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战国策)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由战国策创作

原文: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先秦-战国策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鄢、昆阳、邵陵、舞阳、新郪;东有淮、颖、沂、黄、煮枣、海盐、无疏;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然横人谋王,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国患,不被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媿之。
  “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说明:古文之家的工作重心是对古诗文进行校对并注音,我们所提供的译文、注释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聚合,仅供参考,文章所涉及的字、词发音请以拼音版作为主要参考。
    对照翻译: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
      苏秦为了赵国的合纵联盟游说魏襄王说:“
    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鄢、昆阳、邵陵、舞阳、新郪;
    大王的国土,南边有鸿沟、陈地、汝南,还有许地、鄢地、昆阳、召陵、舞阳、新郪;
    东有淮、颖、沂、黄、煮枣、海盐、无疏;
    东边有淮水、颍水、沂水、外黄、煮枣、海盐、无踈;
    西有长城之界;
    西有长城边界;
    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地方千里。
    北有河外、卷地、衍地、酸枣,土地纵横千里。
    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
    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以致于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
    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
    百姓众多,车马成群,日夜奔驰不绝,其声势和三军士兵相比没有什么区别。
    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
    我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力不亚于楚国。
    然横人谋王,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国患,不被其祸。
    然而那些主张连横的人却劝说大王结交如虎狼一样残暴的秦国,和它一起侵犯天下各国,若国家因此遭受祸患,他们又不肯为您分忧。
    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
    他们依仗强秦的势力,在国内胁迫君主,所犯下的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且魏,天下之强国也;
    再说魏国是天下的强国。
    大王,天下之贤主也。
    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
    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媿之。
    如今竟有意投向西方服事秦国,自称是秦国东方的属国,建筑秦帝行宫,接受秦的封赏,春秋两季给它进贡助祭,我心里替大王惭愧。
      “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
      我听说越王勾践靠着三千残兵败将,在于隧擒获了夫差;
    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
    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杀死了商纣王。
    岂其士卒众哉?
    这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
    诚能振其威也。
    其实是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
    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如今我听说大王的兵力,训练有素的士兵二十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战马五千匹。
    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
    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武王的力量!
    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
