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六国论》拼音版,可打印苏洵-文言文

《六国论》由苏洵创作本页最后更新时间:2024/12/24 13:02:51
拼音全文:(我们坚持对每一篇古诗文进行人工查证并注音、我们亲自查证并回复来自您的每一次纠错,只为给您一份更为准确的拼音版本,请记住我们:古文之家)
  • liù
    guó
    lùn
  •  
    běi
    sòng
     

    xún
  •  
     
     
     
    liù
    guó

    miè
     
    fēi
    bīng


     
    βhàn

    shàn
     

    βài

    qín
     

    qín
    ér

    kuī
     

    miè
    βhī
    dào

     
    huò
    yuē
     
    liù
    guó

    sàng
     
    shuài

    qín

     
    yuē
     


    βhě


    βhě
    sàng
     
    gài
    shī
    qiγng
    yuγn
     

    néng

    wγn
     

    yuē
     

    βài

    qín

     
  •  
     
     
     
    qín

    gōng

    βhī
    wài
     
    xiǎo
    βé
    huò

     

    βé

    chéng
     
    jiào
    qín
    βhī
    suω

     

    βhàn
    shèng
    ér

    βhě
     

    shí
    bǎi
    bèi
     
    βhū
    hóu
    βhī
    suω
    wγng
     

    βhàn
    bài
    ér
    wγng
    βhě
     

    shí

    bǎi
    bèi
     
    βé
    qín
    βhī
    suω


     
    βhū
    hóu
    βhī
    suω

    huàn
     


    βài
    βhàn

     

    jué
    xiān
    βǔ

     

    shuāng

     
    βhǎn
    jīng

     

    yωu
    chǐ
    cùn
    βhī

     
    βǐ
    sūn
    shì
    βhī

    shèn

     



    rén
     


    cǎo
    jiè
     
    jīn



    chéng
     
    míng


    shí
    chéng
     
    rγn
    hòu



    ān
    qǐn
     

    shì

    jìng
     
    ér
    qín
    bīng
    yòu
    βhì

     
    rγn
    βé
    βhū
    hóu
    βhī

    yωu
    xiàn
     
    bào
    qín
    βhī


    yàn
     
    fèng
    βhī

    fγn
     
    qīn
    βhī


     


    βhàn
    ér
    qiγng
    ruò
    shèng


    pàn

     
    βhì

    diān

     



    rγn
     

    rén
    yún
     
     


    shì
    qín
     
    yóu
    bào
    xīn
    jiù
    huω
     
    xīn

    jìn
     
    huω

    miè
     
     

    yγn

    βhī
     
  •  
     
     
     

    rén
    wèi
    chγng

    qín
     
    βhōng


    guó
    qiān
    miè
     

    βāi
     

    yíng
    ér

    βhù

    guó

     

    guó

    sàng
     



    miǎn

     
    yān
    βhào
    βhī
    jūn
     
    shǐ
    yωu
    yuǎn
    lüè
     
    néng
    shωu


     



    qín
     
    shì

    yān
    suī
    xiǎo
    guó
    ér
    hòu
    wγng
     

    yòng
    bīng
    βhī
    xiào

     
    βhì
    dān

    jīng
    qīng
    wéi

     
    shǐ

    huò
    yān
     
    βhào
    chγng

    βhàn

    qín
     
    èr
    bài
    ér
    sān
    shèng
     
    hòu
    qín

    βhào
    βhě
    βài
     


    liγn
    què
    βhī
     



    chγn
    βhū
     
    hγn
    dān
    wéi
    jùn
     


    yòng

    ér

    βhōng

     
    qiě
    yān
    βhào
    chǔ
    qín

    miè
    dài
    jìn
    βhī

     

    wèi
    βhì


    wēi
     
    βhàn
    bài
    ér
    wγng
     
    chéng



     
    xiàng
    shǐ
    使
    sān
    guó

    ài


     

    rén



    qín
     



    xíng
     
    liγng
    jiàng
    yóu
    βài
     
    βé
    shèng

    βhī
    shù
     
    cún
    wγng
    βhī

     
    tǎng

    qín
    xiāng
    jiào
     
    huò
    wèi

    liγng
     
  •  
     
     
     


