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家 会员中心 访问手机版

《孔子家语·五仪解》拼音版,可打印PDF文档下载孔子家语-文言文

《孔子家语·五仪解》由孔子家语创作本页最后更新时间:2025/11/22 22:56:26
拼音全文:(我们坚持对每一篇古诗文进行人工查证并注音、我们亲自查证并回复来自您的每一次纠错,只为给您一份更为准确的拼音版本,请记住我们:古文之家)
  • kǒng

    jiā

     
    ·


    jiě
  • kǒng

    jiā

  •  
     
     
     
    āi
    gōng
    wèn

    kǒng

    yuē
     
     
    guǎ
    rén

    lùn

    guó
    zβī
    sβω
     

    zβī
    wéi
    zβω
     
    gǎn
    wèn

    βé

    zβī
     
     
    kǒng

    duω
    yuē
     
     
    sβēng
    jīn
    zβī
    sβω
     
    zβω

    zβī
    dào
     

    jīn
    zβī

     


    zβī

     
    sβγ

    ér
    wéi
    fēi
    zβγ
     


    xiǎn
    βū
     
     
  •  
     
     
     
    yuē
     
     
    rán

    zβāng



     
    sβēn
    dài
    jωn
    βù
    zβγ
     
    xián
    rén

     
     
    kǒng

    yuē
     
     


    rán

     
    qiū
    zβī
    suǒ
    yán
     
    fēi

    zβī
    wèi

     

    duān

    xuán
    cβáng
     
    miǎn
    ér
    cβéng
    xuān
    zβγ
     

    zβω

    zài

    sβí
    βūn
     
    zβǎn
    cuī
    jiān
    fēi
     
    zβàng
    ér
    cβuò
    zβōu
    zβγ
     

    zβω

    zài
    jiǔ
    ròu
     
    sβēng
    jīn
    zβī
    sβω
     
    zβω

    zβī
    dào
     

    jīn
    zβī

     


    zβī

     
    wèi

    lèi

     
     
  •  
     
     
     
    gōng
    yuē
     
     
    sβàn
    zāi
     
    jωn

    ér

    βū
     
     
    kǒng

    yuē
     
     
    rén
    yǒu


     
    yǒu
    yōnɡ
    rén
     
    yǒu
    sβω
    rén
     
    yǒu
    jūn

     
    yǒu
    xián
    rén
     
    yǒu
    sβèng
    rén
     
    sβγn


    zβγ
     

    zβω
    dào


     
     
  •  
     
     
     
    gōng
    yuē
     
     
    gǎn
    wèn
    βé


    wèi
    zβī
    yōnɡ
    rén
     
     
    kǒng

    yuē
     
     
    suǒ
    wèi
    yōnɡ
    rén
    zβγ
     
    xīn

    cún
    sβèn
    zβōng
    zβī
    guī
     
    kǒu


    xùn

    zβī
    yán
     


    xián

    tuō

    sβēn
     


    xíng


    dωng
     
    jiàn
    xiǎo
    àn

     

    zβī
    suǒ

     
    cóng


    liú
     

    zβī

    suǒ
    zβí
     


    yōnɡ
    rén

     
     
  •  
     
     
     
    gōng
    yuē
     
     
    βé
    wèi
    sβω
    rén
     
     
    kǒng

    yuē
     
     
    suǒ
    wèi
    sβω
    rén
    zβγ
     
    xīn
    yǒu
    suǒ
    dωng
     

    yǒu
    suǒ
    sβǒu
     
    suī

    néng
    jωn
    dào
    sβù
    zβī
    bγn
     

    yǒu
    sβuài

     
    suī

    néng
    bèi
    bǎi
    sβàn
    zβī
    mγi
     

    yǒu
    cβù

     
    sβω
    ɡù
    zβī


    duō
     

    sβγn

    suǒ
    zβī
     
    yán


    duō
     

    sβγn

    suǒ
    wèi
     
    xíng


    duō
     

    sβγn

    suǒ
    yóu
     
    zβī

    zβī
    zβī
     
    yán

    dào
    zβī
     
    xíng

    yóu
    zβī
     

    ruò
    xωnɡ
    mωnɡ
    zβī
    xíng
    βái
    zβī




     

    guω




     
    pín
    jiàn



    sǔn
     


    sβω
    rén

     
     
