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照翻译:
孙子曰:
孙子说: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用兵打仗的原则是,将领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人对峙,最难的事情莫过于争取先机以占据优势。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军争”中最难的地方在于通过迂回的方式更快到达预定战场,将看似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所以,我方采取迂回路线,同时用利益引诱敌人,让敌方摸不清我方意图,结果虽然出发得晚,却能比敌人更早到达战场,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掌握了“迂直之计”的人。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军争”是为了获取有利条件,但其中也暗藏危险。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如果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夺先机,行军速度会受到影响,无法抢先到达战场,但如果丢下辎重轻装前进,装备和物资就会损失。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如果卷起铠甲急速行军,日夜不停奔袭百里去争利,三军将士可能会被俘虏,强壮的士兵或许能赶到战场,但疲惫的士兵必然掉队,最终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按时到达。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
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可能遭受挫折,而士兵中只有一半能如期赶到。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通常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能够按时到达。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这样一来,部队没有辎重就无法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无法维持,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难以支撑作战。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因此,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不要轻易与他们结盟。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熟悉山林、险阻和沼泽等地形分布,就不能贸然行军。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不借助向导的帮助,就无法充分利用有利地形。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用兵打仗靠的是诡诈奇谋来取胜,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依据双方情势灵活分兵或集中兵力作为主要变化手段。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根据战场形势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席卷,从容推进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般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般稳固,隐匿军情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夺取敌人的财物、掳掠百姓时应分兵行动,扩张领土、分配资源和俘虏时,都要权衡利弊后决定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率先掌握“迂直之计”的将领将取得胜利,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军政》曰:“
《军政》上说:“
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
在战场上用语言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
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用动作指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使用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金鼓和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视听、协调作战行动的工具。
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就不会单独冒进,胆怯的士兵也不会独自退缩,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夜间作战要多点火把、频频击鼓,白天作战要多设旌旗,这些方法是用来扰乱敌人的视听的。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对于敌方的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瓦解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其决心,使其丧失斗志。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一般来说,敌人清晨初至时士气最旺盛,到了中午,体力开始下降,士气也随之懈怠,等到傍晚时分,士兵归心似箭,士气更加低落。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善于用兵的人,会避开敌人士气正盛的时候,等到对方士气衰竭时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方法。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用治理严整的我军对付混乱无序的敌军,用镇定平稳的军心对付躁动不安的敌人,这是掌控并利用军心的策略。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以我就近进入战场的优势迎战长途跋涉的敌人,以我从容稳定的状态对付仓促疲劳的敌人,以我饱食充足的部队对抗饥饿疲弱的敌人,这是懂得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来困住敌人的方法。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不要迎击旗帜整齐、阵型严密的军队,也不要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高昂的敌人,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的敌人,不要正面仰攻,对假装败逃的敌人,不要盲目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部队,不要贪图小利,对正在撤退回本土的部队,不要拦阻,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