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先后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虽曾被齐宣王尊之为客卿,但终不见用。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他站在儒家的立场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继承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凡是人力所不及的,孟子都归结为天的作用。因而,他主张“乐天、畏天、事天”,顺从地接受天的安排。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无论是政治制度、道德原则、社会历史发展还是个人的穷通祸福,都是由天来决定的。人,不仅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下面三个哲学命题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政治思想的基点在于“民本”、“仁政”和“王道”。他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并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同时他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孟子认为,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是最理想的政治。统治者实行仁政,即可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将会失去民心而被人民推翻。孟子还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谓“民为贵”,是说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纷纷跑来归附。如果发生战争,人民会奋起抵抗,即使是强国的军队也不愿去攻打这种象父母一样仁慈的国君。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还指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他这里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这样每家农户分有100亩耕地和5亩宅园,种植桑树,饲养家畜,吃穿自给自足。他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人民只要有了“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才不会去触犯刑律,社会也才会安定。孟子同时认为,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后,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人们向善,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的伦理思想和政治紧紧结合在一起,指出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认为,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应该重视道德修养。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也就有了保证。
孟子还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
孟子主张性善,他认为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其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孟子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至大至刚”的气,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由于孟子的思想学说既以孔子为旗帜,又相当深刻、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所以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孔、孟思想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被糅和为一体,成为儒家学说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与核心。
孟子一生的言行由他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成《孟子》一书。全书共7篇,261章,约3万5千字。书中集中地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诸侯及有关学术问题的回答与论争,反映了孟子的政治、哲学、伦理诸方面的思想,特别是记载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主张,包括教育的作用、目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与学的方法等。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合称“四书”,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教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