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照翻译: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
子类的书,除了《孟子》、《荀子》之外,《老子》、《庄子》、《管子》、《商书》、《申子》(申不害)、《韩非子》,都能自成一家之言。
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
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就不行了,都是沿用了诸子的观点和事实,汇编成书。
此子书之一变也。
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
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
他们的书籍,都是从前人的书本中翻出的,所以一定不会很多,大概只有《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了。
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他们在书中讲了古人没讲到,而后人又不可不看的东西,这样写出来,才勉强传到后世的吧?
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宋朝的书,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贵与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才写成的,终于成了后代不可或缺的书;
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
所以其中小有舛漏,也还难免。
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
像后人写的书,越多舛漏越多,越快越不传:
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所以这样,是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了,想急于求名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