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家 会员中心 访问手机版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张先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由张先创作

题记:

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此词借写一个歌妓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实则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愁绪。

原文: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北宋-张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说明:古文之家的工作重心是对古诗文进行校对并注音,我们所提供的译文、注释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聚合,仅供参考,文章所涉及的字、词发音请以拼音版作为主要参考。
    对照翻译:

      哀筝一弄湘江曲。
      她拨动了音色哀伤的筝,弹出了一首凄美动人的曲子。
    声声写尽湘波绿。
    一声声忧愁,就像湘水碧波在轻轻荡漾。
    纤指十三弦。
    她那纤细的手指,滑过了十三根筝弦。
    细将幽恨传。
    细腻地传递出内心深处浓浓的怨恨。
      当筵秋水慢。
      面对宴会上的宾客,她清澈的眼神缓缓流转。
    玉柱斜飞雁。
    筝柱斜斜排列着,宛如大雁飞行时的队列。
    弹到断肠时。
    当曲调进入最悲伤的那一刻。
    春山眉黛低。
    她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垂了下来。

    注释:

    〔弄〕演奏乐曲。
    〔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十三弦〕汉史游《急就篇》之三颜师古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慢〕形容眼神凝注。
    〔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
    〔春山〕喻美人的眉峰。
    〔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张先相关作品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
    打印版文档下载
    您一定感兴趣的合集(推荐)
    张先(北宋)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

    菩萨蛮(词牌名)
    菩萨蛮,词牌名。本为唐朝教坊曲。《宋史·乐志》称为“女弟子舞队名”。唐唐苏鄂《杜阳杂编》称,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梳着高高的发髻,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1][2]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特命温庭筠撰写以进[3],即今《花间集》温词十四首。[4]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图片
    古文之家 www.cngwzj.com ICP备案: 渝ICP备08100657号-6
    古文投稿联系方式 邮箱:cngwzj@foxmail.com 本站非赢利组织,为个人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无意间侵权,请联系告知,立马删除。