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品,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其代表作《木兰诗》等还入选了人教版教材,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北朝民歌,产生于黄河流域,歌词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也有氐、羌、汉族的人民。歌词有的是用汉语,有的是用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后被译为汉语。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纪录的作品,大约是传入南朝后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传世的约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为著名。歌辞的主要内容,有的反映战争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兰诗》),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有的描写北方特有的风光景色(如《敕勒歌》)。它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气绝体和七言古体及杂言体,对唐代的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北朝民歌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
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最显著的特色。这和北方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北方没有南方那样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湿润的水网,景观缺乏细部的变化。然而大自然在这单调之中,充分显示出它的严峻、崇高、阔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大会注意细微的东西,目光总是被引向高远之处,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人的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形成粗犷豪迈的性格。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于当时的少数民族,他们原来都是以游牧为生的,社会结构又有军事化的性质。游牧生活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安定,那样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获,而是充满了变化和风险。各部落之间,也少有文化礼仪的虚饰,谁有力量谁就去征服。在与自然、与敌手的严酷斗争中,造就了民众的强悍气质,他们不会喜爱南方人那种温柔缠绵的歌。
南朝民歌是城市中的歌,是酒楼和贵族宴会上由歌女们演唱的风情小调,北朝民歌却是在多种多样的生活中产生的。有些题材,如战争生活、北地风光,在诗歌中表现出来,自然就有一种不同于南方歌谣的气象。就如庾信、王褒等人到了北方,即使单纯写景的作品,也比原来在南方之作来得雄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北朝的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梁鼓角声横吹曲》这一部分中,横吹曲是一种马上演奏的军乐,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这些民歌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传到南方后被记录下来。其题材更加广泛,感情更加直率,语言朴实无华,形成了朴实刚健的风格。其中有不少七言四句的句式,对七绝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其表现北方的景色和生活,富有地方特色,比如著名的《敕勒歌》,写游牧生活。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再比如《琅琊王歌》
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买了把新刀比女儿(或者是老婆)还亲,可以说是很写实了。
还有《幽州马客吟》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
北方战乱纷飞,民歌中有不少表现战争和流民生活的诗歌。
比如《企遇歌》其四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还有表现流浪生活的《陇头歌》三首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其情歌风格大胆,与南朝民歌迥异,比如《地驱乐歌》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都大半夜了,你TM不来早跟我说啊!
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木兰诗》,歌唱木兰从军的故事,一般认为是北魏时产生,经过了隋唐诗人的润色。木兰这个形象,以及她代父从军的故事,集中体现了很多品质,比如代父从军的孝,抗击北虏的勇毅,从军晋升的梦想,不受官爵的高洁,这些品质集中在女子身上,在古代是很少见的。
其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但其中也有叙事和抒情的结合。诗歌中着重写了木兰从征前,战斗中和归家后三个时期的内心活动,出征前是跃跃欲试的急切,战斗中写她的紧张和思乡,回家以后写她的欣喜自得。其中总是扣着木兰是女郎的人物身份做文章,其心理格外合理动人。
其叙事上的特点则是铺陈和简洁相结合,形成繁简互见的效果。比如从征前的准备只写备置鞍马,不写其他的准备,却在这一点上大肆铺陈,东西南北四市均写。再比如回家一段,家人听说木兰要回来,全家的反应都写出来了,而真的回来了,却不写怎么同家人见面的场景。
其语言丰富多彩,朴素自然者有之,精妙绝伦者也有之,表现力很强。
参考资料:知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