     


    qín
    βhī

    fēng
    tiān
    xià
    βhī
    móu
    chén
     

    shì
    qín
    βhī
    xīn

    tiān
    xià
    βhī

    cγi
     
    bìng


    西
    xiàng
     
    βé

    kωng
    qín
    rén
    shí
    βhī


    xià
    yàn

     
    bēi

     
    yωu


    βhī
    shì
     
    ér
    wéi
    qín
    rén

    wēi
    βhī
    suω
    jié
     

    xuē
    yuè

     



    wγng
     
    wéi
    guó
    βhě

    shǐ
    使
    wéi

    wēi
    βhī
    suω
    jié
    βāi
     
  •  
     
     
     

    liù
    guó

    qín
    jiē
    βhū
    hóu
     

    shì
    ruò

    qín
     
    ér
    yóu
    yωu




    ér
    shèng
    βhī
    βhī
    shì
     
    gωu

    tiān
    xià
    βhī

     
    xià
    ér
    cóng
    liù
    guó

    wγng
    βhī

    shì
     
    shì
    yòu
    βài
    liù
    guó
    xià

     
注:以上标红文字表示该字为多音字或者通假字等古今有多种发音的字。
拼音校对参考书籍:《古文两百篇》诵读本 中华书局,《古文选》中州古籍出版社,
全文详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
    有人问:“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曰:
    (回答)说:“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故曰:
    所以说:
    弊在赂秦也。
    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古人云:“
    古人说:“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此言得之。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呜呼!
      唉!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悲夫!
    真可悲啊!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默写精灵
初级默写一:

  六国破灭,        ,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          。或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能独完。    :弊在赂秦也。
              ,小则获邑,        。较秦之所得,            ,其实百倍;          ,与        者,          。则秦之所大欲,            ,固不在战矣。          ,暴霜露,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今日割五城,          ,然后得一夕安寝。        ,而秦兵又至矣。                ,暴秦之欲无厌,        ,侵之愈急。                      。至于颠覆,        。古人云:          ,犹抱薪救火,      ,火不灭。          
  齐人未尝赂秦,            ,何哉?                。五国既丧,          。燕赵之君,        ,能守其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至丹以荆卿为计,        。赵尝五战于秦,          。后秦击赵者再,          。洎牧以谗诛,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齐人勿附于秦,        ,良将犹在,          ,存亡之理,          ,或未易量。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并力西向,                        。悲夫!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以趋于亡。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初级默写二:

          ,非兵不利,      ,弊在赂秦。          ,破灭之道也。    :六国互丧,        ?曰:              ,盖失强援,        。故曰:          
  秦以攻取之外,        ,大则得城。          ,与战胜而得者,        ;诸侯之所亡,            ,其实亦百倍。            ,诸侯之所大患,          。思厥先祖父,      ,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        ,如弃草芥。          ,明日割十城,              。起视四境,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繁,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理固宜然。      :“以地事秦,          ,薪不尽,      。”此言得之。
              ,终继五国迁灭,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齐亦不免矣。        ,始有远略,        ,义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也。              ,始速祸焉。            ,二败而三胜。            ,李牧连却之。          ,邯郸为郡,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战败而亡,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刺客不行,        ,则胜负之数,        ,当与秦相较,        
  呜呼!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其势弱于秦,                        。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进阶默写一:

  六      ,非      ,战    ,弊      。赂        ,破        。或  :六      ,率      ?曰:不            ,盖      ,不      。故  :弊        
  秦          ,小      ,大      。较        ,与          ,其      ;诸        ,与          ,其        。则          ,诸          ,固        。思        ,暴    ,斩    ,以          。子            ,举      ,如      。今        ,明        ,然            。起      ,而          。然              ,暴          ,奉      ,侵      。故                    。至      ,理      。古    :“        ,犹        ,薪    ,火    。”        
  齐          ,终          ,何  ?与              。五      ,齐        。燕      ,始      ,能      ,义      。是                ,斯          。至            ,始      。赵          ,二        。后          ,李        。洎        ,邯      ,惜              。且                    ,可          ,战      ,诚      。向              ,齐          ,刺      ,良      ,则        ,存      ,当        ,或      
  呜  !以                    ,以                    ,并      ,则                      。悲  !有        ,而                ,日      ,以      。为                      
  夫              ,其        ,而                      。苟          ,下                  ,是            