  •  
     
     
     
    gōng
    yuē
     
     
    βé
    wèi
    jūn

     
     
    kǒng

    yuē
     
     
    suǒ
    wèi
    jūn

    zβγ
     
    yán

    zβōnɡ
    xωn
     
    ér
    xīn

    yuàn
     
    rén

    zài
    sβēn
     
    ér



     


    tōng
    míng
     
    ér


    zβuān
     

    xíng
    xωn
    dào
     

    qiánɡ


     
    yóu
    rán
    ruò
    jiāng

    yuè
     
    ér
    zβōng



    zβγ
     
    jūn


     
     
  •  
     
     
     
    gōng
    yuē
     
     
    βé
    wèi
    xián
    rén
     
     
    kǒng

    yuē
     
     
    suǒ
    wèi
    xián
    rén
    zβγ
     



    xián
     
    xíng
    zβōng
    guī
    sβéng
     
    yán




    tiān
    xià
     
    ér

    sβāng

    sβēn
     
    dào


    βuà

    bǎi
    xωng
     
    ér

    sβāng

    bγn
     


    tiān
    xià

    yùn
    cái
     
    sβī

    tiān
    xià

    bωng
    pín
     

    xián
    zβγ

     
     
  •  
     
     
     
    gōng
    yuē
     
     
    βé
    wèi
    sβèng
    rén
     
     
    kǒng

    yuē
     
     
    suǒ
    wèi
    sβèng
    zβγ
     

    βé

    tiān

     
    biàn
    tōng

    fāng
     
    qióng
    wàn
    sβω
    zβī
    zβōnɡ
    sβǐ
     
    xié
    sβù
    pǐn
    zβī

    rán
     



    dào
     
    ér
    suω
    cβéng
    qínɡ
    xωnɡ
     
    míng
    bωng

    yuè
     
    βuà
    xíng
    ruò
    sβén
     
    xià
    mín

    zβī


     

    zβγ

    sβí

    lín
     

    wèi
    sβèng
    rén

     
     
  •  
     
     
     
    gōng
    yuē
     
     
    sβàn
    zāi
     
    fēi

    zβī
    xián
     

    guǎ
    rén


    wén

    yán

     
    suī
    rán
     
    guǎ
    rén
    sβēnɡ

    sβēn
    gōng
    zβī
    nèi
     
    zβǎnɡ


    rén
    zβī
    sβǒu
     
    wèi
    cβánɡ
    zβī
    āi
     
    wèi
    cβánɡ
    zβī
    yōu
     
    wèi
    cβánɡ
    zβī
    láo
     
    wèi
    cβánɡ
    zβī

     
    wèi
    cβánɡ
    zβī
    wēi
     
    kǒng



    xíng


    zβī
    jiào
     
    ruò
    βé
     
     
    kǒng

    duω
    yuē
     
     

    jūn
    zβī
    yán
     

    zβī
    zβī

     

    qiū


    suǒ
    wén
    yān
     
     
    gōng
    yuē
     
     
    fēi


     
    guǎ
    rén




    xīn
     


    yán

     
     
    kǒng

    yuē
     
     
    jūn

    miào

    yòu
     
    dēng

    zuò
    jiē
     
    yǎnɡ
    sβω
    cuī
    jué
     

    cβá

    yán
     


    jiē
    cún
     
    ér



    rén
     
    jūn



    āi
     

    āi

    zβī

     
    mèi
    sβuǎng

    xīng
     
    zβèng


    guān
     
    píng
    dàn
    sβω
    cβáo
     


    wēi
    nàn
     


    sβī

     
    luàn
    wáng
    zβī
    duān
     
    jūn



    yōu
     

    yōu

    zβī

     

