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说文解字序》拼音版,可打印(许慎)-文言文

《说文解字序》由许慎创作
拼音全文:(我们坚持对每一篇古诗文进行人工查证并注音、我们亲自查证并回复来自您的每一次纠错,只为给您一份更为准确的拼音版本,请记住我们:古文之家)
  • shuō
    wén
    jiě



  • shèn
  •  
     
     
     

    zhōng
    shū
    zhě
     

    gōng
    wáng
    huài
    kǒng

    zhái
    ér

     


     
     
     
    shàng
    shū
     
     
     
    chūn
    qiū
     
     
     
    lún

     
     
     
    xiào
    jīng
     
     
    yòu
    běi
    píng
    hóu
    zhāng
    cāng
    xiàn
     
    chūn
    qiū
    zuǒ
    shì
    zhuàn
     
     
    jùn
    guó

    wǎng
    wǎng

    shān
    chuān

    dǐng

     

    míng

    qián
    dài
    zhī

    wén
     
    jiē

    xiāng

     
    suī


    jiàn
    yuǎn
    liú
     

    xiáng


    lüè
    shuō

     
    ér
    shì
    rén

    gòng
    fēi

     

    wéi
    hào

    zhě

     

    guǐ
    gēng
    zhèng
    wén
     
    xiāng


    zào


    zhī
    zhī
    shū
     
    biàn
    luàn
    cháng
    xíng
     

    yào

    shì
     
    zhū
    shēng
    jìng
    shuō

    jiě
    jīng
     
    xuān
    chēng
    qín
    zhī

    shū
    wéi
    cāng
    jié
    shí
    shū
     
    yún
     


    xiāng
    chuán
     


    gǎi

     
    nǎi
    wěi
    yuē
     

    tóu
    rén
    wéi
    zhǎng
     
    rén
    chí
    shí
    wéi
    dǒu
     
    chóng
    zhě

    zhōng

     
    tíng
    wèi
    shuō

     
    zhì


    duàn

     
     

    rén
    shòu
    qián
     
     
     

     
    zhī

     
    zhǐ

     

     
    ruò

    zhě
    shèn
    zhòng
     
    jiē


    kǒng
    shì

    wén
     
    miù

    shǐ
    zhòu
     




    wán

    suǒ

     

    suǒ

    wén
     

    jiàn
    tōng
    xué
     
    wèi
    cháng



    zhī
    tiáo
     
    guài
    jiù

    ér
    shàn

    yán
     


    suǒ
    zhī
    wéi

    miào
     
    jiū
    dòng
    shèng
    rén
    zhī
    wēi
    zhǐ
     
    yòu
    jiàn
     
    cāng
    jié
    piān
     
    zhōng
     
    yòu

    chéng
    zhào
     
     
    yīn
    hào


    zhī
    suǒ
    zuò

     


    yǒu
    shén
    xiān
    zhī
    shù
    yān
     





     


    bèi
    zāi
     
  •  
     
     
     
     
    zhōu

     
     

    suì

    xiǎo
    xué
     
    bǎo
    shì
    jiào
    guó

     
    xiān

    liù
    shū
     

    yuē
    zhǐ
    shì
     
    zhǐ
    shì
    zhě
     
    shì
    ér

    shí
     
    chá
    ér
    jiàn

     
    shàng
    xià
    shì

     
    èr
    yuē
    xiàng
    xíng
     
    xiàng
    xíng
    zhě
     
    huà
    chéng


     
    suí

    jié

     

    yuè
    shì

     
    sān
    yuē
    xíng
    shēng
     
    xíng
    shēng
    zhě
     

    shì
    wéi
    míng
     


    xiāng
    chéng
     
    jiāng

    shì

     

    yuē
    huì

     
    huì

    zhě
     

    lèi


     

    jiàn
    zhǐ
    huī
     

    xìn
    shì

     

    yuē
    zhuǎn
    zhù
     
    zhuǎn
    zhù
    zhě
     
    jiàn
    lèi

    shǒu
     
    tóng

    xiāng
    shòu
     
    kǎo
    lǎo
    shì

     
    liù
    yuē
    jiǎ
    jiè
     
    jiǎ
    jiè
    zhě
     
    běn



     

    shēng
    tuō
    shì
     
    lìng
    zhǎng
    shì

     

