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家 会员中心 访问手机版

《乐毅报燕王书》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战国策

《乐毅报燕王书》由战国策创作

题记:

战国时期名将乐毅,为招贤纳士的燕昭王所用,拔齐七十余城,立下大功,燕昭王死后,齐人用反间计,使燕惠王听信谗言,撤销乐毅兵权,乐毅畏祸,弃燕归赵。后齐国反攻,燕将大败,燕惠王惧乐毅帮赵国乘机攻打燕国,自己不深切悔悟,承认过失,反而文过饰非,使人责让乐毅。乐毅则写了这篇书信回报燕惠王。    

原文:

乐毅报燕王书

先秦-战国策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说明:古文之家的工作重心是对古诗文进行校对并注音,我们所提供的译文、注释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聚合,仅供参考,文章所涉及的字、词发音请以拼音版作为主要参考。
    对照翻译: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联合五国的军队,攻入齐国,连下七十多座城池,都划归燕国。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还有三座城邑未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燕惠王继位,中了齐人的反间计,怀疑乐毅,派骑劫代替他。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乐毅逃到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齐国大将田单用计骗了骑劫,打败燕军,收复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的领土。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后悔了,又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燕国战败之机来攻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
    便派人去责备乐毅,又向乐毅表歉意,说:“
    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
    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将军,将军为燕攻破了齐国,为先王报了仇,天下人莫不震动。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
    寡人怎敢一刻忘记将军的功勋啊!
    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不幸先王抛弃群臣而去,寡人刚刚继位,左右蒙骗了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不过,寡人派骑劫代替将军,只是因为将军长久在野外作战,所以调将军回国,休养休养,共商国是。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却误信流言,和寡人有了隔阂,抛弃燕国而投奔赵国。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为将军自己打算,固然可以,但是又怎样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恩情呢?”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
      望诸君乐毅便派人进献书信,回答惠王说: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臣不才,不能奉承先王的遗命,顺从大王左右的心意,恐怕回来受到刀斧之刑,以致损害先王知人之明,又使您亏于君臣之义,只得投奔赵国。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承担了不贤的罪名,也不愿表白。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现在大王派人来数说臣的罪过,恐怕大王左右不能体会先王重用臣的理由,也不明白臣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意,才敢写信答复大王。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臣听说,贤圣的君主,不把爵禄私赏给自己的亲人,只有立功多的才授予;
    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不把官职随便授予自己宠幸的人,只有才能相当的才任命。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
    所以,考察才能而授官,是成就功业的君主;
    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根据德行而结交,是树立名声的贤士。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臣以所学的知识来观察,觉得先王处理国事,高于世俗的理想,因此借用魏王的使节,得以到燕国亲身考察。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先王对臣过看重,从宾客中选拔出来,安置在群臣之上,不与王室的长辈商量,便任命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自以为能够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可以侥幸免于罪过,也就毫不辞让,接受了任命。
      “先王命之曰:“
      先王命令臣,说:“
    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我跟齐国积累了深仇大恨,那怕国小力微,也想报齐国之仇。’
    臣对曰:“’
    臣回答说:“
    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齐国本来有霸主的传统,打过多次胜仗,熟悉军事,长于攻战。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大王如果要伐齐,必须发动天下的兵力来对付它。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
    要发动天下的兵力,最好是先同赵国结盟。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还有淮北,本是宋国的土地,被齐国独吞了,楚魏两国都想得一份。
    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赵如果赞同,约同楚魏尽力帮助,以四国的力量进攻,就可大破齐国了。’
    先王曰:“’
    先王说:“
    善。
    好!”’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臣便接受命令,准备符节,南下出使赵国。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很快回国复命,发兵攻齐,顺应上天之道,倚仗先王的声威,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都随着先王进兵济上而为燕国所有了。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济水上的燕军,奉令出击,大获胜利。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士卒轻装,武器锐利,长驱直入,攻占齐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齐王逃奔至莒,幸免一死。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所有的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归燕国所有。
    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
    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上,燕国的宝鼎又运回历室殿,齐国的宝器都摆设在燕国的宁台。
    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原来树立在蓟丘的燕国旗帜,插到齐国汶水两岸的竹田。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自从五霸以来,没有谁的功勋能赶上先王。
    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先王很惬意,认为臣没有贻误他的命令,所以裂土封,使臣得比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不才,自信能够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可以侥幸免于罪过,因此毫不推辞而接受了封爵。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建立了功业就不让它废弃,所以才能记载于史册,有预见的贤士,成名之后决不让它败坏,所以为后世称赞。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像先王这样报仇雪恨,征服了万辆兵车的强国,没收它八百年的积蓄,直到逝世那天,还留下叮嘱嗣君的遗训,使执政任事的官员能遵循法令,安抚亲疏上下,推及百姓奴隶,这都是能够教育后世的啊。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臣听说,善于创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
    从前,伍子胥说动了阖闾,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郢都;
    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吴王夫差却不是这样,反而把伍子胥丢进了江中。
    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
    夫差却不信伍子胥的预见能够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还不改变他的怨愤。”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所以,脱身免祸,保伐齐的大功,用以表明先王的业绩,这是臣的上策。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遭受诋毁和侮辱的错误处置,毁害先王的美名,这是臣最大的恐惧。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面临着不测之罪,却又助赵攻燕,妄图私利,我决不干这不义之事。”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臣听说,古代的君子,和朋友断绝交往,也决不说对方的坏话;
    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忠臣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表白。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臣虽然不才,也曾多次受过君子的教诲。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只是恐怕大王轻信左右的谗言,而不体察我这被疏远者的行为。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因此冒昧回信说明,希望您多加考虑。”

