常多,刘君良的妻子想要自己分开居住,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将庭院里一棵树上的两个小鸟调换鸟巢放置。
- 子孙数世二百余口,犹同居共爨。
- 这样一来,两窝鸟就打了起来。
- 田园邸舍所收及有官者俸禄,皆聚之一库,计口日给饼饭,婚姻丧葬所费皆有常数。
- 刘君良一家人都觉得很奇怪,刘君良的妻子于是对丈夫说:“
- 分命子弟掌其事,其规模大抵出于翰林学士宗谔所制也。
- 现在天下大乱,到处都在争斗,连鸟都不能在一起安居,更何况人呢?”
-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
- 过了一个多月,刘君良明白了妻子原先的计谋,便在晚上揪住妻子的头发骂道:“
- 膂力之强,不及熊罴;
- 破家贼就是你!”
- 奔走之疾,不及麋鹿;
- 他把兄弟们都招呼来,哭泣着把分家的真实原因告诉了大家,立刻将他的妻子休回家,众兄弟又向开始那样聚居在一起。
- 飞飏之高,不及燕雀。
- 乡里的人都依靠他们,以防备盗贼。
- 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
- 刘君良的大家庭被称做“义成堡”。
- 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
- 他们的住宅共有六个院落,但只有一个厨房。
- 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
- 刘君良的子侄辈合起来有数十人之多,但都能以礼相待。
- 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
- 贞观六年,唐太宗颁布昭令,旌表刘家。
- 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
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
- 家庭和睦之道:
- 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 忍忍忍
- 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
- 麟德年间,唐高宗到泰山封禅,经过寿张时,驾临张公艺家。
- 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
- 高宗召见张公艺,问他家能够和睦相处的方法。
- 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
- 张公艺拿来纸笔,在纸上写了一百多个“忍”字进呈给高宗皇帝。
- 汝取一支箭折之。”
- 他的意思是说,有的家族之所以不能和睦协调地相处,或者是因为家长分派衣食不公平,或者是因为上下尊卑的礼节有疏漏,这样,家庭内部互相责备,产生怨恨,便形成了矛盾和争斗。
- 慕利延折之。
- 倘若家人都能够互相忍让,那么家族成员就能和睦相处了,整个家族也能长盛不衰。
- 又曰:“
汝取十九支箭折之。”
- 礼乐教子诗书传家
- 慕利延不能折。
- 唐朝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在公卿士大夫间最为知名。
- 阿豺曰:“
- 他家家法很严。
- 汝曹知否?
单者易折,众者难摧。
- 中门的东边有个小书斋,只要不是朝见皇帝的日子,他每天清晨准时到小斋去,仲郢等子女都整装束带地站在中门之北向他问早安。
- 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
- 柳公绰从早到晚不管是处理公事还是私事,以及接待宾客、和弟弟公权及堂弟们进食就餐,从早晨到晚上都不离开小书斋。
- 言终而死。
- 掌灯以后,就依次叫子弟们捧着经史之书站在灯前,亲自朗读一遍,然后开始讲解做官治家的方法。
- 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 公绰或谈论文章,或聆听弹琴,直到深夜方才回到卧室睡觉,这时子女们又站在中门之北向他道晚安。
- 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
- 这样坚持了二十多年,从未改变过。
- 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 如果遇到饥荒年月,子女们就以蔬菜为食,公绰对他们说:“
- 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
- 先前我们兄弟侍奉父亲丹州刺史,因为学业未成,不让吃肉,我至今也不敢忘记。”
- 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
- 堂姊妹中若有丧夫守寡的,即使是关系非常疏远的,公绰也要为她们选择夫婿,准备嫁妆,那些嫁妆都是木刻镜匣以及染花的丝织品。
- 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
- 公绰还常常说:
- 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
- 与其一定要等待嫁妆丰厚完备,还不如及时出嫁。
- 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
- 等到公绰去世后,儿子仲郢完全遵守家法,按父亲的做法治家。
- 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
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
- 在当朝的公卿之中,能够坚持遵守古代礼法的,只有太宗时的宰相李昉。
- 怀德惟宁,宗子惟城;
- 他家好几代的子孙约有二百多口,但仍然没有分家,还在一起吃饭。
- 毋俾城坏,毋独斯畏;
- 家里田园房产的所有收入,以及家里做官者的俸禄,都交回家里统一管理。
- 苟为独居,斯可畏矣。”
- 平时按人口分配饭食,婚嫁丧葬的开支都有规定。
- 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
- 李家大家庭的规模大概已超过了翰林学士宗谔家的规模。
- 不可。
公族,公室之枝叶也。
- 单箭易折,众箭难断
- 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
- 人的爪牙再锋利,也比不上虎豹;
- 葛藟犹能庇其根本,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
- 力量再强大,也比不上熊罴;
- 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
- 飞得再高,也不及燕雀。
- 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
- 如果不是靠大家的力量来抵御外患,就会被其他动物吞食。
- 谁敢携贰!
- 因此贤德之人教给人们礼法,告诉人们父子兄弟应该相亲相爱。
- 若之何去之?”
- 一个人如果爱戴他的父亲,就同样会爱他的兄弟;
- 昭公不听,果及于乱。
- 热爱他的祖宗,就同样会爱他的宗族。
- 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
- 哪里只是为了壮观和秩序井然以达到表面上的荣耀呢?
- 左师曰:“
- 实在是希望互相保护,抵御外敌啊。
- 汝亥也,必亡。
- 吐谷浑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他患病快死的时候对儿子们说:“
- 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
- 你们各拿一支箭给我,我要玩个游戏。”
- 人亦于汝何有?”
- 一会儿对弟弟慕利延说:“
- 既而,华亥果亡。
- 你拿一支箭来折断它。”
- 孔子曰:“
- 你去拿十九支箭来,将其折断。”
-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 慕利延却不能折断。
-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 这时阿豺对儿子们说:“
-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
- 你们知道吗?
- 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故欲爱其身而弃其宗族,乌在其能爱身也?”
- 一支箭很容易折断,众多的箭在一起,就难以折断,只要你们戮力同心,国家就可以稳固。”
- 孔子曰:“
- 阿豺是戎狄之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护才能够强大的道理,何况我们是中原内地的人呢?
-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善为家者,尽其所有而均之,虽粝食不饱,敝衣不完,人无怨矣。
- 古代的贤德之人知道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所以又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做为辅助。
- 夫怨之所生,生于自私及有厚薄也。
- 即便如此,仍觉得不够,所以又爱护和抚育百姓,让百姓来做为自己的护卫。
- 汉世谚曰:“
- 爱护天下的民众,就等于是在爱护自己的亲戚。
-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 如果能这样,那么自己就会安如泰山,永无危殆。
- 言尺布可缝而共衣,斗粟可舂而共食。
- 别人怎么能够侵犯、侮辱你呢!
- 讥文帝以天下之富,不能容其弟也。
- 所以,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都是先和睦自己的本族远亲,然后再去保护天下的百姓。
- 梁中书侍郎裴子野,家贫,妻子常苦饥寒。
- 却不知道你一旦孤立无援,别人就会来戕害你,最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
- 中表贫乏者,皆收养之。
- 从前,周厉王抛弃九族,当时的人们写诗来讽刺他:“
- 时逢水旱,以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曾无厌色。
- 不要损坏自己的护卫啊,不要独任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