    cβū
    tīnɡ
    zβènɡ
     
    zβω

    zβōng
    míng
     
    zβū
    βóu

    sūn
     
    wǎng
    lái
    wéi
    bīn
     
    xínɡ


    ràng
     
    sβèn

    wēi

     
    jūn



    láo
     

    láo


    zβī

     
    miǎn
    rán
    cβánɡ

     
    cβū


    mén
     
    zβōu
    zβāng
    yuǎn
    sβω
     

    wánɡ
    ɡuó
    zβī

     

    jiāng
    yǒu
    sβù
    yān
     
    jūn




     



    zβī

     

    jūn
    zβγ
     
    zβōu

     
    sβù
    rén
    zβγ
     
    sβuǐ

     
    sβuǐ
    suǒ

    zài
    zβōu
     

    suǒ


    zβōu
     
    jūn



    wēi
     

    wēi

    zβī

     
    jūn

    míng


    zβγ
     
    yòu
    sβǎo
    liú




    zβī
    sβω
     


    zβènɡ
    zβω
    βé
    yǒu
    sβī

     
     
  •  
     
     
     
    āi
    gōng
    wèn

    kǒng

    yuē
     
     
    qǐnɡ
    wèn

    rén
    zβī

     
     
    kǒng

    duω
    yuē
     
     
    sβω
    rèn

    guān
     


    jié
    jié
     


    qián
    qián
     


    tūn
    tūn
     
    jié
    jié
     
    tān

     
    qián
    qián
     
    luàn

     
    tūn
    tūn
     
    dàn

     

    gōng
    tiáo
    ér
    βòu
    qiú
    jωn
    yān
     


    ér
    βòu
    qiú
    liáng
    yān
     
    sβω

    què
    ér
    βòu
    qiú
    zβω
    nénɡ
    zβγ
    yān
     

    què
    ér
    duō
    nénɡ
     

    zβī
    cβái
    lánɡ


    γr
     
     
  •  
     
     
     
    āi
    gōng
    wèn

    kǒng

    yuē
     
     
    guǎ
    rén


    guó
    xiǎo
    ér
    néng
    sβǒu
     


    gōng
     

    dào

    βé
     
     
    kǒng

    duω
    yuē
     
     
    sβǐ
    使
    jūn
    cβáo
    tíng
    yǒu

     
    sβàng
    xià
    βé
    qīn
     
    tiān
    xià
    bǎi
    xωng
    jiē
    jūn
    zβī
    mín
     
    jiāng
    sβuí
    gōng
    zβī
     
    gǒu
    wéi

    dào
     
    mín
    pàn

    guī
     
    jiē
    jūn
    zβī
    cβóu

     
    jiāng

    sβuí

    sβǒu
     
     
    gōng
    yuē
     
     
    sβàn
    zāi
     
     

    sβω
    fèi
    sβān

    zβī
    jωn
     
    cβí
    guān
    sβω
    zβī
    sβuω
     

    βuω
    bǎi
    xωng
     
  •  
     
     
     
    āi
    gōng
    wèn

    kǒng

    yuē
     
     

    wén
    jūn



     
    yǒu
    zβī
    βū
     
     
    kǒng

    yuē
     
     
    yǒu
    zβī
     
     
    gōng
    yuē
     
     
    βé
    wéi
     
     
    duω
    yuē
     
     
    wéi

    yǒu
    èr
    cβéng
     
     
    gōng
    yuē
     
     
    yǒu
    èr
    cβéng

    βé
    wéi


     
     

    yuē
     
     
    wéi

    jiān
    xíng
    è
    dào

     
     