    xuān
    wáng
    tài
    shǐ
    zhòu
    zhù

    zhuàn
    shí

    piān
     


    wén
    huò

     
    zhì
    kǒng

    shū
    liù
    jīng
     
    zuǒ
    qiū
    míng
    shù
     
    chūn
    qiū
    zhuàn
     
     
    jiē


    wén
     
    jué



    ér
    shuō
     

    hòu
    zhū
    hóu

    zhèng
     

    tǒng

    wáng
     


    yuè
    zhī
    hài

     
    ér
    jiē


    diǎn

     
    fēn
    wéi

    guó
     
    tián
    chóu


     
    chē


    guǐ
     

    lìng


     

    guān

    zhì
     
    yán


    shēng
     
    wén


    xíng
     
    qín
    shǐ
    huáng

    chū
    jiān
    tiān
    xià
     
    chéng
    xiàng


    nǎi
    zòu
    tóng
    zhī
     




    qín
    wén

    zhě
     

    zuò
     
    cāng
    jié
    piān
     
     
    zhōng
    chē

    lìng
    zhào
    gāo
    zuò
     
    yuán

    piān
     
     
    tài
    shǐ
    lìng


    jìng
    zuò
     

    xué
    piān
     
     
    jiē

    shǐ
    zhòu

    zhuàn
     
    huò

    xǐng
    gǎi
     
    suǒ
    wèi
    xiǎo
    zhuàn
    zhě

     
    shì
    shí
    qín
    shāo
    miè
    jīng
    shū
     

    chú
    jiù
    diǎn
     




     
    xīng

    shù
     
    guān

    zhí


    fán
     
    chū
    yǒu

    shū
     


    yuē

     
    ér

    wén
    yóu

    jué

     

    ěr
    qín
    shū
    yǒu


     

    yuē

    zhuàn
     
    èr
    yuē
    xiǎo
    zhuàn
     
    sān
    yuē


     

    yuē
    chóng
    shū
     

    yuē

    yìn
     
    liù
    yuē
    shǔ
    shū
     

    yuē
    shū
    shū
     

    yuē

    shū
     
  •  
     
     
     
    hàn
    xīng
    yǒu
    cǎo
    shū
     
    wèi

     
    xué
    tóng
    shí


    shàng
    shǐ
    shì
     
    fěng
    zhòu
    shū
    jiǔ
    qiān

    nǎi

    wéi

     
    yòu



    shì
    zhī
     
    jùn

    tài
    shǐ
    bìng

     
    zuì
    zhě

    wéi
    shàng
    shū
    shǐ
     
    shū
    huò

    zhèng
     
    zhé


    zhī
     
    jīn
    suī
    yǒu
    wèi

     


     
    xiǎo
    xué

    xiū
     



    shuō
    jiǔ

     
    xiào
    xuān
    shí
     
    zhào
    tōng
    cāng
    jié

    zhě
     
    zhāng
    chǎng
    cóng
    shòu
    zhī
     
    liáng
    zhōu

    shǐ


     
    pèi
    rén
    yuán

     
    jiǎng
    xué


    qín
    jìn
     

    néng
    yán
    zhī
     
    xiào
    píng
    shí
     
    zhēng

    děng
    bǎi

    rén
    lìng
    shuō
    wén

    wèi
    yāng
    tíng
    zhōng
     


    wéi
    xiǎo
    xué
    yuán
    shì
     
    huáng
    mén
    shì
    láng
    yáng
    xióng
    cǎi

    zuò
     
    xùn
    zuǎn
    piān
     
     
    fán
     
    cāng
    jié
     

    xià
    shí

    piān
     
    fán

    qiān
    sān
    bǎi

    shí

     
    qún
    shū
    suǒ
    zǎi
     
    lüè
    cún
    zhī

     

    wáng
    xīn

    shè
     
    shǐ
    使


    kōng
    zhēn
    fēng
    děng
    jiào
    wén
    shū
    zhī

     


    wéi
    yīng
    zhì
    zuò
     

    gǎi
    dìng

    wén
     
    shí
    yǒu
    liù
    shū
     

    yuē

    wén
     
    kǒng


    zhōng
    shū

     
    èr
    yuē


     


    wén
    ér

    zhě

     
    sān
    yuē
    zhuàn
    shū
     

    xiǎo
    zhuàn
     
    qín
    shǐ
    huáng

    shǐ
    使
    xià

    rén
    chéng
    miǎo
    suǒ
    zuò

     

