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西江月·井冈山》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由毛泽东创作

题记:

1928年7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31团在永新附近将敌围困在永新县城30里内达25天之久,而朱德、陈毅则率领红军主力28、29团向敌占区茶陵、酃县进攻,迫使来犯之敌慌忙回援茶陵,因而击破了敌人的首次“会剿”。但正当此时,28、29团向湘南冒进,结果在郴州先胜后败,红29团几乎全军覆没,剩余部队同28团一起向桂东转移。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亲自率31团前往桂东迎还红军主力,这时留守井冈山的仅剩31团的一营,敌人正是乘此机会纠集4个团向黄洋界哨口进攻。

黄洋界,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的茨坪约25华里,

黄洋界云海

黄洋界云海

是宁冈、永新、酃县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其中黄洋界哨口最关键。敌我力量虽如此悬殊,但井冈军民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该词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根据可知的参考资料来看,时间大约是9月5日前后在遂川大汾,当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汇报后,毛泽东有了感触,才能欣然命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


原文:

西江月·井冈山

现代-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说明:古文之家的工作重心是对古诗文进行校对并注音,我们所提供的译文、注释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聚合,仅供参考,文章所涉及的字、词发音请以拼音版作为主要参考。
    对照翻译: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战旗在山下飘扬,战鼓和军号声回荡在山顶。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任凭敌人重重包围,我依然稳如泰山,毫不动摇。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整齐的防御工事早已准备就绪,大家因此更加齐心协力,像坚固的堡垒一般。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黄洋界上红军炮火震天,快马传来消息,敌军在渐渐浓重的夜色中仓皇逃窜。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旌旗(jīng qí)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

    岿(kuī)然: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森严壁垒:森严,严整。壁垒,古代军营中的围墙,也就是防御工事。指阵容严整,不可侵犯。

    众志成城:《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意思是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宵遁(dùn):指敌人乘夜逃跑。


毛泽东相关作品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
    打印版文档下载
    您一定感兴趣的合集(推荐)
    毛泽东(现代)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

    西江月(词牌名)
    西江月是一个词牌名。亦称《步虚词》、《白苹香》、《江月令》、《西江月慢》。取自李白的诗句《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西江月·井冈山图片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