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曰慎独则心安
- 一曰慎独则心安
-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 自修之道,最难的是养心。
- 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 内心既然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却不能真心实意地用力,努力行善除恶,那就是自欺。
- 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
- 内心是否自欺,这是别人所无法知道的,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 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
- 所以《大学》的“诚意”这一章,两次提到“慎独”。
- 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
- 如果真的能像爱美色一样爱善,像讨厌不好的气味一样憎恨恶,努力克服私欲,维护公理,那么《大学》里所说的“自慊”,《中庸》里所说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就都能切实实行了。
- 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
- 即如曾子所说的“自我反省觉得自己很正直”,孟子所说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养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重要的”,也都是这个意思。
-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
- 所以只要能慎独,自我反省就不会内疚,内心就可以对得起天地和鬼神的质疑,绝对不会有行为不能让自己的内心满意而心情沮丧的时候。
-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 人,如果没有任何一件事会令自己的内心觉得惭愧,那就会内心坦荡,内心常常愉快自足而宽厚平和,是人生最重要的自强之道,最重要的寻乐法门,是修身第一要紧的事。
- 二曰主敬则身强
- 二曰主敬则身强
- “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
- “敬”这个字,孔门拿来教育人,春秋时期的士大夫也常常说“敬”。
- 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
- 到了程子和朱子,那可就是千言万语都离不开这个“敬”字。
-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
- 内心专静纯一,外表整齐严肃,是“敬”的功夫;
-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
- 出门就好像是要见身份极贵重的宾客一样端庄,使唤人民就好像是要参与国家最重大的祭祀典礼活动一样庄重,是“敬”的气象;
- 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 自己修身来安定百姓,恭敬而令天下太平,是“敬”的效果和验证。
- 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飨帝”,盖谓敬则无美不备也。
- 程子说“上下都能恭敬,那天地就会在自己的轨道运转,万物就会生长发育良好,气息没有一处不和谐,麟、凤、龟、龙四种灵物都会出现,聪明睿智,都从这里生出,用这来侍奉上天祭祀上帝”,是说只要做到“敬”,就什么美好都会具备。
- 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
- 庄严恭敬就会日益刚强,安乐放纵就会日益苟且,这都是自然而然的验证。
- 虽有衰年病躯,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为之悚,气为之振。
- 虽然是年老多病,我一遇到参与重大典礼祭祀活动时,或者战场上军事危急时,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全神贯注,精神振作。
- 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
- 这足以让我们知道“敬”能够让人身心变强。
-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能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 如果能做到人不管是多还是少,事不管是大还是小,都能恭敬,不松懈,不怠慢,那身体会强健,又有什么可值得怀疑呢?
- 三曰求仁则人悦
- 三曰求仁则人悦
-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
- 凡是人,一生下来,就得天地的理以成就他的人性,得天地的气以成就他的人形。
- 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 我和百姓乃至万物,在根本上都是同出一源。
-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 如果只知道利己,而不知道爱人惜物,是已经违背我与百姓乃至万物同出一源的这一认识并且犯错了。
-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 至于做大官得厚禄,处在社会顶层的人,本就有为人民解除困苦危难的责任;
-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 读书,学习古代的经典,稍稍明白大义,就有教育后知后觉的责任。
- 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
- 如果只晓得做一个自了汉,却不知道要教育和培养黎民百姓,那就是对上天偏爱并赐给我们的才能,辜负太大。
-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 孔子教育人,没有比求仁更重要的,而最紧要的,没有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句更要紧的。
- 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馀,不假外求;
- 能立的人自我树立而不畏惧,好比富人什么东西都有馀,不需要向外索求;
- 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
- 能达的人处处通达而不悖谬,好比贵人登高一呼,四面的群山都回应。
- 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 人,谁不想自己能有所树立能腾达呢,如果能推己及人,也让别人能树立能腾达,那就是和万物一起欣欣向荣了。
- 后世论求仁者,莫精于张子之《西铭》。
- 后世讲求仁的,没有比张子《西铭》讲得更精微了。
- 彼其视民胞物与,宏济群伦,皆事天者性分当然之事。
- 将世人视为我的同胞,将万物视为我的同类,广泛救济众人,都是侍奉上天的人天赋本性决定的理所当然该做的事。
- 必如此,乃可谓之人;
- 必须这样,才能算是人;
- 不如此,则曰悖德、曰贼。
- 不这样,就是违背道德,就是贼人。
- 诚如其说,则虽尽立天下之人,尽达天下之人,而曾无善劳之足言,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 如果真能做到《西铭》里说的那样,那即便是让天下人都能树立,让天下人都能腾达,也竟没有什么功德和劳苦值得拿来说,人哪里会有不喜欢不依附的呢?
