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蒿字的意思及解释

拼音字典
  • 蒿意思及解释
字义意思

蒿(hāo)
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如丝状,有特殊的气味,开黄绿色小花,可入药(亦称“青蒿”、“香蒿”):蒿莱(杂草,喻草野百姓)。
气蒸出的样子。
消耗。

蒿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蒿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详细意思

>>hāo
〈名词〉
(1)(形声。从艸,高声。本义:草名。有白蒿、青蒿、牡蒿、臭蒿等多种。特指青蒿)
(2)即青蒿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小雅·鹿鸣》
(3)蒿子,蒿属的一种植物。引申为野草的意思。如:蒿艾(即艾蒿。一种野生的草。泛指野草);蒿棘(蒿草与荆棘);蒿藜(蒿和藜。泛指杂草;野草);蒿蓬(蒿草与蓬草)

词性变化


>>hāo
〈动词〉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庄子·骈拇》
(1)又如:蒿目时艰(形容对时局忧虑不安)
(2)物之精气蒸出的样子。如:蒿蒸(蒸腾貌);蒿蒿(形容气体浮生的样子)
(3)用同“薅”
我把花子腿砸折了,把淫妇鬓毛都蒿净了。——《红楼梦》
(4)忧烦;忧虑不安。如:蒿恼(骚扰;打扰;烦恼);蒿目(忧虑不安);蒿然(忧烦;忧虑不安);蒿忧(为世事忧虑)

古汉语意思

hāo
①<名>草名,艾类。有青蒿、牡蒿、白蒿、茵陈蒿等。《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②<动>消耗、损耗。《国语·楚语上》:“使民蒿焉忘其安乐。”
③<形>气蒸的样子。
【蒿里】墓地。李贺《绿章封事》:“休今恨骨填蒿。”
【蒿目】举目远眺。


通假字:-,
古代典籍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一】【艸部】
   菣也。从艸高聲。呼毛切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

菣也。釋艸,小雅毛傳同。陸璣曰。靑蒿也。从艸。高聲。呼毛切。二部。籒文作蒿。


在康熙字典位置:《康熙字典》第1050页 第25字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解释:

[①][hāo]
[《廣韻》呼毛切,平豪,曉。]
(1)蒿草。
(2)气蒸发貌。
(3)忧烦;忧虑不安。参见“蒿然”。
(4)通“耗”。消耗。
(5)通“”。参见“蒿目”。
(6)用同“薅”。
[②][gǎo]
[《集韻》古老切,上晧,見。]
同“稾1”。
谷类的茎秆。参见“蒿2矢”。

字典出处
字典出处:[ 古文字诂林 ]:01册,第14部,艸部,429,[ 故训彙纂 ]:1960|2038.3,[ 说文解字 ]:编号0670,第01卷下,艸部第429字,[ 康熙字典 ]:页1050第25,
相关词语 蒌蒿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有柄,羽状分裂,背面密生灰白色细毛,花冠筒状,淡黄色。叶子可以做艾的代用品。


蓬蒿

(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
(2).借指荒野偏僻之处。
(3).茼蒿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茼蒿》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