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齐宣王见颜斶》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战国策

《齐宣王见颜斶》由战国策创作

原文:

齐宣王见颜斶

先秦-战国策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默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簴。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市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磋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斶知足矣,归反扑,则终身不辱也。

说明:古文之家的工作重心是对古诗文进行校对并注音,我们所提供的译文、注释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聚合,仅供参考,文章所涉及的字、词发音请以拼音版作为主要参考。
    对照翻译:

      齐宣王见颜斶,曰:“
      齐宣王召见颜斶喊道:“
    斶前!”
    颜斶你上前来。”
    斶亦曰:“
    颜斶也叫道:“
    王前!”
    大王您上前来。”
    宣王不悦。
    齐宣王听了很不高兴。
    左右曰:“
    左右臣都责备颜斶:“
    王,人君也。
    大王是一国之君。
    斶,人臣也。
    而你颜斶,只是区区一介臣民。
    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
    大王唤你上前,你也唤大王上前,这样做成何体统?”
    斶对曰:“
    颜斶说:“
    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
    如果我上前,那是贪慕权势,如果大王过来,那就是谦虚恭敬的对待贤士。
    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
    王忿然作色曰:“
    齐宣王气得脸色大变,斥道:“
    王者贵乎?
    究竟是君王尊贵。
    士贵乎?”
    还是士人尊贵?”
    对曰:“
    颜不卑不亢回答说:“
    士贵耳,王者不贵。”
    自然是士人尊贵,君王不尊贵。”
    王曰:“
    齐王问:“
    有说乎?”
    此话怎讲?”
    斶曰:“
    有!
    有。
    答道:“
    昔者秦攻齐,令曰:“
    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
    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有敢在柳下惠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
    令曰:“
    又下令:“
    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以千金。’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由此看来,活国君的头颅,比不上死贤士的坟墓。”
    宣王默默不悦。
    宣王哑口无言,内心极不高兴。
      左右皆曰:“
      左右侍臣指责说:“
    斶来,斶来!
    颜斶,颜斶!
    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簴。
    大王据千乘之国,重视礼乐。
    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
    四方仁义辩智之士,仰慕大王圣德,莫不争相投奔效劳;
    辩知并进,莫不来语;
    四海之内,莫不臣服;
    东西南北,莫敢不服。
    万物齐备,百姓心服。
    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
    而即便是最清高的士人,其身份也不过是普通民众,徒步而行,耕作为生。
    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至于一般士人,则居于鄙陋穷僻之处,以看守门户为生涯,应该说,士的地位是十分低贱的。”
      斶对曰:“
      颜斶驳道:“
    不然。
    这话说得不对。
    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有上万个诸侯国。
    何则?
    这是为什么呢?
    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
    道德淳厚的世道得力于重用士人。
    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
    由于尊贤重才,虞舜这个出身于乡村鄙野的农夫,得以成为天子。
    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到商汤之时,诸侯尚存三千。
    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
    时至今日,只剩下二十四。
    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
    从这一点上看,难道不是因为政策的得失才造成了天下治乱吗?
    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
    当诸侯面临亡国灭族的威胁时,即使想成为乡野穷巷的寻常百姓,又怎么可能办到?
    是故《易传》不云乎:“
    所以《易传》中这样讲。
    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
    ‘身居高位而才德不济,只一味追求虚名的,必然骄奢傲慢。
    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最终招致祸患。
    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
    无才无德而沽名钓誉的会被削弱,不行仁政却妄求福禄的要遭困厄,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的会遭受侮辱,祸患深重。’
    故曰:“’
    所以说:“
    矜功不立,虚愿不至。
    居功自傲不能成名,光说不做难以成事’。’
    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
    这些都是针对那些企图侥幸成名,华而不实的人。
    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
    正因为这样,尧有九个佐官,,舜有七位师友,禹有五位帮手,汤有三大辅臣,自古至今,还未有过凭空成名的人。
    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市下学;
    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
    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
    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耻,以此成就道德,扬名后世,唐尧、虞舜、商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
    故曰:“
    所以:
    无形者,形之君也。
    所以无行是指君。
    无端者,事之本也。
    又有‘见微知著’这样的说法。’
    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
    若能上溯事物本源,下通事物流变,睿智而多才,则哪里还有不吉祥的事情发生呢?
    老子曰:“
    《老子》上说:“
    虽贵,必以贱为本;
    虽贵,必以贱为本;
    虽高,必以下为基。
    虽高,必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所以诸侯、君主皆自称为孤、寡或不谷。
    是其贱之本与!
    这大概是他们懂得以贱为本的道理吧。
    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
    孤、寡指的是生活困窘、地位卑微的人,可是诸侯、君主却用以自称,难道不是屈已尚贤的表现吗?
    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像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重用周公旦,后世都称他们是贤君圣主,这足以证明贤士的尊贵。”
      宣王曰:“
      宣王叹道:“
    磋乎!
    可叹呀!
    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
    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我这是自取其辱呀!
    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
    今天听到君子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希望先生能收我为弟子。
    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如果先生与我相从交游,食必美味,行必乘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
      颜斶辞去曰:“
      颜斶听到宣王的话,就要求告辞回家,对宣王说:“
    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
    美玉产于深山,一经琢磨则破坏天然本色,不是美玉不再宝贵,只是失去了它本真的完美。
    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士大夫生于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而是说他们的形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
    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臣只希望回到乡下,晚一点进食,即使再差的饭菜也一如吃肉一样津津有味,缓行慢步,完全可以当作坐车,无过无伐,足以自贵,清静无为,自得其乐。
    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纳言决断的,是大王您,秉忠直谏的,则是颜斶。
    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
    臣要说的,主旨已十分明了,望大王予以赐归,让臣安步返回家乡。”
    则再拜而辞去也。
    于是,再拜而去。
      斶知足矣,归反扑,则终身不辱也。
      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人了,返璞归真,那就终生不会受到羞辱。

    注释:


    〔易传〕同:易傳《辞源》

战国策相关作品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群臣谏曰:“以百金之地...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
      卫嗣君病。富术谓殷顺且曰:“子听吾言也以说君,勿益损也,君必善子。人生之所...
      卫使客事魏,三年不得见。卫客患之,乃见梧下先生,许之以百金。梧下先生曰:“...
      秦攻卫之蒲,胡衍谓樗里疾曰:“公之伐蒲,以为秦乎?以为魏乎?为魏则善,为秦...
    打印版文档下载
    您一定感兴趣的合集(推荐)
    战国策(先秦)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齐宣王见颜斶图片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