    yuē
    zuǒ
    shū
     

    qín

    shū
     

    yuē
    móu
    zhuàn
     
    suǒ


    yìn

     
    liù
    yuē
    niǎo
    chóng
    shū
     
    suǒ

    shū
    fān
    xìn

     
    •  
       
       
       

      zhě
      páo

      shì
      zhī
      wàng
      tiān
      xià

       
      yǎng

      guān
      xiàng

      tiān
       


      guān



       
      shì
      niǎo
      shòu
      zhī
      wén


      zhī

       
      jìn

      zhū
      shēn
       
      yuǎn

      zhū

       

      shì
      shǐ
      zuò
       

       

      guà
       

      chuí
      xiàn
      xiàng
       

      shén
      nóng
      shì
      jié
      shéng
      wéi
      zhì
       
      ér
      tǒng

      shì
       
      shù


      fán
       
      shì
      wěi
      méng
      shēng
       
      huáng

      zhī
      shǐ
      cāng
      jié
       
      jiàn
      niǎo
      shòu

      háng
      zhī

       
      zhī
      fēn

      zhī

      xiāng
      bié


       
      chū
      zào
      shū

       
       
      bǎi
      gōng


       
      wàn
      pǐn

      chá
       
      gài

      zhū
      guài
       
       
       
      guài
       
      yáng

      wáng
      tíng
       
       
      yán
      wén
      zhě
      xuān
      jiào
      míng
      huà

      wáng
      zhě
      cháo
      tíng
       
      jūn

      suǒ

      shī


      xià
       





       
      cāng
      jié
      zhī
      chū
      zuò
      shū
       
      gài

      lèi
      xiàng
      xíng
       

      wèi
      zhī
      wén
       

      hòu
      xíng
      shēng
      xiāng

       

      wèi
      zhī

       
      wén
      zhě
       

      xiàng
      zhī
      běn
       

      zhě
       
      yán


      ér
      jìn
      duō

       
      zhù

      zhú

      wèi
      zhī
      shū
       
      shū
      zhě
       


       




      sān
      wáng
      zhī
      shì
       
      gǎi

      shū

       
      fēng

      tài
      shān
      zhě

      shí
      yòu
      èr
      dài
       

      yǒu
      tóng
      yān
       
    •  
       
       
       
       
      shū
       
      yuē
       
       


      guān

      rén
      zhī
      xiàng
       
       
      yán

      zūn
      xiū
      jiù
      wén
      ér

      chuān
      穿
      záo
       
      kǒng

      yuē
       
       

      yóu

      shǐ
      zhī
      quē
      wén
       
      jīn
      wáng


       
       
      gài
      fēi


      zhī
      ér

      wèn
       
      rén
      yòng


       
      shì
      fēi

      zhèng
       
      qiǎo
      shuō
      xié

       
      shǐ
      使
      tiān
      xià
      xué
      zhě

       
      gài
      wén

      zhě
       
      jīng

      zhī
      běn
       
      wáng
      zhèng
      zhī
      shǐ
       
      qián
      rén
      suǒ

      chuí
      hòu
       
      hòu
      rén
      suǒ

      shí

       

      yuē
       
       
      běn

      ér
      dào
      shēng
       
       
       
      zhī
      tiān
      xià
      zhī
      zhì

      ér


      luàn

       
       
      jīn

      zhuàn
      wén
       



      zhòu
       

      cǎi
      tōng
      rén
       
      zhì

      xiǎo

       
      xìn
      ér
      yǒu
      zhèng
       

      zhuàn

      shuō
       
      jiāng


      qún
      lèi
       
      jiě
      miù

       
      xiǎo
      xué
      zhě
       

      shén
      zhǐ
       
      fēn
      bié


       

      xiāng


       
      wàn

      xián

       


      jiān
      zǎi
       
      jué


      zhāo
       
      yuán
      míng


       

      chēng
       

       
      mèng
      shì
       
       
      shū
       
      kǒng
      shì
       
       
      shī
       
      máo
      shì
       
       

       
      zhōu
      guān
       
       
      chūn
      qiū
       
      zuǒ
      shì
       
       
      lún

       
       
       
      xiào
      jīng
       
       
      jiē

      wén

       