进阶默写二:

        灭,      利,    善,      秦。        亏,        也。  曰:      丧,      耶?曰:            丧,      援,      完。  曰:        也。
            外,      邑,      城。        得,          者,      倍;        亡,          者,        倍。          欲,          患,        矣。        父,    露,    棘,          地。            惜,      人,      芥。        城,        城,            寝。      境,          矣。              限,          厌,      繁,      急。                    矣。      覆,      然。    云:        秦,        火,    尽,    灭。        之。
            秦,          灭,  哉?              也。      丧,        矣。      君,      略,      土,      秦。                亡,          也。            计,      焉。          秦,        胜。          再,        之。        诛,      郡,              也。                    际,          危,      亡,      已。              地,          秦,      行,      在,        数,      理,        较,      量。
    呼!                    臣,                    才,      向,                      也。  夫!        势,                劫,      割,      亡。                      哉!
                侯,        秦,                      势。          大,                  事,            矣。

理解性默写: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原句:                                          
译文: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原句:                        
译文:有人问:“
原句:      
译文: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原句:                    
译文:(回答)说:“
原句:    
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原句:                                    
译文:所以说:
原句:      
译文: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原句:            
译文: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原句:                                      
译文: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原句:                                    
译文: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原句:                                      
译文: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原句:                                        
译文: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原句:                                          
译文: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原句:                                    
译文: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原句:                                        
译文: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原句: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原句:                                                    
译文: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原句:                        
译文: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原句:                    
译文:古人说:“
原句:          
译文: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原句:                                        
译文:这话说的很正确。
原句:          
译文: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原句:                                      
译文:(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原句:                  
译文: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原句:                      
译文: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原句:                                        
译文: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原句:                                  
译文: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原句: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原句:                          
译文: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原句:                          
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原句:                                        
译文: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原句: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原句:                                                                                                
译文:  唉!
原句:          
译文:(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原句:                                                                                    
译文:真可悲啊!
原句:      
译文: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原句: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原句:                          
译文: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原句:                                                            
译文: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原句:                                                    
全文默写:

                                                                                                                      
                                                                                                                                                                                                                                                                                                                                                                                      
                                                                                                                                                                                                                                                                                                                                                                    
                                                                                                                                                          
                                                                                                  

多音字参考列表
    [率](读音:lǜ,shuài)
    [耶](读音:yé,yē,xié)
    [取 ](读音:qǔ,qū )
    [露](读音:lòu,lù)
    [甚](读音:shén,shèn)
    [明](读音:míng)
    [一](读音:yī)
    [繁](读音:fán,pó,mǐn)
    [強](读音:qiǎng,qiáng,jiàng)
    [何](读音:hé,hè,hē)
    [喪](读音:sàng,sāng)
    [能](读音:néng,nài)
    [且](读音:jū,qiě,zǔ,cú)
    [燕](读音:yàn,yān)
    [處](读音:chú,chù)
    [革](读音:gé,jí)
    [行](读音:háng,hàng,héng,xíng)
    [將](读音:jiàng,jiāng,qiāng)
    [數](读音:shù,shǔ)
    [相](读音:xiàng,xiāng)
    [量](读音:liáng,liàng,liɑng)
    [呼](读音:hū,hè,xū)
    [奇](读音:jī,qí)
    [吾](读音:wú,yù)
    [食](读音:sì,shí,yì)
    [得](读音:de,dé,děi)
    [削](读音:xiāo,xuē)
    [為](读音:wéi,wèi)
    [夫](读音:fú,fū)
    [與 ](读音:yú,yù,yǔ, )
    [侯](读音:hóu,hòu)
    [其](读音:jī,qí)
    [於,于](读音:yú,xū,yū)
    [有](读音:yòu,yǒu)
    [可](读音:kè,kě)
    [不](读音:bù,fǒu,pǐ)
    [勝,胜](读音:shèng,shēng)
    [大](读音:dà,dài,dài)
    [從](读音:cóng,zòng)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36条))

