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师说》的原文打印版、繁体版、对照翻译及详解(韩愈)

《师说》由韩愈创作

题记: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原文: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繁体版(已校对):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

    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弟子,聞道有先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時,學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说明:古文之家的工作重心是对古诗文进行校对并注音,我们所提供的译文、注释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聚合,仅供参考,文章所涉及的字、词发音请以拼音版作为主要参考。
    对照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
      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之,则曰:“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呜呼!
    唉!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
    孔子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依靠他 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所以,用 来……的凭它(他)来……的。受,同“授”, 传授。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之,指知识 和道理。
    〔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其,它们,指不跟从 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闻〕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学习。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 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 的区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 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出人〕超出一般人。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身〕自己。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惑〕糊涂。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本的文字, (帮助他)学习句读。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 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下文“惑之不解”结 构同此。
    〔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 不向老师学习。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 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不,同“否”。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 弃了。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 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 生之类的话。云者,如此之类。
    〔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以地位低者为 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 近乎谄媚。谀,谄媚奉承。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乃〕竟。
    〔欤(yú)〕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常师〕固定的老师。
    〔郯(tán)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郯国(今山 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苌(cháng)弘(生卒年不详)〕周敬王时的大 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
    〔师襄(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 曾跟他学过琴。
    〔老聃(dān)〕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郯子之徒〕郯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四个人)。 徒,同类的人。
    〔贤〕才德优秀。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原句 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必〕不一定。
    〔贤〕超过。
    〔术业〕学术技艺。 
    〔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即李蟠,唐德宗 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六艺经传(zhuà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其中《乐》久已失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全面。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 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嘉〕赞许。
    〔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贻(yí)〕赠送。

韩愈相关作品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
    条山苍,河水黄。 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冈。 ...
    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十步平如削。 短垣三面缭逶迤,击鼓腾腾树赤旗。 新秋朝凉未...
韩愈(唐代)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

师说图片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