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照翻译: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
王曰:“
周平王说:“
无之。”
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
故周郑交质。
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四月,郑国的祭足率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
秋,又取成周之禾。
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
周郑交恶。
周和郑互相仇恨。
君子曰:“
君子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即使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
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水藻这样的菜,装在竹筐铁锅一类的器物里,用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
《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国风》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