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照翻译:
孙子曰:
孙子说: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以前那些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设法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找机会打败敌人。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只有做到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一旦敌人露出破绽,就迅速抓住机会击败他。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因此,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条件避免被敌人战胜,但不一定能保证一定能战胜敌人。
故曰:
所以说:
胜可知,而不可为。
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强求。
不可胜者,守也;
要确保不被敌人打败,就必须做好防守;
可胜者,攻也。
要想打败敌人,就要主动进攻。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还不成熟,选择进攻,是因为时机已经到了。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所以,善于防守的人,会把自己的军队隐藏得像深埋地下的秘密一样,让敌人找不到踪迹,而善于进攻的人,则像从天而降的神兵,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取得全面的胜利。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如果预见胜利只是停留在普通人的水平上,那算不上真正的高明。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即使打败了敌人,赢得了世人的称赞,也算不上最高明的成就。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这就像能举起一根秋毫算不上力气大,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算不上眼尖,能听见雷声算不上耳聪一样。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古代那些真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选择容易战胜的敌人作为目标。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不需要表现出超凡的智慧,也不需要留下勇猛显赫的名声。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他们的胜利之所以没有失误,是因为他们的作战计划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针对那些在气势上已经失败的敌人展开的。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善于作战的人,总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绝不放过任何进攻敌人的机会。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好取胜的条件,然后再投入战斗,而失败的军队则往往先仓促应战,再寄希望于侥幸取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善于用兵的人,必须整顿内政,严明法令,这样才能掌控战争胜负的命运。
兵法:
兵法中有五项基本原则:
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度是由土地的广狭决定的,土地的大小决定了物资的多少,物资的多少决定了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了部队的战斗力,而战斗力的强弱最终决定了胜负的结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所以,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镒”去对抗“铢”,是以强大的实力碾压弱小的敌人,而失败的军队则像用“铢”去对抗“镒”,是以弱小的力量硬碰强大的对手。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高明的将领指挥作战时,就像决开千仞高的山涧积水一样,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中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