      suǒ

      zhī
       
      gài
      quē


       
展开剩余的(50%)
注:以上标红文字表示该字为多音字或者通假字等古今有多种发音的字。
拼音校对参考书籍:《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第二版,
全文详解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
    “夬,扬于王庭”。
    《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
    文者,物象之本;
    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
    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使文字的数量增多。
    著于竹帛谓之书。
    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
    书者,如也。
    “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周礼》:
      《周礼》规定:
    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
    一曰指事。
    《“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
    三曰形声。
    第三叫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
    四曰会意。
    第四叫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
    五曰转注。
    第五叫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
    六曰假借。
    第六叫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着《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李斯等人负贾规范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它们)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些字还很作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种字体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篆”。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
    自尔秦书有八体:
    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
      汉兴有草书。
      汉朝建国以后有草书。
    尉律:
    汉朝的法令规定:
    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
    又以八体试之。
    进一步是用书法“八体”考试他们。
    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
    通过郡试之后,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被用为枢秘处的秘书。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如今条令虽在,却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讲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
    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
    汉宣帝时,徵召到一位能够读识古文字《仓颉篇》的人,宣帝派张敞跟着那人学习。
    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在这以后)凉州的地方官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读识古文字。
    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
    汉平帝时,徵召爰礼等一百多人,要他们在未央官讲说文字,尊奉爰礼做“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採集大家的解说着了《训纂篇》。
    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训纂篇》总括了《仓颉篇》以来的十四部字书,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该书了。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
    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于制礼作乐之事,这期间对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动。
    时有六书:
    那时有六种字体。
    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
    第一叫古文,这种文字出自孔子住宅牆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
    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过字体又同古文有别:
    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第三叫篆书,也就是小篆。
    四曰佐书,即秦隶书;
    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
    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鑑上的文字;
    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典籍。
    又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古文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一些郡县、诸侯国也往往从地下发掘出前代的宝鼎和器物,它们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这些古文字资料)彼此多相似。
    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虽说不能再现远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况却能知道大概了。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燿于世。
    世人无知,极力否定、诋毁古文,认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变现行文字的写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牆壁,伪造出来的不能知晓的文字,(认为古文)是诡变正字,搅乱常规,(认为拥护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于世。
    诸生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
    很有一些儒生(喜欢凭着臆断)争着抢着解说文字和《经》义,他们把秦朝才有的隶书当做仓颉时代的文字。
    父子相传,何得改易?
    说什麽“文字是父子相传的,那裡会改变昵”。
    乃猥曰:
    他们竟然瞎说:“
    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