    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秦国。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
    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
    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
    群臣之中凡是主张事奉秦国的人,都是奸臣,绝对不是忠臣。
    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作为臣子却割让君主的土地与外国勾结,窃取一时的功名和好处,却不顾及后患,损害国家的利益,去满足个人的私利与欲望,在国外仰仗强秦威势,在国内胁迫自己的君主割让土地,对于卑劣行为,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周书》曰:“
      《周书》说:“
    绵绵不绝,缦缦奈何?
    微弱时如不及早斩断,等到长大了还能拿它怎么办?
    毫毛不拔,将成斧柯。
    幼苗的时候如果不抓住时机将它铲除,等到将来长大了就要用斧头砍。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
    事先不能当机立断,事后就会有大祸等着。
    将奈之何?
    到那时不知该怎么办?’
    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如果大王真的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那么必然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
    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
    因此敝国国君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奉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
    魏王曰:“
    魏王说:“
    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
    我不贤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
    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今天您用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我愿意以我的国家来听信你的建议。”

    注释:

    〔明〕《説文》:“朙,照也。从月,从囧。明,古文朙,从日。”〔商承祚〕《説文中之古文攷》:“朙、明皆古文也……囧象光之煽動,有明意,故可用為明。……日月相合以會明意。”〔邵瑛〕羣經正字:“今經典俱从古文”。“石經作明,盖省朙為明,非从目也。”(一)míng 《廣韻》武兵切(《集韻》眉兵切),平庚明。陽部。(1)光明;明亮。与“昏暗”相对。《爾雅·釋言》:“明,朗也。”《廣韻·庚韻》:“明,光也。”《易·繫辭下》:“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荀子·天論》:“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徐霞客遊記·粤西遊日記三》:“洞前後通明,溪流其間。”〔茅盾〕《风景谈》:“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特指天亮。《詩·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漢書·儒林傳·梁丘賀》:“故事,上常夜入廟,其後待明而入,自此始也。”〔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2)修明;严明。指心地光明,政治或法纪清明。《詩·大雅·皇矣》:“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官法明,故不任知慮。”《孟子·公孫丑上》:“國家間暇,及是時,明其政刑。”〔元〕佚名《千里獨行》楔子:“你則合操士馬,教三軍,明隄備,破〔曹〕兵。”(3)指松明,照明物。〔唐〕〔柳宗元〕《商山臨路孤松詩題》:“〔商山〕臨路有孤松,往來斫以為明。”(4)照亮。《樂府詩集·清商曲辭·讀曲歌》:“無油何所苦,但使天明儂。”〔唐〕〔劉禹錫〕《途中早發》:“馬踏塵上霜,月明岡頭路。”〔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十二:“(〔陳伯璣〕詩)寒日明孤城,斜風下飛鳥。”又映照。《吕氏春秋·達鬱》:“人皆知説鏡之明己也,而惡士之明己也。”〔唐〕〔駱賓王〕《王昭君》:“金鈿明〔漢〕月,玉筯染胡塵。”〔明〕〔朱有燉〕《義勇辭金》第一折:“試看我金槍明曉日,寶劍掣秋霜。”(5)点燃;点亮。《潛夫論·遏利》:“知脂臘之可明鐙也,而不知其甚多則冥之。”〔宋〕〔辛棄疾〕《鷓鴣天·翠木千尋上薜蘿》:“明畫燭,洗金荷,主人起舞客齊歌。”《徐霞客遊記·粤西遊日記二》:“過棧,達西崖,與洞門正隔溪相向,乃明炬燭之。”(6)眼睛;视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孫奭〕疏:“目之明能觀視其秋毫之末鋭,而不能見一大車之薪木,則王信乎否乎。”