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磬字的意思及解释

拼音字典
  • 磬意思及解释
字义意思

磬(qìng)

古代打击兵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缢杀:“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
古同“罄”,空,尽。

磬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磬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详细意思


qìng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手又持小槌像击磬的形象。本义: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
同本义〖chimestone;musicalstone〗
磬,乐石也。——《说文》
小华之山多磬石。——《山海经·西山经》
泗滨浮磬。——《书·禹贡》
笙磬同音。——《诗·小雅·鼓钟》
依我磬声。——《诗·商颂·那》
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淮南子·泛论》
钟磬置于水中。——宋·苏轼《石钟山记》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西门豹治邺》
又如:磬人(负责治磬的官员);磬工(负责制磬的官员);磬色(玉磬的光彩);磬师(古乐官名);磬管(两种古乐器名)
适宜制磬的美石〖finestone〗。如:磬石(适宜制磬的美石);磬错(磨磬用的石头)

古汉语意思

qìng
①<名>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多用石或玉制成,状如曲尺。《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于水,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②<名>和尚敲打的一种铜质钵状法器。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
【磬控】善御马。
【磬折】腰弯如磬形,表示恭敬。


通假字:-,
古代典籍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九】【石部】
   樂石也。从石殸。象縣虡之形。殳,擊之也。古者母句氏作磬。殸,籒文省。硜,古文从巠。苦定切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

石樂也。石樂各本作樂石。誤。今正。樂下云。五聲八音總名也。瑟下云。弦樂也。簫,下皆云。管樂也。則此當云石樂信矣。匡謬正俗所引巳作樂石。其誤巳久。或疑樂石字見秦繹山刻石。不知與此無涉也。彼謂可樂之石。此謂製石之樂。 * 通曰。磬者,夷則之氣也。从石。句。??象縣虡之形。各本??作殸,上屬。今正。豈下云。陳樂立而上見也。从屮。此从屮謂虡之上出可見者,崇牙樹羽是也。一象枸之横。丨象虡之植。?象編磬係焉也。或曰?象磬之股。丨象磬之??。磬之懸,股橫出而??直。凡言磬折者取象於此。程氏瑶田通藝錄言之詳矣。殳所擊之也。所以二字今補。說从殳之意。磬从石殳會意。而又象其形也。苦定切。十一部。古者毋句氏作磬。毋各本作母。今正。明堂位注引世本作曰無句作磬。風俗通,山海經注,廣雅皆作毋句。古無毋通。句其俱反。


在康熙字典位置:《康熙字典》第836页 第2字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解释:

[①][qìng][《廣韻》苦定切,去徑,溪。]
“硜2”的今字。
(1)古代打击乐器。状如曲尺。用玉、石或金属制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
(2)适宜制磬的美石。
(3)寺院中召集众僧用的云板形鸣器或诵经用的钵形打击乐器。
(4)南齐时报更用的响器。后因以借指时钟。
(5)弯腰。表示谦恭。
(6)泛指身形曲折如磬。
(7)形容鸣声如击磬。
(8)放马疾驰。参见“磬控”。
(9)古死刑之一。悬而缢杀。
(10)副词。方言。适才。
(11)通“俔”。譬如,如同。
(12)通“罄”。空,中空。
(13)通“罄”。尽,罄尽。
(14)通“罄”。全;遍。参见“磬地”。
(15)通“罄”。形容声音坚致。
(16)通“謦”。轻声咳嗽。参见“磬欬”。

字典出处
字典出处:[ 古文字诂林 ]:08册,第34部,石部,32,[ 故训彙纂 ]:1588|1666.7,[ 说文解字 ]:编号6008,第09卷下,石部第32字,[ 康熙字典 ]:页836第02,
相关词语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