    马字头作一人字是长,”“人握十是斗,”“虫字是屈写中字的一竖。”
    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
    掌刑官解说法令,竟至于凭着拆析字形来臆断刑律,比如“苛人受钱”(原义是禁止恐吓人犯,索取贿赂,“苛”是“诃”的假借字,可是)有人说,“苛”字(上为“止”,下为“句”),意思是“止句”。
    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类似上文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这些解说)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文字形不合,同史籀大篆的字体相违。
    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
    粗俗浅薄的人,欣赏自己习见的东酉,对于少见的事物则格格不入,(他们)没见过宏通的学问,不知道汉字的规律、法则。
    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祕妙,究洞圣人之微恉。
    把古文典籍看成异端,把无稽之谈当做真理,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看得神妙至极。
    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
    (他们)探究圣人着述的深意,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一句,便说《仓颉篇》是黄帝时代写的,说那句话寓有黄帝仙去,让幼子承嗣的深意。
    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他们迷误不通,能不违背事理吗?
      《书》曰:“
      《尚书》记载,舜帝说;
    予欲观古人之象。”
    “我想看看古人绘製的图像。”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这话表明舜帝制订制度,必按旧典行事,而不穿凿附会。
    孔子曰:“
    孔子说:“
    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
    我还能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又说,“(这种“存疑精神”)现在的人没有了啊!”
    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
    (“存疑”)不是作者自己不懂就不闻不间,(而是担心)人若凭着自己的猜想去解释古史古事,那就会弄得是非没有定准,巧言诡辩将给世上的学习、研究者造成疑团、困扰。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文字是经史百家之书的根基,是推行王道的首要条件,前人用它记述自己的经验传示给后人,后人依靠它认识古代的历史。
    故曰:“
    孔子说:“
    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本立而道生”,这是因为(确立了根本)能使人懂得世上最深奥的道理,而不会再受困扰。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
    现在我叙列篆文,参照古文、籀文,博採诸家之说,做到出言无论大小,都确凿有证,在考稽的基础上撰写出自己的说解。
    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
    我想用这部书总编万物,剖辨谬误,使学习的人了悟(文字的本原),通达文字的妙意。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我採用分立部首、以部首系联字头的办法编排文字,使它们不相错杂。
    万物咸睹,靡不兼载。
    万事万物都能从本书裡见到,没有哪一样不涉及、不记载的。
    厥谊不昭,爰明以谕。
    遇到读者不易明瞭的事物,我就援用可资说明的东西比喻它。
    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书中提到孟喜的《易经》,孔安国的《尚书》,毛亨的《诗经》以及《周礼》《左传》《论语》《孝经》等,都指古文版本。
    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遇到我不知道的事物,就告缺不论。
多音字参考列表
    [朝](读音:cháo,zhāo)
    [教](读音:jiào,jiāo)
    [詰](读音:jié,jí)
    [會](读音:huì,kuài,)
    [假](读音:xiá,jiǎ,jià)
    [著](读音:zhù,zhuó)
    [惡](读音:é,ě,wù,wū)
    [樂](读音:lè,yuè,)
    [去](读音:qù,jǔ,qū)
    [衣](读音:yī,yì)
    [冠](读音:guàn,guān)
    [同 ](读音:tóng,tòng, )
    [罷](读音:bɑ,bà,pí,bǐ,bǎi)
    [與 ](读音:yú,yù,yǔ, )
    [車](读音:chē,jū)
    [取 ](读音:qǔ,qū )
    [省](读音:shěng,xǐng)
    [卒 ](读音:cù,zú, )
    [繁](读音:fán,pó,mǐn)
    [約](读音:yāo,yuē,yào,dì)
    [興](读音:xìng,xīng)
    [上](读音:shàng,shǎng)
    [體,体 ](读音:tǐ,tī,bèn )
    [莫 ](读音:mò,mù,mì )
    [讀](读音:dòu,dú)
    [從](读音:cóng,zòng)
    [能](读音:néng,nài)
    [令](读音:líng,lìng,lǐng)
    [空](读音:kòng,kǒng,kōng,)
    [校](读音:jiào,xiào)
    [](读音:yìng,yīng)
    [一](读音:yī)
    [六](读音:liù,lù)
    [侯](读音:hóu,hòu)
    [好](读音:hào,hǎo)
    [奇](读音:jī,qí)
    [鄉](读音:xiāng,xiàng,xiǎng)
    [行](读音:háng,hàng,héng,xíng)
    [傳](读音:chuán,zhuàn)
    [何](读音:hé,hè,hē)
    [得](读音:de,dé,děi)
    [長 ](读音:cháng,zhǎng, )
    [鬥,斗 ](读音:dòu,dǒu, )
    [句 ](读音:gōu,jù,gòu,qú,jiǔ )
    [若](读音:rě,ruò)
    [甚](读音:shén,shèn)
    [為](读音:wéi,wèi)
    [見](读音:jiàn,xiàn)
    [頡](读音:jié,jiá,xié)
    [中](读音:zhòng,zhōng)
    [豈](读音:qǐ,kǎi)
    [觀](读音:guàn,guān)
    [吾](读音:wú,yù)
    [夫](读音:fú,fū)
    [正](读音:zhèng,zhēng)
    [邪](读音:xié,yé,yá,yú,xú)
    [王 ](读音:wáng,wàng, )
    [識](读音:shí,zhì)
    [可](读音:kè,kě)
    [採,采 ](读音:cài,cǎi )
    [大](读音:dà,dài,dài)
    [信 ](读音:xìn, )
    [有](读音:yòu,yǒu)
    [將](读音:jiàng,jiāng,qiāng)
    [解](读音:jiè,jiě,xiè)
    [相](读音:xiàng,xiāng)
    [萬](读音:mò,wàn)
    [載](读音:zài,zǎi)
    [明](读音:míng)
    [稱](读音:chèn,chèng,chēng)
    [語](读音:yù,yǔ)
    [其](读音:jī,qí)
    [於,于](读音:yú,xū,yū)
    [不](读音:bù,fǒu,pǐ)
    [知](读音:zhī,zhì)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打印版文档下载
    许慎作品推荐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