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照翻译: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广泛使用。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从五代时冯道用雕版印刷《五经》开始,后来的典籍就都采用刻版印刷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庆历年间,有个普通百姓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
其法:
他的方法是: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用胶泥来刻字,厚度像铜钱的边缘那样,每个字做成一个印,再用火烧让它变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覆盖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要印刷时,就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把字一个个紧密地排上去,排满一铁框就算一版,然后拿去放在火上烘烤,等松脂和蜡逐渐熔化后,用一块平板按在上面,这样铁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样平整了。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如果只印两三本的话,这种方法并不算简便;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但如果印几十本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非常快速了。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通常会准备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另一块用来排字,这块刚印完,另一块已经排好了,两块交替使用,转眼间就能完成任务。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个字都会制作好几个印,比如“之”“也”这类常用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这是为了应对一块版里有重复字的情况。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贴好标签,按照韵部给字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然后用木格子把字印储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准备的生僻字,就马上刻出来,用草火烧一下,很快就能用了。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之所以不用木材来做字印,是因为木材的纹理有疏有密,沾水后会变得高低不平,而且木材容易和药料粘在一起,取下来很麻烦。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而烧制的泥字印就不一样了,用完后再用火烤一下,让药料熔化,用手轻轻拂拭,字印就会自然脱落,完全不会粘上药料。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毕昇去世后,他的那些字印被我的子侄们得到了,至今还珍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