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家 会员中心 访问手机版

《石钟山记》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苏轼

《石钟山记》由苏轼创作

题记: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原文:

石钟山记

北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说明:古文之家的工作重心是对古诗文进行校对并注音,我们所提供的译文、注释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聚合,仅供参考,文章所涉及的字、词发音请以拼音版作为主要参考。
    对照翻译:

      《水经》云:“
      《水经》里提到:“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激起波浪时,水和石头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就像大钟一样。
    是说也,人常疑之。
    这个解释,人们常常怀疑。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里,即使刮大风、起大浪,它们也不会发声,更何况是石头呢!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到了唐代,李渤才开始寻找石钟山的旧址,他在深潭边找到两块石头,敲击后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声音低沉而模糊,北边那块声音清脆而响亮,敲击停止后,声音还在回荡,余音慢慢消失。
    自以为得之矣。
    李渤觉得自己找到了这座山命名的原因。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但这个说法让我更加怀疑。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敲击后能发声的石头到处都有,为什么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前往临汝,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德兴县担任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了传说中的石钟山。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堆中挑了一两块敲打,发出硿硿的声音。
    余固笑而不信也。
    我觉得这很可笑,并不相信。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特意和苏迈坐小船来到断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巨大的山石倾斜矗立,高达千尺,像凶猛的野兽和奇怪的鬼怪,阴森森的好像要扑向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山上栖息的老鹰听到人声,受惊飞起,在空中发出磔磔的叫声。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大笑的声音,有人说那是鹳鹤。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水面上传来巨大的声响,洪亮得像不停敲钟击鼓。
    舟人大恐。
    船夫非常害怕。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我仔细观察,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缝隙,深不可测,细微的水波涌进里面,水波激荡发出了刚才的声音。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船回到两山之间,快要进入港口时,有块大石头挡在水中央,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还有很多窟窿,清风和水波被吸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与之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呼应,像是一场音乐演奏。
    因笑谓迈曰:“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
    汝识之乎?
    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那噌吰的声音,就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人没有骗我啊!”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猜测就妄下结论,这样行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郦道元所看到的、听到的,大概和我差不多,但他描述得不够详细。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士大夫们终究不愿在夜晚乘小船停泊在悬崖绝壁下,所以没人知道真相。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渔人和船夫虽然明白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却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
    此世所以不传也。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缘故。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然而那些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找答案,自以为找到了真相。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我因此记下了这段经历,既感叹郦道元的简略,又嘲笑李渤的浅陋。

    注释:

    选自《苏轼文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 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 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 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石钟 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 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关 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 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 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 钟之“形”。
    〔彭蠡〕鄱阳湖的别称。
    〔郦元〕即郦道元。
    〔鼓〕激荡,掀动。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代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南声函胡〕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模糊。函胡, 同“含糊”。
    〔北音清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清越, 清脆悠扬。
    〔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 传播。腾,传播。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声音。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齐安〕今湖北黄冈。齐安是黄州所在旧郡名。
    〔临汝〕汝州的旧称。
    〔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的县尉。
    〔湖口〕县名,今属江西。
    〔硿(kōng)硿焉〕硿硿地响。
    〔森然〕阴森的样子。
    〔栖鹘(hú)〕宿巢的隼。鹘,隼的旧称。
    〔磔(zhé)磔〕鸟鸣声。
    〔鹳鹤〕水鸟,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夜宿高树。
    〔心动〕内心惊恐。
    〔噌吰(chēnghóng)〕形容钟鼓的声音。
    〔罅(xià)〕裂缝。
    〔涵澹澎湃〕(波浪)激荡冲击。涵澹,水波动荡。
    〔中流〕江河水流中央。
    〔空中〕中间是空的。
    〔窾坎(kuǎnkǎn)镗鞳(tāngtà)〕窾坎,击物声。 镗鞳,钟鼓声。
    〔汝识之乎〕你知道吗?
    〔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 王曾命铸造“无射”。无射,钟名。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鲁襄 公十一年(前562),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 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魏庄子,魏绛谥 “庄”,故名。歌钟,古乐器。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 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即“不欺余”。
    〔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 得名由来)的缘故。

苏轼相关作品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
苏轼(北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

石钟山记图片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