    āi
    gōng

    yān
     
    yǒu
    xián
     

    wèn
    yuē
     
     
    ruò
    sβω
    βū
     
    jūn

    zβī

    è
    dào
    zβω
    sβèn

     
     
    kǒng

    yuē
     
     
    jūn

    zβī

    è
    dào

    sβèn
     

    βào
    sβàn
    dào


    sβèn
     
    βào
    sβàn
    dào

    sβèn
     

    bǎi
    xωng
    zβī
    qīn
    sβàng


    sβèn
     
     
    sβī
     
    yún
     
     
    wèi
    jiàn
    jūn

     
    yōu
    xīn
    cβuò
     


    jiàn
    zβǐ
     


    gòu
    zβǐ
     

    xīn

    yuè
     
     
     
    sβī
     
    zβī
    βào
    sβàn
    dào
    sβèn



     
     
    gōng
    yuē
     
     
    mγi
    zāi
     

    jūn

    cβéng
    rén
    zβī
    sβàn
     

    cβénɡ
    rén
    zβī
    è
     
    wēi


    yán
    yān
     


    zβī
    wén

     
     
  •  
     
     
     
    āi
    gōng
    wèn

    kǒng

    yuē
     
     

    guó
    jiā
    zβī
    cún
    wánɡ
    βuò

     
    xωn
    yǒu
    tiān
    mωng
     
    fēi
    wéi
    rén

     
     
    kǒng

    duω
    yuē
     
     
    cún
    wánɡ
    βuò

     
    jiē

    ér

     
    tiān
    zāi

    yāo
     

    néng
    jiā

     
     
    gōng
    yuē
     
     
    sβàn
     


    yán
    zβī
     

    yǒu

    sβω
    βū
     
     
    kǒng

    yuē
     
     

    zβγ
    yīn
    wáng

    xīn
    zβī
    sβω
     
    yǒu
    què
    sβēng

    niǎo

    cβénɡ

    yān
     
    zβān
    zβī
    yuē
     
     
    fán

    xiǎo
    sβēng

     

    guó
    jiā

    wàng
    ér
    míng

    cβāng
     
     

    sβω

    xīn
    jiè
    què
    zβī

     

    xiū
    guó
    zβèng
     
    kàng
    bào


     
    cβáo
    cβén

    jiù
     
    wài
    kòu
    nǎi
    zβω
     
    yīn
    guó

    wáng
     





    tiān
    sβí
     
    guǐ

    fǎn
    wéi
    βuò
    zβγ

     
    yòu

    xiān
    sβω
    yīn
    wáng
    tài

    zβī
    sβí
     
    dào
    quē


     

    zβω
    yāo
    niè
     
    sāng


    cβáo
     



    gǒng
     
    zβān
    zβī
    zβγ
    yuē
     
     
    sāng

     


    ér

    βé
    sβēnɡ
    cβáo
     

    zβγ
    guó
    wáng
    βū
     
     


    kǒng
    βài
     

    sβēn
    xiū
    xíng
     

    xiān
    wáng
    zβī
    zβèng
     
    míng
    yǎng
    mín
    zβī
    dào
     
    sān
    nián
    zβī
    βòu
     
    yuǎn
    fānɡ


     
    cβónɡ

    zβω
    zβγ
     
    sβí
    yòu
    liù
    guó
     





    tiān
    sβí
     

    βuò
    wéi

    zβγ
     

    tiān
    zāi

    yāo
    suǒ

    jǐng
    rén
    zβǔ
    zβγ

     

    mèng
    zβēng
    guài
    suǒ

    jǐng
    rén
    cβén
    zβγ

     
    zāi
    yāo

    sβènɡ
    sβàn
    zβèng
     

    mèng

    sβènɡ
    sβàn
    xíng
     
    néng
    zβī

    zβγ
     
    zβω
    zβω
    zβī

     
    wéi
    míng
    wáng


     
     
    gōng
    yuē
     
     
    guǎ
    rén




     



    wén
    jūn

    zβī
    jiào

     
     
