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哀字的意思及解释

拼音字典
  • 哀意思及解释
字义意思

哀(āi)
悲痛:悲哀。哀求。哀叹。哀鸣。哀思。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哀艳(诗文凄测动人而华丽)。
悼念:哀悼。默哀。
旧时称死去母亲:哀子(a.母丧而父存;b.古称居父母丧的人)。
悲乐

哀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哀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详细意思

>>āi
〈形容词〉
(1)(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2)同本义
哀,闵也。——《说文》
哀,痛也。——《广雅》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注:“伤也。”
呜呼哀哉。——《柳敏碑》
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礼记·檀弓》
僵卧孤村不自哀。——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3)又如:哀咜(悲哀叹息);哀诏(皇上驾崩后,新君通告全国的文书);哀哉(表示悲伤或痛惜的感叹词);哀毁骨立(形容对父母的故去非常悲哀,以致瘦得皮包骨了)
(4)形容声音凄清尖锐
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又如:哀弦(悲凉的弦乐声);哀笳(悲凉的胡笳声);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词性变化


>>āi
〈动词〉
(1)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穆天子传》。
(2)又如:哀恕(同情宽恕)
(3)慰问;哀悼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又如:哀文(哀辞)
(5)哀求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聊斋志异·妖术》。
(6)又如:哀请(哀告,哀求;苦苦请求);哀祈(哀求)
(7)通“爱”。爱护
国虽弱,令必敬以哀。——《管子·侈靡》
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说山》
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见哀之交,几于不结。——《管子·形势》
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吕氏春秋·报更》
(8)哀叹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名词〉

古汉语意思

āi
①<形>悲痛;伤心。《荆轲刺秦王》:“伏尸而哭,极哀。”《柳毅传》:“词毕,又哀咤良久。”《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又〗<形意动>以……为哀。《殽之战》:“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②<动>怜悯;同情。《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名〉丧事。《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哀感顽艳】形容文章凄恻动人,能使愚昧和聪明的人都为之感动。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哀。”后也用以指某些专写艳情的作品。
【哀毁骨立】父母死后,由于过分悲伤,身体瘦得像皮包骨头。《世说新语·德行》“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
【哀鸿】1、哀鸣的大雁。2、比喻无家可归、呻吟呼号的灾民。洪昇《长生殿·收京》“堪惜,征调千家,流离百室,哀满地悲戚。”


通假字:-,
古代典籍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二】【口部】
   閔也。从口衣聲。烏開切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

閔也。閔,弔者在門也。引伸之凡哀皆曰閔。从口。衣聲。烏開切。古音在十五部。


在康熙字典位置:《康熙字典》第188页 第11字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解释:

[①][āi]
[《廣韻》烏開切,平咍,影。]
(1)悲痛;悲伤。
(2)怜悯;怜爱;同情。
(3)慰问;哀悼。
(4)谓居父母之丧。参见“哀子”。
(5)哀求。
(6)指声音凄清尖利。
(7)诗体的一种。
(8)老羊腹中有物曰哀。
(9)姓。汉有哀置。见《後汉书·乐成靖王党传》。

字典出处
字典出处:[ 古文字诂林 ]:02册,第1部,口部,157,[ 故训彙纂 ]:350|0428.13,[ 说文解字 ]:编号0935,第02卷上,口部第157字,[ 康熙字典 ]:页188第11,[ 汉语字典 ]:卷1页0620第10,[ 辞 海 ]:卷2页7040第1,
相关词语 哀转久绝

声音悲凉婉转,长久不停息。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