网友留言
    【第25楼】感谢编辑的辛勤付出。总觉苏洵有抄袭《过秦论》和《阿房宫赋》之嫌。苏老泉百般反对王安法变法,其人真阴。
    古文之家网友碧云天999:.***发表于(2024/11/6)
    【第25_1楼】也感谢您一直不断的为我们指出存在错误的地方,让我们能有机会更快的纠正存在问题。
      古文之家小编回复于(2024/11/6)
      【第24楼】翻译里面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三国"是韩魏赵,没有楚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4/2/20)
      【第24_1楼】可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1)页 内容。
      古文之家小编回复于(2024/2/20)
      【第23楼】当与秦相较 当字读dang
      古文之家网友:223.10.***发表于(2024/1/30)
      【第23_1楼】可参照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386)页 内容。
      古文之家小编回复于(2024/1/31)
      【第22楼】太不错了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3/12/3)
      【第21楼】谢谢!!!!
      古文之家网友:111.32.***发表于(2023/8/5)
      【第20楼】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中的“为”是第四声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3/1/7)
      【第20_1楼】可参照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第(1532)页 内容。
      古文之家小编回复于(2023/1/28)
      【第19楼】贡献条目当与秦相较,当应该是通假字,倘,tang
      古文之家网友:124.95.***发表于(2022/5/20)
      【第19_1楼】非常感谢来自热心读者{:124。95。*。*}的纠错指正,经过我们的人工核对,本文已对错误内容进行了更正。
        古文之家小编回复于(2022/5/25)
        【第18楼】贡献条目当与秦相较的 当 是通假字,通倘。读tang
        古文之家网友丹晴曦uP:1.***发表于(2022/5/12)
        【第18_1楼】可参照长春出版社的《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第(78)页 内容。感谢您的参与,读tǎng。
        古文之家小编回复于(2022/5/25)
        【第17楼】贡献条目日削(xuē)月割 悲夫(fū)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2/4/18)
        【第17_1楼】非常感谢你的参与,日削(xuē)月割的错误已经修正,关于悲夫的注音,参照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第(383)页 ,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第(382)页 内容,夫应该作为语气词更恰当一些,读二声。
        古文之家小编回复于(2022/4/18)
        【第16楼】最后一段(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没有“下”字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2/11/23)
        【第16_1楼】请参见置顶回复内容。感谢您的参与!
          古文之家小编回复于(2023/1/28)
          【第15楼】最后是“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2/9/29)
          【第15_1楼】可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下册 2019年版》第(151)页 内容。
          古文之家小编回复于(2023/1/28)
          【第14楼】
          古文之家网友桑梦兰07o:.***发表于(2022/8/11)
          【第13楼】苟以天下之大,后面那一句没有下
          古文之家网友龘龘159:4.***发表于(2022/6/4)
          【第12楼】日削(xuē)月割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2/4/20)
          【第11楼】日削(xuē)月割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2/4/20)
          【第10楼】咽好像不同版本读音不同
          古文之家网友:61.155.***发表于(2022/3/18)
          【第9楼】悲夫 的 夫错了
          古文之家网友:183.61.***发表于(2022/2/13)
          【第8楼】NB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2/2/9)
          【第7楼】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丢了一个之字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2/1/29)
          【第6楼】最后一段 多了一个 下 字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1/11/12)
          【第5楼】应为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多打了两个逗号,参考自2021年语文人教版高一教材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1/6/13)
          【第5_1楼】非常感谢来自热心读者{[手机用户]:221。178。*。*}的纠错指正,经过我们的人工核对,本文已对错误内容进行了更正。再次感谢您的积极参与。
          古文之家小编回复于(2021/6/15)
          【第4楼】除了不能听读和没有app其他都挺好的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0/10/25)
          【第3楼】当的读音是tǎng,通“倘”,意思是如果
          古文之家网友:183.61.***发表于(2020/5/7)
          【第3_1楼】非常感谢来自热心读者{:183.61.*.*}的纠错指正,经过我们的人工核对,本文已对错误内容进行了更正.再次感谢您的积极参与.
          古文之家网友:119.86.***发表于(2020/5/8)
          【第2楼】棒极了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0/4/22)
          【第1楼】支持
          古文之家网友[手机用户]:.***发表于(2020/4/7)
          打印版文档下载
          您一定感兴趣的合集(推荐)
          苏洵作品推荐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