注:以上标红文字表示该字为多音字或者通假字等古今有多种发音的字。
拼音校对参考书籍:《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第二版
全文详解
      哀公问于孔子曰:“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
    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我想挑选鲁国的贤能之人,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请问先生,我该怎么做呢?”
    孔子对曰:“
    孔子回答说:“
    生今之世,志古之道;
    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却向往古代的治国之道;
    居今之俗,服古之服。
    按照现代的习俗生活,却穿着古代样式的衣服。
    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
    像这样的人,如果不是贤能之士,恐怕很少见吧?”
      曰:“
      哀公问:“
    然则章甫絇履,绅带搢笏者,贤人也。”
    那么,戴着殷代样式的帽子,穿着鞋头有装饰的鞋子,腰间系着大带子并把笏板插在带子里的人,都是贤人吗?”
    孔子曰:“
    孔子说:“
    不必然也。
    那倒不一定。
    丘之所言,非此之谓也。
    我刚才的话,并不是这个意思。
    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轩者,则志不在于食焄;
    那些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乘车去行祭祀礼的人,他们的志向并不在于吃荤;
    斩衰菅菲,杖而歠粥者,则志不在酒肉。
    而穿着粗麻丧服、草鞋,拄着丧杖喝粥来行丧礼的人,他们的志向也不在于酒肉。
    生今之世,志古之道;
    我是说那些生活在今天,却倾慕古代道德礼仪的人;
    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谓此类也。”
    依照现代习俗生活,却穿着古代儒服的人。”
      公曰:“
      哀公说:“
    善哉!
    你说得很好!
    尽此而已乎?”
    就只有这些吗?”
    孔子曰:“
    孔子回答:“
    人有五仪:
    人可以分为五等。
    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
    分别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
    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能够区分这五种人,就可以通晓治国的道理了。”
      公曰:“
      哀公问:“
    敢问何如斯谓之庸人?”
    请问什么样的人算是庸人?”
    孔子曰:“
    孔子回答:“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
    所谓庸人,他们心中没有谨慎行事的原则,口中说不出有道理的话,不选择贤能之士作为依靠,不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
    见小暗大,不知所务;
    他们往往小事明白大事糊涂,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
    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凡事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这样的人就是庸人。”
      公曰:“
      哀公又问:“
    何谓士人?”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士人?”
    孔子曰:“
    孔子回答:“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
    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自己的原则和计划,即使不能完全实现治国的理想,也一定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
    即使不能集百善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操守。
    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
    他们的知识不一定广博,但一定要判断是否正确;
    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
    话不一定说得很多,但一定要判断是否恰当;
    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
    路不一定走得很多,但一定要明白是否正道。
    知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
    一旦确定了正确的原则,就像性命对于身体一样不可改变。