《史記·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又视力好,眼睛亮。《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貟。”〔三國〕〔蜀〕〔諸葛亮〕《視聽》:“觀日月之形,不足以為明,聞雷霆之聲,不足以為聽。”(7)明了;通晓。《廣雅·釋詁一》:“明,通也。”《韓非子·外儲説右下》:“爵禄生於功,誅罰生於罪,臣明於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南史·隱逸傳下·劉慧斐》:“〔慧斐〕尤明釋典,工篆隷。”《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六回:“(〔爰邵〕)素明《周易》。”〔黄节〕《宴集桃李花下》:“我少学兵法,亦明古武备。”(8)分辨;区分。《玉篇·明部》:“明,察也。”《正字通·日部》:“明,辨也。”《左傳·隱公五年》:“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論》:“〔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民族主义……国之独立,使能率由此主义,各明其界限以及于未来永劫,岂非天地间大快事。”(9)明白;清楚。《玉篇·明部》:“明,審也。”《戰國策·齊策一》:“此不叛寡人明矣,曷為擊之!”〔高誘〕注:“明,審。”〔明〕〔王世貞〕《藝苑巵言》卷三:“《檀弓》簡,《考工記》煩;《檀弓》明,《考工記》奥。”〔鲁迅〕《书信·致增田涉(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六日)》:“评论《铁流》的作者,底细不明。”(10)彰明;显示。《字彙·日部》:“明,顯著也。”《易·繫辭下》:“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三國〕〔蜀〕〔諸葛亮〕《兵要》:“數里之外,五人為部,人持一白幡,登高外向,明隱蔽之處。”〔清〕〔鄒容〕《革命軍》:“自格致學日明,而天予神授為皇帝之邪説可滅。”?聪明。《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鏡花緣》第七十八回:“因姐姐天姿明敏,一切爽快,所以才奉求的。”又高明。《遼史·宗室傳·蕭胡篤》:“曾祖〔敵魯〕,明醫。人有疾,觀其形色即知病所在。”〔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一折:“老身欲教小姐寫字彈琴,争奈無個明師。”?贤明;贤能。《書·堯典》:“明明揚仄陋。”〔蔡沈〕集傳:“上明,謂明顯之;下明,謂已在顯位者。”〔宋〕〔王安石〕《封舒國公》:“陳迹難尋〔天柱〕源,疏封投老誤明恩。”〔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類·本朝取天下先後》:“明良際遇之艱,兇獷服馭之難,興誦厥迹,令人惕然。”?长成;成就。《爾雅·釋詁下》:“明,成也。”〔郝懿行〕義疏:“明,古文从月从日。《史記·曆書》云: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是明以日月成為義,故明訓成。孟者,長也,長大亦成就。”《詩·周頌·臣工》:“於皇來牟,將受厥明。”〔王引之〕述聞:“(家大人曰)暮春之時,麥已成熟,故曰將受厥成。”《墨子·天志上》:“然則何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高亨〕新箋:“此處明字當訓為成,言上天對於百姓皆使之長成與成就也。”?强盛;旺盛。《左傳·哀公十六年》:“與不仁人争明,無不勝。”〔王引之〕述聞:“家大人曰:疑當讀‘與不仁人争明’為句。明,猶彊也。”《淮南子·説林》:“石生而堅,蘭生而芳,少自其質,長而愈明。”〔高誘〕注:“明,猶盛也。”《論衡·道虚》:“膚温腹飽,精神明盛。”?神明。祭神、供神及死者的祭物皆洁净,故称明。《釋名·釋喪制》:“送死曰明器,神明之器,異於人也。”《字彙·日部》:“明,神靈也。”《周禮·秋官·司烜氏》:“以鑒取明水於月。”〔賈公彦〕疏:“明者,潔也。”《禮記·曲禮下》:“稷曰明粢。”〔孔穎達〕疏:“明,白也。”?尊敬。《管子·牧民》:“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祇山川、敬宗廟、恭祖舊。”〔郭沫若〕等集校:“〔聞一多〕按:明,猶敬也。金文明、盟同字,本訓祭,故引申而有敬義。”《禮記·禮運》:“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鄭玄〕注:“明,猶尊也。”又敬辞。《後漢書·鄧禹傳》:“明公雖建藩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佛家语,真言的别称。〔遼〕〔覺苑〕《演密鈔》卷一:“明者,明咒,真言之别稱。”《大日經疏》卷十二:“破除一切無明煩惱之闇,故名之為明,然明及真言義有差别。若心口出者名真言,從一切身分任運生者,名之為明也。”?指白昼。《小爾雅·廣言》:“明,陽也。”《左傳·昭公元年》:“明淫心疾。”〔杜預〕注:“明,晝也。”《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論》:“則壹晦壹明。”整理小组注:“晦,夜晚;明,白晝。”〔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一折:“我不合於家為國,無明夜,將烟塵掃蕩。”?旧指生或人世间。《太平廣記》卷三百七十八引〔唐〕〔張讀〕《宣室志》:“比以幽明異路,不可詣汝之門。”《樂府詩集·郊廟歌辭·隋感帝歌》:“人神接禮,明幽交暢。”