    注释:

    〔五国之兵〕赵楚韩燕魏五国联军。
    〔三城〕指齐国的聊城莒即墨三城,都在今山东省。
    〔用齐人反间〕齐将田单放出谣言,说乐毅想反叛燕国,自己做齐王。燕惠王信以为真。
    〔骑劫〕燕国将领。
    〔望诸君〕赵国给乐毅的封号。
    〔田单〕战国时齐国大将,屡立战功,封安平君,被齐襄王任为国相。
    〔诈骑劫〕田单派人向燕军诈降,骑劫被蒙蔽;又用千余头牛,角上缚兵刃,尾上扎苇草灌油,夜间点燃牛尾,猛冲燕军营帐,并以数千勇士随后冲杀,大败燕军,杀死骑劫。
    〔让〕责备。
    〔先王〕燕惠王之父燕昭王。
    〔左右误寡人〕指燕惠王左右亲近的人造谣。
    〔过听〕误信流言。
    〔隙〕隔阂。
    〔捐〕抛弃。
    〔不佞〕没有才智。谦词。
    〔奉承〕秉承,领受。
    〔左右〕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表不敢直接称对方,只称呼对方的左右执事者。
    〔抵〕遭受。
    〔斧质〕刀斧与砧板,杀人的刑具。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古时用于尊者,后代只用于同辈。
    〔不肖〕不贤。自谦之词。
    〔为辞说〕用言词辩解。
    〔侍御者〕侍侯国君的人,实指惠王。
    〔畜幸〕畜养宠信。
    〔假节〕凭借符节。节,外交使臣所持之凭证。
    〔擢〕提拔。
    〔之〕我。
    〔乎〕同“于”,从。
    〔亚卿〕官名,地位仅次于上卿。
    〔霸国〕齐桓公曾称霸诸侯,故称齐国为霸国。
    〔余教〕留下的功绩。
    〔骤胜〕多次战胜。
    〔遗事〕往事。
    〔闲〕同“娴”,娴熟,熟练。
    〔甲兵〕铠甲兵器,借指军事。
    〔径〕直接。
    〔淮北〕淮河以北地区,是齐国属地。
    〔宋地〕今江苏铜山河南商丘山东曲阜之间的地区,为齐所吞并。
    〔河北〕黄河以北。
    〔济上〕济水旁边。
    〔莒〕今山东莒县。
    〔大吕〕钟名。
    〔元英〕燕国宫殿名。
    〔故鼎〕指齐国掠夺的燕鼎,复归燕国。
    〔历室〕燕国宫殿名。
    〔宁台〕燕国宫殿名。
    〔蓟丘〕燕国都城,今北京市西南。
    〔汶篁〕齐国汶水边的竹田。
    〔?不顿命〕不辜负使命。
    〔春秋〕指一般史书。古代编年史都叫春秋。
    〔蚤〕通“早”。
    〔八百岁〕从姜太公建国到这次战争约八百年。
    〔庶孽〕妾生的儿子。
    〔施〕延续普及。
    〔萌隶〕指百姓。
    〔善作者〕善于开创事业的人。
    〔善成〕善于守业。
    〔乎〕同“于”,被。
    〔远迹〕在远处留下足迹,指长途伐楚。
    〔郢〕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西北。
    〔鸱夷〕皮革制的口袋。
    〔先论〕预见。
    〔量〕气量。
    〔离〕通“罹”,遭受。
    〔堕〕败坏。

战国策相关作品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
    打印版文档下载
    您一定感兴趣的合集(推荐)
    战国策(先秦)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乐毅报燕王书图片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