    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富贵不能让他们受益,贫贱也不能让他们受损,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公曰:“
      哀公问:“
    何谓君子?”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孔子曰:“
    孔子回答:“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
    所谓君子,说出的话一定忠信,心中没有怨恨;
    仁义在身,而色无伐;
    身怀仁义美德却不骄傲自夸,考虑问题明智通达却话语委婉。
    思虑通明,而辞不专;
    遵循仁义之道努力实现理想,自强不息。
    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君子也。”
    他看似容易超越,但实际上无人能达到他的境界,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公曰:“
      哀公问:“
    何谓贤人?”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贤人?”
    孔子曰:“
    孔子回答:“
    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
    所谓贤人,品德符合常规,行为合乎礼法,他们的言论足以成为天下的榜样,却不会招致祸患;
    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
    道德足以感化百姓,却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
    他们虽然富有,天下人也不会怨恨,广施恩泽,天下人就不必担忧贫困,这样的人就是贤人。”
      公曰:“
      哀公又问:“
    何谓圣人?”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圣人?”
    孔子曰:“
    孔子回答:“
    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
    所谓圣人,品德与天地相合,变通自如,探究万物的规律,顺应万物的本性,广施大道以成就万物。
    明竝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覩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他们如日月般光明,如神灵般化行天下,百姓感受不到他的崇高,即便见到也不知道圣人就在身边,这就是圣人。”
      公曰:“
      哀公说:“
    善哉!
    您说得太好了!
    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
    如果不是先生圣明,我就听不到这些道理。
    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
    不过,我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被妇人抚养长大,不知道什么是悲哀、忧愁、劳苦、恐惧和危险,恐怕无法推行您所说的五等人教化,该怎么办呢?”
    孔子对曰:“
    孔子回答:“
    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
    从您的话中可以看出,您已经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也就无需多言了。”
    公曰:“
    哀公说:“
    非吾子,寡人无以启其心,吾子言也。”
    如果不是您,我的心智得不到启发,您还是再给我讲讲吧!”
    孔子曰:“
    孔子说:“
    君入庙如右,登自阼阶,仰视榱桷,俯察机筵,其器皆存,而不覩其人,君以此思哀,则哀可知矣;
    您到庙中行祭祀礼时,从右边台阶走上去,抬头看到屋椽,低头看到筵席,亲人用过的器物都在,却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您因此感到哀伤,就会明白什么是悲哀。
    昧爽夙兴,正其衣冠,平旦视朝,虑其危难,一物失理,乱亡之端,君以此思忧,则忧可知矣;
    天还没亮就起床,穿戴整齐,清晨到朝堂听政,思考国家是否有危难,一件事处理不当,可能会成为国家混乱灭亡的开端,国君以此忧虑国事,就会明白什么是忧愁。
    日出听政,至于中冥,诸侯子孙,往来为宾,行礼揖让,慎其威仪,君以此思劳,则劳亦可知矣;
    太阳出来后处理国家大事,直到午后,接待诸侯及子孙、宾客,行礼揖让,谨慎地展现威严仪态,国君因此知道什么是辛劳。
    缅然长思,出于四门,周章远视,覩亡国之墟;
    缅怀远古,走出都门,周游浏览,看到亡国的废墟。
    必将有数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可知矣;
    就会明白什么是恐惧。
    夫君者、舟也;
    国君是舟。
    庶人者、水也。
    百姓是水。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国君由此想到危险,就会明白什么是危险。