- 四曰习劳则神钦
- 四曰习劳则神钦
-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
- 凡是人,没有不贪图安逸而憎恶辛劳的。
- 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 不管是高贵还是贫贱、聪明还是愚蠢,年老还是年轻,都贪图安逸而畏惧辛劳,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
-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 人,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饭菜,和一天所做的事、所付出的力如果相称,那旁人就会认同他,鬼神也会赞许他,认为他自食其力。
-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
- 耕种的农民、织布的妇女,终年勤劳,才收获几石粟,几尺布;
- 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 而富贵人家,终年逸乐,什么工作也不做,却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绫罗绸缎,高枕无忧,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鬼神所不赞许,这样能维持长久吗?
-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 古代的圣德君王和贤明宰相,譬如商汤王每天早起努力向上,周文王勤于政事太阳偏西都来不及吃饭,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地辛勤工作,都是无时无刻不用勤劳来自我勉励。
- 《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
- 《尚书·无逸》一篇,推论出勤劳就长寿,逸乐就夭折,商代的君王无不如此。
-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
- 从个人角度来说,一定要学习具体的技能,磨炼自己的筋骨,遇到困难迎头而上,竭尽全力用心思考,然后才能增长智慧和才干。
- 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 从天下的角度来说,则一定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将解除他们的痛苦视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将任何一个老百姓不得其所,视作自己的罪过。
- 大禹之周乘四载,过门不入;
- 大禹治水,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三过家门而不入;
- 墨子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
- 墨子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了,不辞辛苦地帮助天下人。
- 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 都是奉养自身最俭朴,而救助百姓最勤快。
- 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 所以荀子喜欢讲述和称赞大禹和墨子的事迹,是因为他们勤劳为民。
-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
- 起兵以来,每每见到人有一项才干一种技能,能吃苦耐劳的,没有不被人重用,不被时代称许的。
- 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唾弃于时,饥冻就毙。
- 那些没有任何才干和技能、不习惯辛苦劳作的,都被时代唾弃,乃至会饿死冻死。
- 故勤则寿,逸则夭;
- 所以勤劳就长寿,逸乐就短命;
- 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
- 勤劳就有才能而被重用,逸乐就没有才能而被抛弃;
- 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 勤劳就能广泛帮助人民而令神灵认同赞许,逸乐就对人毫无帮助而神鬼都不愿意接受。
- 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 所以君子想要被人和神所认同,没有比勤劳更要紧的。
- 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
- 我年老多病,眼病日益严重,绝无挽回的馀地。
- 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
- 你们和几位侄子们,身体强壮的少。
- 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
- 古时候的君子,自修和治家,一定能内心安宁身体强健,有振兴的气象,一定能让众人喜欢、神灵赞许,有各种祥瑞纷至沓来。
- 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儆惕,以补昔岁之愆。
- 现在写这四条日课,老年用来自我戒惧,以补救从前的过错。
- 并令二子各自勖勉。
- 并且让两个儿子各自勉励。
- 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
- 每天晚上拿这四条相互要求,每月月底拿这四条相互考核。
- 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 也希望侄子们能共同遵守,达到有所成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