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照翻译: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春天,隐公打算到棠地去看渔民捕鱼。
臧僖伯谏曰:“
臧僖伯劝谏说:“
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凡是物品不能用于练习祭祀或军事这些大事上,或者材料不能用来制作礼器和兵器,那么国君就不应该亲自去接触它。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国君的职责是引导民众遵守规范和行为准则。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
因此,通过讲习大事来衡量法度,这叫做‘轨’;
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彰显其文采,这叫做‘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如果事情不符合轨和物的标准,就叫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频繁出现乱政,这就是导致国家衰败灭亡的原因。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进行,并借此机会演练军事。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每三年进行一次大型演习,结束后整顿军队,还要到宗庙祭告祖先,举办宴饮庆贺活动,清点军用物资和猎获的东西。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在这些活动中,)要让车马、服饰、旌旗等器具色彩鲜明,体现贵贱等级,做到秩序井然,长幼有序,这些都是讲习大事所需要的威仪!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鸟兽的肉不能放进祭祀用的器具里,它们的皮革、牙齿、骨角和羽毛也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械,这样的鸟兽,国君是不会去射猎的,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至于山林川泽中的物产,以及制作普通器物所需的材料,那是仆役们的工作范围,相关官吏按职责去管理的事情,不是国君应该亲自过问的。”
公曰:“
隐公却说:“
吾将略地焉。”
我只是想去那里巡视一下。”
遂往,陈鱼而观之。
于是他就去了(棠地),还让渔民把各种渔具都摆出来捕鱼,他在旁边观看。
僖伯称疾不从。
僖伯则借口生病没有一同前往。
书曰:“
《春秋》记载道:“
公矢鱼于棠。”
隐公在棠地陈设渔具。”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到棠地观鱼的行为)不合乎礼法,而且表明他去的地方离国都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