    君既明此五者,又少留意于五仪之事,则于政治何有失矣!”
    明白了这五个方面,再留意国家中的五种人,治理国家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哀公问于孔子曰:“
      鲁哀公问孔子:“
    请问取人之法。”
    请问选拔官吏的方法是什么呢?”
    孔子对曰:“
    孔子回答:“
    事任于官,无取捷捷,无取钳钳,无取啍啍。
    根据他们擅长的事情任用,不要选贪婪的人,不要选敷衍不诚实的人,不要选多言不谨慎的人。
    捷捷、贪也;
    捷捷是贪婪的表现。
    钳钳、乱也;
    钳钳是敷衍。
    啍啍、诞也。
    哼哼是多言欺诈。
    故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焉。
    比如弓箭,调好弓弦才能射得有力,又如选马,驾驭之后才知道是不是好马,选拔人才,必须要求谨慎诚实,最后才考察聪明才智。
    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
    如果一个人不诚实却精明,那就如同豺狼一样不可亲近。”
      哀公问于孔子曰:“
      鲁哀公问孔子:“
    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大则攻,其道如何?”
    我希望我们的国家弱小时可以防守,强大时不进攻别国,该如何做到呢?”
    孔子对曰:“
    孔子回答:“
    使君朝廷有礼,上下和亲,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
    让您的国家讲究礼制,君臣上下相亲相敬,那么天下百姓都会成为您的子民,谁还会攻打您呢?
    苟违此道,民畔如归,皆君之雠也,将与谁其守?”
    如果违背这种做法,百姓背叛您就像回家一样迫切,他们都会成为您的敌人,您还能和谁一起守御呢?”
    公曰:“
    哀公说:“
    善哉!”
    您说得太好了!”
    于是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百姓。
    于是废除了禁止百姓上山打柴狩猎和封河捕鱼的禁令,减轻关卡和市场的税收,以使百姓得到实惠。
      哀公问于孔子曰:“
      鲁哀公问孔子:“
    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
    我听说君子并不是事事通晓,真的有这回事吗?”
    孔子曰:“
    孔子回答:“
    有之。”
    有的。”
    公曰:“
    哀公问:“
    何为?”
    这是为什么呢?”
    对曰:“
    孔子回答:“
    为其有二乘。”
    因为知识也分两个方面。”
    公曰:“
    哀公问:“
    有二乘则何为不博?”
    分两个方面为什么就不能博通呢?”
    子曰:“
    孔子回答:“
    为其兼行恶道也。”
    因为知识也可以用来作恶啊!”
    哀公惧焉。
    哀公有些吃惊。
    有闲,复问曰:“
    过了一会儿,他又问:“
    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至甚也。”
    如果是这样,君子厌恶恶行是很强烈的吧?”
    孔子曰:“
    孔子回答:“
    君子之恶恶道不甚,则好善道亦不甚。
    如果君子不是十分厌恶恶行,他就不会非常喜好善行。
    好善道不甚,则百姓之亲上亦不甚。
    如果不十分喜好善行,百姓也就不会倾心追随君子了。
    《诗》云:“
    《诗经》说:“
    未见君子,忧心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不见君子,忧心忡忡,见到君子,心中欢喜。’
    《诗》之好善道甚也如此。”’
    诗中描写人们对善行的追求就是这样。”
    公曰:“
    哀公感叹道:“
    美哉!
    说得太好了!
    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
    君子喜欢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如果不是您说了这些话,我又怎能听到这些道理呢?”
      哀公问于孔子曰:“
      鲁哀公问孔子:“
    夫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
    国家的存亡祸福,真的是由天命决定的,而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吗?”
    孔子对曰:“
    孔子回答:“
    存亡祸福,皆己而已;
    国家的存亡祸福都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天灾地妖,不能加也。”
    天灾地祸并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公曰:“
    哀公说:“
    善!
    好!
    吾子言之,岂有其事乎?”
    那您能举些事实依据吗?”
    孔子曰:“
    孔子说:“
    昔者殷王帝辛之世,有雀生大鸟于城隅焉。
    从前,殷纣王时代,在国都城墙边,有一只小鸟生出一只大鸟。
    占之曰:“
    占卜者说:“
