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之家 访问手机版

《日喻说》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苏轼)

《日喻说》由苏轼创作

原文:

日喻说

北宋-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说明:古文之家的工作重心是对古诗文进行校对并注音,我们所提供的译文、注释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聚合,仅供参考,文章所涉及的字、词发音请以拼音版作为主要参考。
    对照翻译: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
    或告之曰:“
    有的人告诉他说:“
    日之状如铜盘。”
    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
    或告之曰:“
    有的人告诉他说:“
    日之光如烛。”
    太阳的光像蜡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蜡烛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
    苏子曰:“
    苏轼说:“
    道可致而不可求。”
    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
    何谓致?
    那么什么叫做自然来到呢?
    孙武曰:“
    孙武说:“
    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不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
    子夏曰:“
    子夏说:“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不是强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都生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
    夫没者岂苟然哉?
    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学习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
    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
    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做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因此,写《日喻》来勉励他。
      
      

    注释:

    〔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眇〕瞎子。
    〔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
    〔苏子〕苏轼自称。
    〔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代。

苏轼相关作品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
    甲第非真有,闲花亦偶栽。 聊为清净供,却对道人开。 ...
    斫竹穿花破绿苔,小诗端为觅桤栽。 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
    青李扶疏禽自来,清真逸少手亲栽。 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 ...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
    打印版文档下载
    您一定感兴趣的合集(推荐)
    苏轼(北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

    日喻说图片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