〔唐〕〔李白〕《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鏡照萬方,幽明咸熙。”?今之次。如:明天;明年。《左傳·昭公七年》:“其明月,〔子産〕立〔公孫泄〕及〔良止〕以撫之。”〔唐〕〔王維〕《宿鄭州》:“明當渡〔京水〕,昨晚猶〔金谷〕。”《紅樓夢》第一百十九回:“到了明日,果然〔探春〕回來。”?用同“名”。称说。《太平經·四吉四凶訣》:“舉士得其人,善如斯矣,天上明此續命之符。”《水滸全傳》第五十一回:“〔朱仝〕見了,心頭一把無明業火,高三千丈,按納不下。”?通“萌(méng)”。〔清〕〔高翔麟〕《説文字通·明部》:“明,通萌。”1。庶民,老百姓。《管子·侈靡》:“美壟墓,所以文明也。”〔郭沫若〕等集校:“〔沫若〕按:〔劉師培〕謂‘明當作萌’是也……文萌,謂畫工雕工之類耳。”《墨子·尚同下》:“唯辯而使助治天明也。”2。萌发。《文心雕龍·明詩》:“離合之發,則明於圖讖。”〔范文澜〕注:“明,〔唐〕寫本作萌,是。”?通“盟”。对神发誓立约。《易·隨》:“有孚在道,以明,何咎。”〔闻一多〕新義:“明,亦當讀為盟,以讀為已,言已祭則無咎也。”《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五政》:“帝箸之明,明曰:‘反義逆時,其刑視之(〔蚩)尤〕。’”?通“鳴”。鸡叫。《文選·陸機〈擬今日良宴會〉》“譬彼伺晨鳥,揚聲當及旦”〔唐〕〔李善〕注:“《春秋考異郵》曰:‘鶴知夜半,雞應旦明。’明與鳴同,古字通。”?朝代名。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推翻〔元〕朝统治,建都〔南京〕,定国号〔明〕。到〔明成祖〕,迁都〔北京〕。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被推翻。共历十六帝,统治277年。?古州名。〔唐〕〔开元〕二十六年设置,以境内有〔四明山〕得名。治所在〔鄮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南),辖境相当于今〔浙江省〕〔甬江〕流域及〔慈溪市〕、〔象山县〕、〔舟山群岛〕等地。《集韻·庚韻》:“明,州名。”〔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浙江四·序》:“〔唐〕〔乾元〕初……〔浙江〕東節度史領〔越〕、〔睦〕、〔衢〕、〔婺〕、〔台〕、〔明〕、〔處〕、〔温〕八州。”?姓。《通志·氏族略三》:“〔明〕氏,〔姬〕姓,〔虞仲〕之後也。有〔百里奚〕者,為〔虞〕之公族大夫。〔晋獻公〕滅〔虞〕,虜〔虞公〕及其大夫〔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自此遂為〔秦〕大夫。〔奚〕生〔孟明視〕。視,名也;明,字也。以字為氏。”(二)mèng 《集韻》莫更切,去映明。〔明津〕又作“盟津”、“孟津”。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州市〕南。《集韻·映韻》:“盟,〔盟津〕,地名。或作明,通作孟。”明;目明。《玉篇·目部》:“??,目明也。”〔清〕〔顔元〕《存學編》卷二:“必是〔程先生〕當初説得高了,他們只??見上截,少下面著實功夫,故流弊至此。”《汉语大字典》
    〔明〕mingㄇ〡ㄥˊ〔《广韵》武兵切,平庚,明。〕〔《集韵》眉兵切,平庚,明。〕1:指日月的光亮。2:用以指代太阳。参见“明两”。3:照亮。4:光明;明亮。5:天亮;黎明。参见“明发”。6:点燃;点亮。7:特指松明。8:明艳;鲜艳。9:明白;清楚。10:懂得;了解;通晓。11:明显。12:公开;不隐蔽。13:证明;阐明;表明。14:圣明;明智;明察。15:指使明智。16:心地光明。参见“明人不做暗事”。17:白昼;白天。18:旧时指人世间、阳世。19:严明。20:清明;修明。21:尊崇;尊敬。22:用作敬辞。23:指贤明的人。24:高明。25:眼睛;视力。郑玄注:〔引〕“明,目精。”26:眼力好;视觉敏锐。27:分辨;区分。28:成;收成。29:指使成长。30:强盛;旺盛。高诱注:〔引〕“明,犹盛也。”31:洁净。旧时祭神、供神之物皆洁净,故以明泛指祭神、供神之物。郑玄注:〔引〕“明,犹洁也。”参见“明水”、“明衣”、“明器”。32:神;神灵。颜师古注:〔引〕“明谓神灵。”33:今之次,下一个(专指年、月、日)。34:指五明。古印度五种学问。参见“五明”。35:副词。明白地。36:通“盟”。对神发誓立约。37:用同“名”。38:通“勉”。努力;尽力。39:通“萌”。萌发。范文澜注:〔引〕“明,唐写本作萌,是。”40:通“萌”。庶民,老百姓。41:通“鸣”。鸣叫。唐李善注:〔引〕“《春秋考异邮》曰:‘鹤知夜半,鸡应旦明。’明与鸣同,古字通。”42:朝代名。公元1368-1644年。43:姓。◎南朝齐有明僧绍。见《南齐书·高逸传》本传。《汉语大词典》

战国策相关作品
      苏代为田需说魏王曰:“臣请问文之为魏,孰与其为齐也?”王曰;“不如其为齐也...
      犀首见梁君曰:“臣尽力竭知,欲以为王广土取尊名,田需从中败君,王又听之,是...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梁君与田侯不欲。犀首曰:“请国出五万人,不...
      公孙衍为魏将,与其相田繻不善。季子为衍谓梁王曰:“王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不...
      魏令公孙衍请和于秦,綦母恢教之语曰:“无多割。曰,和成,固有秦重和,以与王...
    打印版文档下载
    战国策(先秦)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图片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