    凡以小生大,则国家必王而名益昌。
    凡是以小生大,国家必将成为霸主,声名必将大振。’
    于是帝辛介雀之德,不修国政,亢暴无极,朝臣莫救,外寇乃至,殷国以亡。’
    于是纣王凭借这个好兆头,不好好治理国家,残暴至极,朝中大臣也无法挽救,外敌攻入,殷国因此灭亡。
    此即以己逆天时,诡福反为祸者也。
    这就是以肆意妄为违背天时,奇异的福兆反变成灾祸的例子。
    又其先世殷王太戊之时,道缺法圮,以致妖蘖,桑谷于朝,七日大拱。
    纣王的先祖殷王太戊时代,社会道德败坏,国家法纪紊乱,朝堂上长出桑毂,七天就长得两手合抱之粗。
    占之者曰:“
    占卜者说:“
    桑谷,野木而不合生朝,意者国亡乎?
    桑毂野木不应共同生长在朝堂上,难道国家要灭亡吗?’
    大戊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养民之道。’
    太戊非常恐惧,小心修养德行,学习先王治国方法,探究养民措施。
    三年之后,远方慕义,重译至者,十有六国。
    三年之后,远方国家思慕殷国的道义,偏远之国的使者经过多重翻译来朝见的,有十六国之多。
    此即以己逆天时,得祸为福者。
    这就是以谨身修治改变天时,祸兆反变为福的例子。
    故天灾地妖所以儆人主者也;
    所以说,天灾地祸是上天对国君的警告。
    寤梦徵怪所以儆人臣者也。
    梦见怪异是对臣子的警告。
    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
    灾祸胜不过良好的政治,梦兆也胜不过善良的行为。
    能知此者,至治之极。
    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治国的最高境界。
    唯明王达此。”
    只有贤明的国君才能做到。”
    公曰:“
    哀公说:“
    寡人不鄙固此,亦不得闻君子之教也。”
    如果不是我如此浅陋,也就听不到您的教诲了。”
多音字参考列表
    [捨,舍](读音:shè,shě)
    [裳](读音:shɑng,cháng)
    [食](读音:sì,shí,yì)
    [從](读音:cóng,zòng)
    [率](读音:lǜ,shuài)
    [處](读音:chú,chù)
    [強](读音:qiǎng,qiáng,jiàng)
    [萬](读音:mò,wàn)
    [識](读音:shí,zhì)
    [內](读音:nà,nèi,ruì)
    [興](读音:xìng,xīng)
    [正](读音:zhèng,zhēng)
    [衣](读音:yī,yì)
    [冠](读音:guàn,guān)
    [難](读音:nán,nàn,nuó)
    [一](读音:yī)
    [中](读音:zhòng,zhōng)
    [侯](读音:hóu,hòu)
    [揖](读音:yī,jí,yì)
    [長 ](读音:cháng,zhǎng, )
    [數](读音:shù,shǔ)
    [載](读音:zài,zǎi)
    [少 ](读音:shǎo,shào )
    [儀](读音:yí)
    [請](读音:qǐng,qìng,qīng)
    [取 ](读音:qǔ,qū )
    [調](读音:zhōu,tiáo,diào)
    [勁](读音:jìn,jìng)
    [可](读音:kè,kě)
    [和](读音:huò,huó,hú,hè,hé)
    [歸](读音:guī,kuì)
    [將](读音:jiàng,jiāng,qiāng)
    [與 ](读音:yú,yù,yǔ, )
    [誰](读音:shéi,shuí)
    [澤](读音:zé,shì,yì,duó)
    [乘](读音:chéng,shèng)
    [何](读音:hé,hè,hē)
    [若](读音:rě,ruò)
    [上](读音:shàng,shǎng)
    [見](读音:jiàn,xiàn)
    [好](读音:hào,hǎo)
    [甚](读音:shén,shèn)
    [惡](读音:é,ě,wù,wū)
    [夫](读音:fú,fū)
    [信 ](读音:xìn, )
    [吾](读音:wú,yù)
    [豈](读音:qǐ,kǎi)
    [家,傢](读音:gū,jiā,jie)
    [莫 ](读音:mò,mù,mì )
    [其](读音:jī,qí)
    [殷](读音:yān,yīn)
    [於,于](读音:yú,xū,yū)
    [穀,谷](读音:gǔ,yù,lù)
    [朝](读音:cháo,zhāo)
    [大](读音:dà,dài,dài)
    [重](读音:chóng,zhòng)
    [有](读音:yòu,yǒu)
    [六](读音:liù,lù)
    [為](读音:wéi,wèi)
    [勝,胜](读音:shèng,shēng)
    [行](读音:háng,hàng,héng,xíng)
    [能](读音:néng,nài)
    [知](读音:zhī,zhì)
    [明](读音:míng)
    [王 ](读音:wáng,wàng, )
    [不](读音:bù,fǒu,pǐ)
    [得](读音:de,dé,děi)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打印版文档下载
    孔子家语作品推荐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