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平仄及详解(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由李益创作

题记: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前两句写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这样的宁静如果不被打破,也许诗人可以沉浸其中,体味大漠那亘古的苍茫。可是,就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顿时,一切崇高和悲壮都化作了绵绵不绝的乡愁。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读时发挥想象,沉浸其中,就能体会到那种苍凉旷远的意境。

原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代-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对照翻译: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注释:

    选自《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李益(—约),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尽〕全。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平仄:


    原始诗句: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古韵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通平仄仄平平。 注:霜『七阳平声』
    今韵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通平仄仄平平。

    原始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古韵平仄:通平平仄通平仄,仄仄平平仄通平。 注:乡『七阳平声』
    今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通仄平平仄通平。

    重复字体: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相关作品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 ...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
李益(唐代)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

夜上受降城闻笛图片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