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照翻译:
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
成王在废除殷商的天命后,又平定了淮夷,凯旋回到丰邑,制定了《周官》。
惟周王抚万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绥厥兆民。
周成王安抚了众多邦国,巡视侯服、甸服等诸侯之地,对那些不来朝见的诸侯进行征讨,以确保天下百姓的安宁。
六服群辟,罔不承德。
六服的诸侯都无不尊崇他的德政。
归于宗周,董正治官。
成王返回王都丰邑,还督促整顿了治理事务的官员。
王曰:“
成王说:“
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遵循古代的大法,要在未出现动乱时制定治国之策,在未出现危机时巩固国家。”
曰:“
成王说:“
唐虞稽古,建官惟百。
尧舜考察古代制度,设立了百官。
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内有百揆和四岳,外有州牧和侯伯。
庶政惟和,万国咸宁。
各种政策得当,天下万国得以安宁。
夏商官倍,亦克用乂。
夏代和商代,官职增加了一倍,也能够实现良好的治理。
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明君设立官员时,不在于官员数量多少,而在于是否能任用贤才。
今予小子,祗勤于德,夙夜不逮。
如今我恭敬勤勉地施行德政,早起晚睡仍觉不足。
仰惟前代时若,训迪厥官。
我仰慕前人的做法,建立我们的官制。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
我们设置了太师、太傅、大保,称为三公。
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他们阐明治道,管理国家,调和阴阳。
官不必备,惟其人。
三公的职位不必齐备,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人选。
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
还设置了少师、少傅、少保,称为三孤。
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
他们协助三公弘扬教化,敬明天地之事,辅佐我的统治。
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
冢宰负责国家治理,统领百官,协调四海。
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
司徒负责国民教育,传播五常的教训,使百姓和顺。
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宗伯主管国家礼仪,处理神人之间的沟通,调和上下尊卑的关系。
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
司马主管军事,统率六军,平定邦国。
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
司寇主管法律,惩治善恶,镇压叛乱。
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司空主管土地,安置士农工商,适时开发地利。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六卿各司其职,各自领导下属,以指导九州牧民,大力安定百姓。
六年,五服一朝。
六年一次,五服诸侯前来朝见。
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
再过六年,君王按时巡视各地,在四岳校正制度。
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诸侯们在其所属方岳前来朝见,君王对他们普遍讲明升降赏罚。”
王曰:“
成王说:“
呜呼!
啊!
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
各位官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你们的工作,慎重发布命令,命令一旦发出就要执行,不得违抗。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用公正消除私情,人民才会信任归附。
学古入官。
先学习古法再入仕途。
议事以制,政乃不迷。
议论政事依据法制,就不会出错。
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
你们要用周家的常法作为准则,不要让花言巧语干扰官员。
蓄疑败谋,怠忽荒政,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犹豫不决会破坏计谋,懈怠疏忽会导致政务荒废,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遇到事情就会手足无措。
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告诉你们各位卿士,功高是因为有志向,业大是因为勤奋,果断决策,就没有后来的困难。
位不期骄,禄不期侈。
居官不应骄傲,享禄不应奢侈。
恭俭惟德,无载尔伪。
恭敬和节俭是美德啊!
作德,心逸日休;
不要耍弄诈伪,行德则心逸日美。
作伪,心劳日拙。
作伪则心劳日拙。
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
身处高位要想到危辱,无事也要心存敬畏,不知敬畏就会进入危险的境地。
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厖。
推举贤明并让能者上位,众官就会和谐,众官不和,政事就复杂了。
举能其官,惟尔之能。
推荐能者到合适的岗位,这是你们的贤能;
称匪其人,惟尔不任。”
所推举的不合适,就是你们失职。”
王曰:“
成王说:“
呜呼!
啊!
三事暨大无,敬尔有官,乱尔有政,以佑乃辟。
任人、准夫、牧三位首长和各位大夫,认真履行你们的职责,做好你们的政事,来辅助你们的君主,让广大百姓长久安宁;
永康兆民,万邦惟无斁。
这样天下万国就不会厌弃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