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慢·淮左名都繁体版(已校对):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题记:
《扬州慢·淮左名都》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有感而发。
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那天,我路过扬州。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夜里的雪刚刚停了,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荠草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一进扬州城,满眼萧条景象,河水显得格外碧绿而冷清。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天色慢慢暗下来,城里传来凄凉的号角声。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我心里感到十分悲伤,感叹扬州城今非昔比,于是自己创作了这首曲子。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千岩老人觉得这首词有着《黍离》那样的悲凉意味。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的景点竹西亭,我刚到扬州时,解下马鞍稍作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曾经那春风十里的繁华街道,如今却只剩下孤零零的荞麦在生长。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金兵南侵长江流域后,就连废弃的池塘和古老的大树,都似乎对那场可怕的战争心生厌恶。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黄昏时分,凄凉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破败不堪的空城中。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曾用优美的诗句赞美过扬州,如果他今天再来,一定会为这座城市的残破景象感到震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即使他有豆蔻年华般的精妙文采,或者写青楼美梦那样绝妙的才华,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深深的悲痛之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无损,但桥下的水波中倒映着一轮冷清的月亮,显得格外孤独。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想那桥边的红芍药,年年花开繁茂,却不知到底是为了谁开、为了谁生长?
选自《姜白石词笺注》卷一(中华书局2009 年版)。扬州慢,词牌名。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至日,这里指冬至。
〔维扬〕扬州的别称。
〔初霁〕指雪方止,天刚晴。
〔荠麦〕野生麦子。一说,荠菜与麦子。
〔戍角〕指驻防部队的号角。
〔度〕谱写,作曲。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的自号。姜夔娶其侄女为妻,并跟他学诗。
〔 黍 离 之 悲 〕 指 故 国 残 破 的 悲 思。《 黍 离 》,《 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毛诗序》称,周大夫见故都的宗庙宫室倾覆,遗址上长满了茂盛的黍子,于是写了《黍离》一诗表达自己的忧伤。
〔淮左〕今淮河以东地区,当时设置淮南东路。
〔竹西〕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
〔解鞍少驻〕解下马鞍短暂停留。
〔春风十里〕指原本十分繁华的扬州长街。杜牧诗《赠别》(其一)有“春风十里扬州路”之语。
〔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宋高宗在位时,金兵两次南下攻宋,扬州均遭劫难。
〔清角〕清越的号角。
〔杜郎俊赏〕指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意思是,纵使杜牧能极为工巧地描绘扬州的妙龄少女和青楼之梦,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之情。杜牧诗《赠别》(其一)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遣怀》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之语。
〔二十四桥〕指吴家砖桥,因古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此,故名。一说,扬州在唐时极为富盛,著名的桥有二十四座,故名。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语。
〔红药〕芍药花。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